五格,其创作者是日本熊崎健翁,他在宋朝时代到中国留学,师承中国的哲学家、易学家蔡九峰,回国后创造了“姓名八十一数”。后来台湾人白玮文东渡日本,引进熊氏姓名学入台湾,后来又传到香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搞改革开放,熊氏姓名学“五格剖象法”开始返销到中国大陆。
“八十一数”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把中国八字命理中的十天干顺序化成数字来显示它们的生克关系,但这其中有许多违背易理之处,而且,八字命理还有十二地支,还有地支与天干之间的十神关系,等等。
“八十一象数”只取十天干之间的一些生克来定吉凶,可谓“青出于蓝,而逊于蓝”。又熊崎氏的“八十一数”原图,是根据蔡九峰的“皇极八十一数图”变化而来,许多所谓的吉、凶、悔、吝的表达,或辞不达意,或模模棱两可,或前后矛盾,让人无法使用。再者,日本人姓名多为四个字,中国人多为三个字,姓只有一个字,复姓又往往是单名,还有许多人姓名只有两个字,这些都与日本人不同。朱鹊桥先生用“笔画数字命名法”对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川岛芳子、杨玉环、诸葛亮等等名人的实例去分析,结果与实际大相径庭,有的牛头不对马嘴,几乎没有什么准确性。汉字笔画的多少不足以表达事物之实,汉字所表达事物的实际含义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而笔画多少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迁的。汉字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的多次转变,每个字的笔画数目绝不相同。如今又转变为简化字,笔画数也在变化。今天将舶来品“五格象数法”奉为圭臬的许多所谓姓名学家,竟主张汉字的笔画,一定要用繁体字,而且要以清代《康熙字典》为准。为了牵强附会“八十一数”的吉凶,还有人主张“凡汉字逢折都算一画”。这纯粹是“削足适履”。《 康熙字典》的编纂者为了减少部首,将许多偏旁、部首归为一类,与实际笔画并不一致。如草字头按繁体字写法只有四画,却与竹字头并为一类,按6画计算。又如将三点水与水归为一类,按4画计算,本来只有28画的“毛泽东”三个字,却变成了29画了。还有王字与玉字并一类,按5 画,扌字按手字计算算4画,等等,这是编纂人人为地归类法,并不反映字的实际笔画数。如今,人们日常书写使用的都是简体字,你搞姓名学,为人起名、改名却要以《康熙字典》为准,这不是开历史的倒退吗?试问在《康熙字典》产生以前,那些历史人物的姓名,你以什么为标准?还有人在起名时,除了取笔画数外,双加上汉字的音韵,而且宣称将二者结合是最完美、最高级的起名法,试问,汉字的读音和声调,在全国不同地地区差异很大,你取哪个地方为标准呢?所以,此方法也不足为信。“五格剖象法”还以汉字的发音来确定各个字的五行属性,这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实际上“五格剖象法”的音韵五行按照日本的假名发音规定的,并不是中国汉字的发音。同一个字日本人和中国人说的一样吗?如“五格剖象法”规定bpmf等唇音,五行属水,gkh齿音字五行是木,这样一来,本来五行属木的“木”字由于发音mu,按五格法则五行属水,本来五行属火的“火”字由于发音huo是齿音,所以五行也变成属木了。所以“五格剖象法”是日本人搞的,并不适合用于中国的命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