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祖宗智慧,改人生命運(第一集)
蔡禮旭老師 2010/1/1 新加坡博覽中心第二大廳 檔名:10-012-001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午安。今天很榮幸能在我們新加坡跟諸位長輩朋友們,一起來交流學習我們古聖先賢祖宗的教誨。確實我們是很有福氣的人,我們的祖宗,他們的文化智慧綿延了五千年不衰。所以師長老人家常說,福氣在於能聽聖人的話、能聽善知識的勸諫,這是最有福的人。而我們的祖宗文化,就像五千年的長者,在指引著我們,在庇蔭著我們。所以我們能受教了,那就站著五千年的智慧,來看我們的人生,來經營我們的家庭。所以《弟子規》當中講到「聞譽恐,聞過欣」,我們跟經典、跟祖宗教誨一對照,不對的地方馬上能改過來,「直諒士,漸相親」,經典裡面的聖賢,就到生活當中來指導我們。所以我們一個謙卑受教的態度,站上五千年的智慧,我們又以身教來給下一代、給社會做榜樣,那我們的下一代也能夠站上去,能夠有這麼好的福報。
剛剛我們姚師兄在介紹末學這幾年在大陸,還有一些華人地方,分享傳統文化的情況。實在講,聽了誠惶誠恐,而更體會到,確實人生就是不斷的受到無數的恩德、信任、栽培。我們迴向偈常常念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其實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眾生恩,他們栽培我們,都是希望我們成就德行智慧,都是希望這個社會更好。所以,其實下濟三途苦,就是最實質的上報四重恩,對聖賢、對師長、對佛菩薩最好的回報,因為眾生歡喜,諸佛菩薩就歡喜。而我們這一生能夠聽聞佛法、聽聞祖宗教誨,能產生歡喜心,那絕對離不開我們父母從小的家教,培植了我們的善根,所以一遇到了,歡喜去學習。所以父母不只養育了我們的身體,同時教育了我們的人格,能聽聞聖教,父母的恩是絕對關鍵的因素。而我們這一生沒有遇到師長的教誨,確實人生的方向,對於是非、善惡、邪正都判斷不清楚。所以有時候想想,假如沒有遇到師父老人家的教誨,這人生不知道會變什麼樣子?有時候想起來都冒冷汗。我們這一生的慧命是佛菩薩、是師父老人家成就的,所以我們也期許自己「以師志為己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大陸拍的一部片子叫「暖春」?有看過的請舉手,好,請放下。好,沒看過的一定要看,不然會後悔,這個片子拍得非常好。小花是一個被遺棄的孩子,被一個老人(一個老先生)把她領來撫養,這個老先生他非常重道義,他看到一個孩子這麼小沒人要,他良心過不去,好好照顧她。而其中因為這老先生是至誠的愛護這個孩子,所以這個有感應,這個孩子也念念想著要報爺爺的恩。所以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片中,這個小花去學校念書,都是念第一名;而且她念第一名,不是自己高興,不是去跟人家攀比,你看我比你了不起,不是。她考了一百分,考了第一名,趕緊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裡,要把成績拿給爺爺看。然後鄰居就問了,妳這麼著急幹什麼?小花講「我最喜歡看到爺爺笑。」她覺得爺爺笑就是她最欣慰的事情。
所以諸位同修、大德,我們最希望看到誰笑?我們最希望看到師父老人家歡喜的笑,我們最希望看到眾生離苦得樂的笑,所以師長恩難報。我們自己得到了正法的教誨,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大眾都能夠霑法益。所以,師長對我們的法身慧命是再造之恩,我們這一生應該奉行師長的教誨,讓社會大眾看到我們,都覺得這是佛陀的好弟子,這是淨空老法師的好弟子。所以師長恩成就了我們的道業、我們的成長,我們在大陸,假如沒有師長的信任、指導,更重要的是師長的威德護佑。其實我們在大陸推展傳統文化,不斷在給我們支持、鼓勵、照顧的,絕大部分都是師父老人家的學生,所以沒有師長的威德,事實上,我們在世界各地要做事情是相當不容易。所以說到這裡,眾生恩也是難報的。
