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知者亦无言”,一个人学佛修道,修养真到了某一个境界,也没得话讲。我们中国的俗语,“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也就是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真到学问深的时候意气就平了。所以爱发表意见的,有一点境界就问就说,有一点稀奇就好奇得很,真达到那个境界没有什么,天地间没有稀奇的事,最稀奇的事是最平凡的事,你却不懂,这个是真稀奇了,所以“进知者亦无言”。
《列子臆说》
------------------------------------------
【何谓德不形?】
怎样才叫“德不形”呢?一个人内在道德的充沛,外形上看不出来,这个非常重要。有道德之士,如果外貌也摆出一个道德的形态,那就是有限的道德了,可以叫他“有限公司”。道德真充沛的人,外表很平凡,就像文学里讲的,“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学问成就深沉了,他的意气也没有了。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很重要的。
我们晓得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争论与心理上的战斗,比什么都厉害。普通人活着都在争,是贪心所起的争,是争利害。知识分子的争,比普通人所争更可怕,是所谓思想之争,更超过于利害之争。
所以真做到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无诤,那就是圣人境界了,叫做得道的人。平常看这么一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好像很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因为意气很难平和。知识分子能否够得上这个标准,全看他的意气能不能平。至于庄子现在所讲的“德不形”,是有道德而不形之于外,那比意气平的境界还要高。
《庄子諵譁》
--------------------------------------------
你真能做到使意识、意念返还到明诚、明净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自谦”,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观省察,才能得到的境界。
谦,并不是消极的退缩,它是崇高的平实。谦,在《易经》是一个卦名,叫做“地山谦”。它的画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说,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处,呈现一片平原,满目晴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的感觉。八八六十四卦,没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凶半吉,或者全凶,或是小吉。只有谦卦,才是平平吉吉。
古人有一副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看来是多么的气派,多么的狂妄。但你仔细一想,实际上,它又是多么的平实,多么的轻盈,它是描述由极其绚烂、繁华、崇高、伟大,而终归于平淡的写照。
如果人们的学养,能够到达如古人经验所得的结论,“学问深时意气平”,这便是诚意、自谦的境界了。
《原本大学微言》
--------------------------------------------
【天女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天女说:我什么都没有,因此能说。若是觉得自己得到了证到了什么,就是增上慢。
你们今天打坐坐得不错,就觉得有功夫了,然后看不起别人,怎么半小时都坐不住?这就犯了增上慢,是犯菩萨戒,还不是比丘戒,很严重的。有任何一点看不起别人、批评别人的心理,早就犯成了。“自赞毁他”是菩萨戒第一条大戒。有的人只自赞而不毁他,这也是不行。
真有学问的人,反而变得很平凡,“学问深时意气平”,不觉得自己了不起,如果不一切平,那就是半罐子水了。世法出世法都一样。真得道的人,决不会觉得自己有所得有所证。
*****
真实与不真实是相对的,真得了道证果的人,连果都没有,没有一个实际的道,何况假的道?真都不存在,哪里还有假呢?这才是真,假名为真。
你觉得自己得了道,那就是神经病。一个学问真好的人,对人都很平和的、没有脾气,“学问深时意气平”,不像我老是骂人。其实我有时讲话很急又大声,像是说,你这还不懂啊!是恨铁不成钢,并不是真骂人。
真得了道的人,怎么还会装出得道的样子?如果有一副得道样子的人,这种人你千万不要去信他,他那个道是黑漆漆的隧道,不是明亮亮的真实大道。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人们在求学的阶段,要有学问有知识,其实那是半吊子;真正有学问时,中国有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真到了深的时候,意气就平了,也就是俗话说的“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响叮当”。
从佛学来说,大阿罗汉或者菩萨没有成道以前,都是“有学位”。成了佛叫做“无学位”。这个“无学位”不是戴方帽子的学位,是已经达到不需要再学的位阶了,已经到顶,最高最高了。但是最高处也是最平凡处,最平凡处也是最高处。
所以,真正的学问好像是“不学”——没有学问,大智若愚。“复众人之所过”,恢复到比一般人还平凡。平凡太过分了,笨得太过分了,就算聪明也聪明得太过分了,都不对。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聪明得太过分。真正有道之士,便“复众人之所过”,不做得过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学问是了解了这个道理,修养修道是修到这个境界。
《老子他说》续集
------------------------------------------
【或以理观对于事定】,或者在这个情形之下,对一切事理深刻地观察透彻了,也可以得定。
中国有句老话:“学问深时意气平”,由学问或思想研究真到了家,也能得定。所以读书、作学问要参透,钻到底钻通了,也可以得定证果。做功夫定到了极点也可以开悟、证果,就怕你是个半吊子!
我经常跟同学讲,不要弄得佛也学不好,人也做不好,两头落空,何苦搞这个事。基本上我强调应该先把人事研究好再来学佛,连世间的学问都搞不好还来搞这个,结果是两边无着落,生死两难,进退不得,那千万不要玩这一套,不要以为佛学很好听,喜欢来凑热闹。
所以说“理观对于事定”,理真正到了最高处,也达到空定的境界。
《宗镜录略讲》
------------------------------------------
诸佛菩萨自己跳出了三界以后,为了悲悯众生,再回到苦海中渡众生。当然,我们不知道哪位是菩萨再来,他也不告诉你。假如某某人告诉你,我是什么菩萨化身,那你就留心了。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半瓶水响叮当”,满瓶水不会响,对不对?“学问深时意气平”。真菩萨来,他不会让你知道,都是等过后才露出一点痕迹讯息,而他已经不在了,有的甚至连走了都不告诉你。
《圆觉经略说》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须陀洹,能作是念”,一个修道的初果罗汉,心里能不能有已经得须陀洹果的念头?这个意思是一个悟道的人,能不能逢人便说他已经悟道了?如果真有人如此,大家不把他送疯人院才怪。
一个圣人,或有学问的人,处处挂个招牌,说自己是有学问的人,这不是疯子吗?中国人的老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到家的人,意气都很平和了,何况果位上的罗汉!所以,须菩提听了佛的问话,就说那不可能的。
《金刚经说什么》
-----------------------------
我们看了朱熹等对《论语》的注解,发现古人的解释,有一个主观,就是把孔子看成一个宗教教主式的偶像,那是后世儒家的一般偏见。到了宋儒更是变本加厉。
我们知道孔子是圣人,非常伟大,但是一个真正的大圣人,绝不会自己当教主,绝不会把自己的言行、态度,做成教主一样,那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圣人。不必说孔子,就像普通的人,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自己真到了那一步学问修养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非常平淡,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心中还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都高明,那就完了。
《论语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