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说: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你只要破除了想阴,进到行阴流,你、我、他,我们三个人是同一个生命。你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是互摄互用的。
为什么到行阴流就解脱了三界分段生死呢?因为光中没有自我。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存在,有的只是对“存在”的经验和觉受而已。有存在的经验和觉受,但是却不被存在的形象所带动,这是“奢摩他”。解脱了分段生死,你就不会像是一般平凡人一样生生死死了。反过来讲,你观其他人八万大劫的生生死死,就像你面前摆着的一盘水果一样,清清楚楚。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玻璃上没有颜色,你当然可以看到其他玻璃上的颜色,看得清楚细腻,毫厘不差。
众生是玻璃上沾染的颜色,扭曲了光芒而形成的色相,你呢,是无色的玻璃,完全透射着自性的光,圆满而不被那些有颜色的光所带动,但是这个纯净玻璃所折射的圆明的光,跟有色玻璃所折射的有色的光,光的性质是一样的。这个性质是什么东西呢?这个性质就是众生的佛性。
佛性没有好坏,佛性不在善恶当中。你能够说透过无色玻璃的光,就一定比透过有色玻璃的光显得高贵吗?光的本身,是没有区别,没有取舍的,因分别所现有色光,分别就是沾染玻璃的颜色,或者说,分别即无色玻璃的扰乱;是因为玻璃上的色尘而折射光,形成了善恶对错、生死轮回,而一切善恶对错、生死轮回都是因缘聚合、本质性空的。性空的东西你能说它是对的,是错的,是善的,是恶的吗?没有。光中无色,空性无生,本无生灭,圆满一如,为无分别。
人类看觉者,本能升起神秘感崇拜,似乎神灵代表着无穷的浩瀚,无量的寿命,无边的法力,无尽的庄严富贵,这只是无明心,贪嗔痴所投射出的业境;觉悟者,只因脱离迷幻而认识了当下,而当下即自性清净涅盘,实相远离觉与所觉,熄灭照与所照,脱落身语意三业牵引,观众生世界为一念空幻,是自性迷失的倒影。
要去在内心深处找到这个自性的光明,首先就要清除内心的染着,就是那个玻璃上的颜色,那些五颜六色的杂尘要把它清洗掉。怎么清洗掉呢?在贪欲当中去寻找不被贪欲染着的清净。怎么去寻找呢?比如说我现在很想喝这瓶水,非常想喝。这个想喝,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喝,一个是想。喝是我的身体需要,我喝它无罪,这个叫无记业。就是你做了之后,虽然也是业力因果的体现,但是它不会挂在你的心上,你仅仅在喝它。我“想”喝它,这个就是有为法,这个就会变成我下一世因果轮回的一个缘起。我想喝它,我对这瓶水的名相非常渴望,这个叫贪欲。
如何在一瓶水当中,去觉照你的原本自性呢?你只是去喝它就可以了,不要对它的名相产生贪爱分别和贪欲,那么这瓶水就变成了养育你生命的一个方便条件,而不至于成为带动你生命进入轮回的缘起。轮回是心与意的相续。什么时候你能够在心和意的相续当中,觉照到内心深处可以观察心意相续的清醒,却不被心意相续的污垢所染着的那个清醒,那就是折射在玻璃上的光,完整地就呈现出来了。这个玻璃是什么东西呢?玻璃就是三界的缘起——存在感,也就是识阴,识阴依行阴流所呈现,就如同存在感一定要攀缘存在的形态,才可以长存一样。行阴流,就是存在感的表现。
寂静中观察心,心离取舍,静默中融化观察,离分别即性空,即自然任运;决绝的出离心,剥离身、心、灵自我保护的索取,身心脱落,即不可思议;并不是看到何种震惊景象,而是意识思维,觉受体验整体脱落,身心灵魂犹如遮挡光明的灯罩脱落,圆明觉性纯寂裸然,圆满周遍,空中无色,脱思虑觉知,故不可思议。
佛教,并不是崇拜佛的宗教。修行,并不是在心中树立一尊神,以此引导灵魂归属的方向;而是,认清心灵深处,此刻最珍爱的眷恋,觉察祂对于心灵的扰乱,扰乱即是痛苦,离痛苦即是喜悦;离舍贪爱,安抚渴望,当心灵恢复到原本自由的纯然,解脱惊诧的错愕即安详极乐,圆明寂照的明澈清纯中,不为取舍割裂的寂静,无生的圆满即究竟涅盘;佛教是佛陀的教义,是智者、觉悟者的教义。释迦牟尼佛当年,他讲法的时候,不光是他的弟子在听,很多外道,婆罗门教,包括很多邪教的人都过来也在听。听了之后他们去信受,他们去履行。他们在履行佛陀的这种教义。时间长了之后,我们把佛陀的这些话语总结起来,称为佛陀的教义,简称佛教。
我们内心深处逐渐地去履行佛陀的教义称为修行。怎么去履行?佛陀告诉我们,诸恶勿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名佛教。前两句话好理解,善事,咱们要积极地去履行,恶事不要做。自净其意,怎么个净法?这就需要通过法。通过不同境界,不同阶段的佛法教导的义理,去净化我们思维当中固有的观念、转化既有的概念,通过概念的转变,来融化心底里面对概念攀缘而形成的凝固的觉受。当觉受融化,思想意识就接着脱落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疑邻盗斧”。你们家有一把斧头,这把斧头不得了,是花了大价钱买过来的斧头,你舍不得给别人用。邻居过来想问你借把斧头,想去劈个什么东西,那哪能行啊?开什么玩笑呢?这把斧头两千多块钱呢!你劈坏了咋办呢?好了,他没有借到,他也很愤怒,因为他也很喜欢这个东西,也需要。