而我自己實在講,沒有什麼能力跟才華,我的成長過程當中,好像沒有當過班長,然後考試名列前茅跟我好像沒有什麼感應。我記得我的成績都是在中等左右,所以只要講到比賽、拿獎好像跟我是絕緣的。那大家想,一個人讀書沒有名列前茅,有沒有信心?他可能信心就不容易建立起來。所以我常常還得問人,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然後朋友就說,你要聽真的還是假的?因為聽真話,有時候心臟要比較有力才行。沒有信心,做什麼事都做不好。我記憶當中真的還有參加過比賽,大學的時候參加過大一辯論比賽。大家看得出來我參加過辯論比賽嗎?為什麼我去參加?因為學長找不到人,所以我的機會就是找不到人的時候才輪到我。而且我那個時候還沒學《弟子規》,所以不知道《弟子規》當中說「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這個不是我們的能力,你不能硬著頭皮去參加,會把人家的事給搞砸了。所以我們人生選擇緣分,不是說我發心就去做。發心,我們還要衡量德行,衡量我們的能力,然後量力而為,循序漸進,這可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到時候事情沒辦好,我們難過,對方也難過,因為畢竟我們是善的發心。所以發心之外,要提升德行,提升我們服務大眾的能力,然後衡量這個緣分成不成熟,我們再走這一段緣分。而這個緣分成不成熟,那當然包含對方團體裡面的認知是不是正知正見,然後是不是符合法律、符合國家的政策,這些方方面面衡量,這個緣成熟,這叫隨緣。緣分成熟叫隨緣,緣分不成熟硬要做就變攀緣。攀緣了,自己很累,對方也很累。緣成熟了,往往能夠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可是假如緣分具足了,我們不去做,那可能就喪失了一個好因緣。甚至於做到一半,明明是自己不夠盡力,還給自己一個台階下說隨緣、隨緣,這個隨緣最後就變隨便,明明可以做好,我們自己沒有以身作則,或者沒有好好檢討不妥的地方,就推給緣分不具足,這個就變隨便。所以緣分也要走到中道,要盡力,但是也不攀緣。
所以我那個時候答應去參加辯論比賽,就是攀緣,因為我口才本來就不好。你們好像都不大相信,看大家表情,不相信我以前口才不好,是真的,連現在也很差。因為我們是聽了師長的教誨,師長說要「至誠感通」,所以要跟人分享的時候,要祈請諸佛菩薩、古聖先賢、老祖宗加持,那就會有力量來跟大眾真誠的分享。而那個時候答應了,去參加辯論比賽,結果規定十五分鐘講完才能下台,假如講到一半還是不能下台,必須站在台上。結果我講了七、八分鐘就沒詞了,後面還有七、八分鐘,沒辦法,就站在台上看著底下坐了很多人,然後我就從右邊點頭點到左邊,就這樣。總不能沒表情,就傻笑一下,所以我傻笑是大學一年級開始練的。這是我參加比賽,沒有能力的情況是這樣。後來我念師範學院,又參加了一次比賽,八百公尺接力,看得出來嗎?跑兩百公尺,得了第三名,因為只有三隊參加。所以我那時候拿著獎牌,不知道是要高興,還是要難過?所以一直以來沒有信心,也沒有能力。
後來到了海口,算是第一站,那個時候人生地不熟,也怪容易緊張的。剛開始來聽傳統文化的人不多,十來個人,所以一看到有人來就高興得不得了。雖然師父、老師們指導,縱使台下沒有半個人,你對著桌椅、板凳都要講,最好能講到那個桌椅、板凳跳起來,說「還過得去,還過得去」,這就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功夫就很了得。話是這麼說,還是有期待能有人進來聽。所以記得有一次,有一個老太太進來聽,坐在後面,我們還是緊張。結果這個老太太從頭笑到尾,笑容很燦爛,我們就看著她講,就特別有靈感。後來兩個小時結束了,就趕緊下台要去謝謝這個老太太。