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贤愚经》《金光明经》里,记载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菩萨道,曾经舍身饲虎。
这个公案发生在现今尼泊尔境内。
释迦牟尼佛本生做萨埵王子时,外出游玩,见到一头母虎饥饿逼切,要吃小虎崽充饥。当时,只有新鲜温热的血肉才能救母虎。萨埵王子决定舍身饲虎。他心里想:“我在久远以来生死当中,虽曾无数次舍过身体,但都是无意义地虚耗,或者是为贪欲,或者是为嗔恚,或者是为愚痴,从不曾为法捐躯。为了世间而奉献身体,都是虚耗的,今天遇到福田,为何不能舍身救济饥苦呢?”饥苦是指老虎的饥苦。
依如此思惟,而使王子的生命获得了大义。
一般人没有那么高的境界,遇到生死攸关的事情会很害怕,惊惧于自己差一点丢了生命,自然的反应就是想尽办法保护自己。所以修行境界不同,看法和价值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在遇到逆境的时候,普通人会觉得非常痛苦、难过。但是大乘修行人,会在这样的时候修持自他相换等殊胜法要,不仅能坦然面对逆境,还能在修行上获得很大的成就。
萨埵王子就是如此,他想:我以身饲虎,把自己的生命捐给母虎,母虎能活,五只虎仔也就获救了。于是王子来到虎穴,脱去衣裳,挂于竹枝,然后躺卧在老虎前面。
但老虎饿极虚弱,无力吃他。王子见状,就以干竹枝刺颈出血,舍身饲虎。一时感得大地六种震动,如风激水,涌没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众华及种种妙香,缤纷坠遍竹林。虚空一切天人,皆共赞叹。这时饿虎舐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
王子以身饲虎,把功德回向给老虎们,回向给一切众生早日成佛,回向给自己成佛后再以佛法度化众生,解决众生生老病死的痛苦,满足他们证悟智慧、大悲心等殊胜的功德。
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这一世,他舍身救度的老虎投生为他的乳母;他成佛后,首先度的五位弟子就是曾经的五只小虎仔。他成为对他们最有恩德的人。佛和弟子们的因缘就是这样在生生世世当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达到佛在因地时那种以身饲虎的决心,但是我们也可以为众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说,给饥渴的人提供水和食物,给贫穷的人一点钱财,给孤苦无依的人暖心的陪伴,开解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总之,帮助他人的时候,要发菩提心,要将所做的善根回向给自己早日成佛,再用法来度化他,解决他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现在我只能解决小问题,但是将来成佛后能解决众生最大的问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会有好心人突然来帮助。虽然我们没有去求,但是无意当中就真的帮助我们解决了困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过去曾经帮助过他人,有这样的善缘存在的缘故。反之今生有人陷害、嗔恨、伤害我们,也是过去自己留下的恶因缘成熟的缘故。今生被伤害还是被利益,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我们点点滴滴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就是与他们结好缘、结善缘。将来成佛的时候,他们也成为我们的首座弟子,我们用法饶益他们,彻底帮助他们。这样的发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当在这样辨清有意义与无意义的人身后,鞭策自己一心投入正法。比如,心中思惟:无始以来,为求五欲曾虚耗过无数生命,从来不曾听闻过像《入菩萨行论》这样殊胜的菩提心法,也没有遇到《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法门。现在有那么好的机会听闻,就应当珍惜努力。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就会厌烦学习,不愿意努力闻思修行,逃避学习,敷衍、散乱,甚至故意不上课。等到真的没有课可以上的话,会多么后悔!我们在一起一天,就一起前行一天。如果有一天,没有人教你去修行、没有人拉着你、管理你,你也要自己鞭策自己,自力、自愿地好好学习。我们已经踏上了解脱之路,一定要学圆满,为了圆满而修行。修行佛法的机会真的非常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