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焕法师开示 | 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化州南山寺 佛法在人间 昨天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方向和目标”,因为时间有限,没能讲得清楚,今天就再和大家讲一讲。
方向和目标可以算是学佛中的至简大道。如果人在学东西时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作用,即使学一辈子学不好。
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标准的方向呢?明理做人。人不是拥有什么才伟大,而是平安无事最伟大,所以平安无事是我们来到世间的整体方向。为什么这样讲呢?举一个例子,现在的交通虽然是很发达,但是也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如果要出发去前方,路有多条,我们就应该选择一条安全的。这一边塌方了,就知道过不了了。
清楚路况就相当于明理做人的基本大纲。如果不明白,我们始终认为学佛是为佛而学,为寺庙而学,为师父而学,其实都不是。师父没有为谁做师父,佛也没有为谁做佛。只不过佛是解脱的老师,明白到生命是无价之宝,平安是无价之宝。
目标就是平安,方向则是选择平安的地方走。比如,方向是我们要去那个地方,目标是去那里做什么。不管方向和目标是什么,都是以平安为标准。比如我们需要盐巴,盐巴就是我们的目标,哪个地方有卖那个地方就是方向。要是正好我们想去买盐巴的那个地方发生灾难了,我们还要去吗?不要去了。一天两天没有盐巴吃也没有问题呀,对吧!
佛教三大教育中的智慧教育就是找出方向和目标。方向和目标有好坏之分,就像传统文化有“吉凶祸福”之说,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代表我们需要前往的方向和需要实现的目标。假如我们现在在这里很平安,我们去买盐巴的地方却不安全,那就暂时不去了。
佛家认可无为的同时也认可有为。有为是物质,无为是精神。对人来讲,物质就是身体。人的精神虽然看不见,但是人没有精神以后,物质的身体还有用吗?不但没有用,还要去火葬场哦。所以,物质和精神是互相离不开的。
佛教认为,不可以没有物质,更不可以没有精神。精神是无为的,看不见的,摸不到的。唯心就是精神,精神就是唯心。这说明佛教的文化是从自然本有的角度来认可这种作用,不是说看得见才认可,看不见就不认可。
佛教说,看不见的东西,不等于没有,空间也根本看不见,但我们还是需要空间,它甚至比看得见的还重要。因为有了空间才能建房子,而不是建了房子才有空间,也可以说有了空间才能装万物。对吧!
方向是选择平安,目标是我们要往平安的方向去。生活不管哪方面都必定在平安的空间里面来发挥作用,这就是目标。
儒家、道家也讲生死。在处理后事方面,大家应该有印象,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民间的道家都作法超度,还安排人去哭丧。假如没有人哭丧,就说这个家庭的人都是畜生。
佛教在这方面就偏偏相反,认为人走了,活人一旦悲哀,舍不得让他走,问题就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后面还有更悲哀的事情发生。所以佛教文化是把这种场面认定为解脱。解脱了,就不必悲哀,也就是了断灾难。佛教有“解脱”和“了脱”的说法。“了”,就是永远不存在,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所以不要误会学佛的作用,只想着学佛来发财、拥有更多,那就偏离了解脱的方向。
佛教有没有教育呢?有!有两种修为,也是两条大道。一是“忍得忍得,不忍不得”,二是“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拥有,没有付出代价永远也不会拥有,我们付出多少分才能拥有多少分。佛教又有一句话“火烧功德林”,你的付出不一定会全部成为你的拥有,因为你忍不得,所以就拿不到。
我讲一个公案给你们听。有一位私塾老师,他是学佛人,年节到了,领到工资后就回家。在回家的船上,突然有一个人跳河,他就游过去把跳河的人救起来。救起来后他问:“人身难得,你为什么要跳河啊?”那个人就说:“我的丈夫死了,我感觉到没有依靠,活在世间上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
那位老师说:“你这样是不行的,你结婚之前没有丈夫,不是也活过来了吗?生命是无常的,如果你丈夫走了,你也要走,那能行吗!”那位妇女还是认为自己活着没有意思了,毕竟以前的生活都是靠丈夫。最后老师就把口袋里面的年薪都交给对方,并鼓励她:“你拿回去好好生活,重新来是没有问题的!”
后来那位老师到宾馆过夜,在睡梦当中朦朦胧胧听到两个鬼对话。一个鬼说:“我们把这里的房子烧了。”另一个鬼说:“但是里面有一位老师!今天他不但救起跳河的妇女,还把自己身上的钱都送给对方,我们不可以烧死他!”那个鬼又说:“但是我们的任务就是烧这一片房子,如果不烧,我们回去就不好交代。”最后他们还是用火烧了。一片火海中惟有那位老师醒过来并逃出来,其余的人全部被烧死。
后来那位老师这样写:“原本是我救那个人,没想到那个人也救回我。我舍得把一年的工薪给她拿回去养命,实际上就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命!”人在世间,舍得就是强大自己,忍得就是超越自己。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重点是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方向是我们平安的方向,目标则是不管做什么,必定以安全为作用。安全和平安有所不同,平安是自然的规律,安全是我们在运作的过程中碰到问题时懂得变通,它们都是目标。所以做人一定要懂得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愿我们的生命都活得光彩和精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