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要明白贪嗔痴相貌的道理
《修行道地经》云:“何而知人有贪淫(贪欲)相。文饰自喜调戏性急。志操匆匆性如猕猴。而多忘误。智诈浅薄无有远虑。举动所为不顾前后。造作不要多事恐怖。多言喜啼易诈易伏。安隐易解十耐勤苦。得小利入大用欢喜。忘失小小而甚忧戚。闻人称誉欢喜信之。伏匿之事。悉为道说。体温多污。皮薄身臭。毛发稀疏。多白多皱。卧起行步而不安详。虽学于法爱欲财物。亲属朋友舍不坚固结友不久。闻色欲事即贪着之。说其恶露寻复厌之。易进易退。以是之故为贪淫相。当何以观瞋恚之相。解于深义不卒怼恨。若怒难解无有哀心。所言至诚恶口粗狂。普怀狐疑不寻信之。喜求他短多寤少寐。多有怨憎结友究竟。仇仇难和所 受不忘。无有怨惊人怖不惧。多力反复不能下屈多忧难训。身体长大肥项大头广肩方额。
好发勇猛性强难伏。所可听受迟钝难得。既受得之亦复难忘。
若失法财所欲亲友。永无愁顾难进难退。以是知之为瞋恚相。
云何察知愚痴之相。谓性柔软喜自称誉。无有慈哀破坏法桥。
常而闭目面色憔悴。无有黠慧爱乐冥处。数自叹息懈惰无信。
憎于善人常喜独行。寡见自大作事犹豫。不了吉凶不别善恶。
若有急事。不能自理又不受谏不别善友及与怨家。作事反戾弊如虎狼。被服弊衣身体多垢。性不自喜须发蓬乱不自整顿。多忧嗜卧多食无节。人倩使之而不肯作。不倩不使而更自为。当畏不畏。不当畏者然反畏之。当忧反喜。当喜反忧。应哭而笑。应笑而哭。
设有急事使之不行。适去呼还不肯反顾。常遭勤苦强忍尘劳。
有所食啖不别五味。言语多笑喜忘重语。啮舌舐唇然而噤龂。
行步卧起未曾安隐。举动作事无所畏难不知去就。佛说是辈为愚痴相。”足见身具贪嗔痴恶习者是何等危险?如此,用世间种种善理以及佛道中持戒、禅定、慧观等小乘法如何能控制瞬息万变、喜怒不定的情绪呢?又如何能消除贪嗔痴三毒呢?在现实中处处可见某些人在听完种种传统文化讲座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归正。但是在之后值遇欲望因缘之时,早已把先贤教育、感人事迹抛到九宵云外,而大行贪嗔痴之风也。
甚至甚多禀性善良之人在金钱、赌博、传销、彩票、炒股、游玩、邪淫、欲乐等恶缘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而转眼变成魔鬼,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吗?何况原本就是贪婪愚痴之辈呢?佛经中不乏世尊用道理、赞叹、夸奖、鼓励、引诱等方式教化每个阶段的弟子,但常被世尊赞叹、鼓励、夸奖的声闻、缘觉、罗汉、新学菩萨等四部弟子们却还是不明正法,不辨真伪,更无力独挑护法大梁。甚至有些人在世不依法行,命终堕入恶道的记载。可见,好弟子不是用道理、夸赞等方法教出来的,好孩子也不是用娇生惯养、溺爱夸奖、世间善理等方法教育出来的,而是训练、锻炼、磨炼出来的。那么,当今盛行于世的老子、孔孟等种种传统文化培训班又何能将五浊末世中之业障深重、贪嗔痴盛、懈怠懒惰、不愿吃苦、贪图享受、娇生惯养、目光短浅、冥顽不灵的孩子们 培养成人才呢?
故《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等经提及,“毘那夜迦(魔使)会恼 害短命薄福、钝根愚昧之众”。这就是末世众生为何能在顺顺利利中减损福报、盛行杀戮、广造恶业的原因所在也。正如《佛说骂意经》所示:“人若随恶业之势赶往地狱,拦都拦不住”。如此,有毒教育、有毒食品、有毒医药等焉能不大兴于世?天魔、恶龙、五通仙人等三毒邪流又岂会放下屠刀也?这也是中国末世 正法圣王、护法明师、慈善大使、爱心人士等圣众被魑魅魍魉毁谤、妖魔化的原因所在也。
是故,与其经常参加种种传统文化培训班而浪费金钱、耗费时间,不如在守家节约、夫妻相助、孝顺父母、教子戒杀的基础之上,每日抽时持除三毒习气陀罗尼、婆差卢陀罗尼等有关真言回向给孩子们更为可靠也。在念咒回向孩子的同时对自己也有益处。孩子得咒力加持之后,会逐渐变得无有恶习、收敛节约、精气神足、品行端正。如此,不但家庭和睦,而且儿孙也会有出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