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焕法师开示 | 佛的慈悲助念
护龙禅寺 净禅合一 昨天
仁焕法师 讲于
新兴护龙禅寺
2019年11月13日
佛的慈悲无限,师的慈悲亦无限,因为师与佛同步。
佛的本愿就是佛原本具足的发心,佛慈悲的发心成为了他的本愿功德,所以佛救度众生的慈悲心就叫做本愿功德。
慈悲心有两种:第一种叫做自利慈悲;第二种叫做利他慈悲。慈悲心分三个过程:第一,管理好自己,让自己没有问题;第二,当自己有问题了,不去麻烦别人,能自我消除,直至没有障碍;第三,帮助别人,让别人没有问题、没有障碍。
我们之所以念佛名号,是因为佛为了方便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发心把自己的名号给众生念,众生念以后便自然接受到佛慈悲心救度的作用。
佛慈悲救度众生,既是本愿也是本能。
阿弥陀佛就是专门救度娑婆世界众生的佛,因为他发心了,其他千佛万佛都赞叹他。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是帮助阿弥陀佛救度娑婆的。虽然十方法界有很多佛菩萨,但是他们与娑婆众生的缘分各有不同。
我们娑婆众生习惯念观音菩萨,我修观音大悲咒也修得比较好,但是自己得重症以后,开头念大悲咒还有作用,后来是越念越不行,最后连念都念不起来了,这才不得不想到:“我的生命用这个方法肯定是挽救不了了。”于是自己看破放下,决定念佛往生,便把大悲咒放下,纯粹念佛,念了四个月,竟然没事了!
师向阿弥陀佛学习帮助娑婆众生,
感得小朋友都喜乐以师为依靠。
这是我的经历,大家怎么理解里面的道理?大悲咒救康复,佛名号救死亡。观音、地藏、文殊等菩萨名号,都是救康复,惟有佛名号是救死亡。我经历过病苦,所以发心帮助苦难人。这么多年,我挽救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苦难人。下面与大家分享是怎么挽救的。
先定位好了,再念佛,就能起作用。念佛号前没有定位,便难救了。用什么方法来救度呢?必定往生皈命才能救度。特别是业障深重的人,如果不为他冥阳两界同步往生皈命,所做的其他救度很难起作用。
定位是目标,念佛是行动,
沿着方向勇往直前,必定到达心之所愿。
我十多年来试过很多种方法,最后还是用这个方法才有效:为冥阳两界同步往生皈命!如果用其他方法,容易反复。如果为求人康复而救度,可能费很大的精力也不一定有用。为他往生皈命,他只要有阳寿在,乃至十分命只有一分,可能也会康复;假如十分命都没有了,就可潇洒往生。
用往生的方法救度成功,我才明白:往生的内涵是生命的重生。并不是像我们平常认为的往生是生命的死亡。今天大家一定要记住,往生就是生命的重生,不能说往生是生命的死亡。希望大家不要怕往生,我现在每天都是为自己往生念佛,没有为康复念佛。
师为往生念佛,健康、智慧又慈悲,实为吾等徒众之榜样。
活,要有使命;往生,要有方向。往生的方向是哪里呢?西方极乐世界!请问大家,活下来应有的使命是什么?问自己,想活下来做什么?
我们人的最大使命:第一、有爱心;第二、要孝顺。爱心是我们生命的来踪,孝顺是报答生命的功德。正因为我们缺少爱心,缺少孝顺,才造成我们的生命有障碍。我们每个生命都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真正光宗耀祖了?想活下去,打算怎么做?想活下去,必定要为自己承诺!
大家懂得重生是什么意思吗?从零开始,过去诸恶不生,诸善不存。家人有问题,想不想帮助啊?(众答:想!)帮助自己也好,帮助家人也好,方法要对,要有经验在先,没有经验是帮不了的。
无与伦比的重生是明心见性、涅槃成佛!
一句佛号,既叫往生的名号,也叫平安生命的名号,还可以叫安全管理生命的名号。佛名号,就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名号,我们念佛名号就是念自己平安的名号。
我们的命在哪里?就在一口气。有一口气在就有命在,没一口气就死亡了。所以说,这一口气平安,就是平安;这一口气不平安,就不平安了。我们助念便是助念一口气。
助念一口气是怎么做呢?闭上眼睛,连耳朵也要收摄,精力集中在一口气上。不要东看西看,东看西看是把命东丢西丢。为自己念也要这样。用一句佛号锁定自己的一口气,就叫做为自己助念。
佛号锁定我们的一口气叫做佛为我呼吸。大家跟上说“佛为我呼吸”。(众说:佛为我呼吸。)佛号锁定我们的一口气,看似我们是自己在助念,心中应该清楚明了,是佛为我助念。(众说:佛为我助念。)
佛名号是平安的名号,我们念佛名号就是念平安,
心态决定状态,念念平安自然时时处处平安。
以上是救自己这样做,那救家人是怎么做呢?“合家”是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说“一家”?因为“一家”是单亲一方的,“合家”是包括父亲和母亲双方的。意念合家冥阳两界同步接受一句佛号往生助念。大家跟念:合家冥阳两界,同步接受,一句佛号,往生助念(众跟念)。
闭上眼睛,意念合家同步一口气,由这一句佛号来统一助念,能超越你们所写牌位的作用!下面统领合家冥阳两界同步接受一句佛号助念,我们一起十念佛号去体会!
全身放松,闭上眼睛(众跟念):合家冥阳两界,同步接受一句佛号往生助念,同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十念)。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