过了两天,斧头不见了。你就在想,谁会偷我的斧头呢?只有知道我这把斧头的人才会偷我的斧头,肯定是这个邻居。你看到他了之后,会觉得他的面目就越来越憎恶:这一看就是贼的样子,这一看就不是好东西。他怎么这么可恶呢?然后你就每天想每天想,甚至于半夜想得气得睡不着觉。这把斧头是绝版,两千多块钱啊!我都舍不得用,你给我偷走了,你这个……甚至于还要把他的祖宗十八代问候一下,他这会遭报应啊,甚至于半夜你都会想要冲过去,把他骂一顿。
就是这样。一把斧头让你的心陷入了仇恨的地狱当中。你见到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就是贼!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一不像是个贼,简直是太坏了。不行,咱们得报案去,赶快连夜写材料啊。报案不行的话,那么跟自己家人商量一下,怎么去对待这件事情。是去跟他打官司呢,还是找几个人把他警告一下?我这个也算是为民除害。又是因为你确定他是贼,这个人就真的变成了你心目当中的贼。
直到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你在清扫床下面的时候,发现那把斧头在床下面放着,你突然间知道是自己错了。你想起来了,那天为了不借给他,你放在床下藏起来了,你给忘了。瞬间,这个人在你心目当中就不是贼了。这就是,你,因为对这个人形成的概念而带动了你心底里面的体验。这个概念的分别凝固了你心里面的体验,你的体验又会促使这个概念不断地延续,形成了新的经验,经验带动意识不停地相续,相续的业果产生的境界,这个人就变成贼了,对吧?你甚至要去恨他,你甚至要去骂他,你甚至要去找人要举报他。他百分之百是贼啊!但是当有一天,这个概念分解了:噢,这个斧头在这儿放着的啊。那么这个贼的体验瞬间也就分解了,噢,他是个好人,我冤枉他了。
一个是贼,一个是好人,因为什么引起?因为分别引起。分别在脑子里面吗?不在。分别在心灵里面。分别在心灵的什么地方呢?分别在心灵里面的觉知深处。你觉受到这把斧头是好的,你觉受到这个人是坏的,你的觉受这个人是坏的和觉受这个人是好的,这个觉受背后“觉性”是一个东西。它没有好也没有坏,祂只是“清醒”的确定“存在”而已;祂的清醒被你意识中的概念,和心灵中的体验,这两者的相续而成的境界给蒙蔽了,投射出来的业境,展现外界的这个人就变成了贼,一会儿又变成了好人。实际上这个好人和这个贼是同一个人,是你心灵随意识所现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愿望而投射出来你的觉性的分别,而呈现出来了这个人的不同相貌。与他没有半点关系,与你内在的觉性也没有半点关系,仅仅与你的心灵愿望,和愿望攀缘意识形成的境界体验有关系。业境相续,心意轮转就是生死。
你们想过没有?我们这一生,我们活了这么大,60多岁了,我们没有一天是真正活着的。我们不断地在“他是贼,他不是贼;他偷我东西了,他没有偷我东西”,这两者之间相续徘徊着。好好想一想,我们内心深处那个觉醒心真正醒来过?我们什么时候不被你的意识分别和情绪的体验,不被它们带动和凝固过?没有。我们的心,就算是你现在独处在一间屋子里面,与世隔绝,你的心意相续还在不断地去翻起来你对人生这一世的认识、经验、感受,以及意识思维的、概念的流淌荡漾:我年轻的时候,当兵的时候,我那个连长多好啊;你说我那时候,要是谈恋爱的时候跟那个男人在一起,我这会是什么样的日子……你没有一分钟,没有一秒钟你的思虑是停止的,你没有一分钟,没有一秒钟你的内心是解脱情绪体验的觉受的。
反过来讲,情绪和体验和记忆概念的相续牵引心识,心识对于意识体验的分别就是你自己。你就被你的概念的意识和觉受这两者的相续所活着了。我们的六根也是如此。我看到这个,看到那个,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并不是你喜欢了这个外界的什么东西,而是你的心取舍了你六根的体验而形成了对六根的觉受。心如果不去取舍六根的话,你眼睛看到东西,你却仅仅是看,却没有看到。就像现在一样,我坐在你们面前,你为什么只能看到我,而看不到电脑,而看不到你电脑背后的墙和桌子。为什么?你应该同时看到的。你为什么只看到了我?
因为你内心里面取舍的是你心里“愿意”取舍的,或者说是你的内心被愿意取舍的这个“觉知”绑架了,而体现出你所谓的看、听、闻、尝、触,意。我们生命,我们真正的生命就被五蕴——色,受,想,行,识,给绑架了。我们真正的生命就被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给分裂了。真正的贼子,真正的强盗,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意识和心灵色尘的相续。自我是生命最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