結果我走過去,握著這個老太太的手,謝謝您今天來支持我們這些年輕人,我跟她講了好幾句,她臉上沒什麼表情,旁邊的人說她不懂普通話。所以我們很驚訝,這個老人不懂普通話怎麼來聽,聽了兩個小時?後來了解到,這些老人看到這個社會短短幾十年,社會風氣變成這個樣子,他們非常的著急,跟自己家的事一樣的著急,哪怕他家裡有了孝子賢孫,他都要來支持弘揚倫理道德教育。所以她來了,就坐在那裡,就對我們笑兩個小時,來支持我們。所以我們的成長,都是所有這些長者、朋友們的信任支持,才能夠一點一滴提升起來。所以人才華高、能力高,伴隨著一定是父母、師長,還有眾人、朋友們的信任支持,所以應該愈活愈在感恩的世界裡。還有包含國家恩,我們走過的華人地區,當地的政府都非常認同老祖宗的教誨,倫理道德教育,所以沒有這些國家的認同護佑,我們要在那裡分享、推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確確實實佛法就是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時時心懷著「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來隨分隨力的做這個事情。
而我們一談到學,學習,其實我們在這個年代,大家學習的時間都很長,包含光是我們念小學、中學,念大學加起來,包含幼兒園,都有十七年以上的時間;假如還念研究所、念博士,那學習的時間就更長了。但是我們要冷靜一點,學習的目的、目標是什麼?假如目標不對了,那所有的努力可能背道而馳。所以這個學習的目標,學習的心態要對,尤其我們長期薰習佛法,師長常教誨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個因地就像一顆心,學習的心態不對了,這個種子就是錯的,結果當然不會好。所以我曾經在大學也跟這些同學們交流到,請教他們,他們是小學的時候德行好,還是讀大學的時候德行好?他們挺老實的,馬上說小學的時候。那我們想想,小學到大學多讀了十幾年的書,結果反而德行退步了,那家庭、社會國家花的錢,可要冷靜。要怎麼樣教才能變成德行是隨著年齡成長不斷攀升,這個學習的目標、學習的內容才對。所以這個時代,我們必須很冷靜,努力會有結果,可是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大家冷靜思考,我們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哪一個時代的父母花最多的時間教育他的孩子?是我們這一個時代,我們花最多時間。而這五千年來,哪一代人教的德行最差?好像是我們這個時代。花最多的時間,卻得到最不好的結果,這個不划算。我們得冷靜,應該講努力對了方向,得到的應該是更好的結果。所以老祖宗常常教誨我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君子指有德行的人,他有了德的本,他這一生的學業可以成就。這個君子,他也可以指一家之長,一個團體之首,一個國家的領導,都屬於君子這個部分。所以父母有沒有務本?有沒有找到家道的本?這個家道就能興。一個團體、一個老師,他有找到本,這個班級、這個團隊就能興旺起來。一個國家領導者,他能抓到治理國家的根本,這個國家就要興旺起來。但是假如沒有找到本,那就本末倒置,捨本逐末,那要有好的結果就不容易了。所以我們努力一定要方向正確,一定要找到根本。
比方我們在經典當中常常讀到,「讀書志在聖賢」,聖賢就是目標,這目標是正確的。而聖賢他不是高不可攀的,什麼是聖賢?在家是好父親、好母親、好兒子、好女兒、好婆婆、好公公、好媳婦、好丈夫,這個就是聖賢。聖賢就是能敦倫盡分,演什麼像什麼,所以每個人在每一天都能做聖賢,都能力行經典的教誨,所以讀書志在聖賢。可是我感覺到,我們在這個時代成長,讀書志在考試,讀書志在考高分,讀書志在賺錢,讀書志在拿到高學歷。並不是志在賺錢不好,志在高學歷不好,而是高學歷、錢、分數都是夢。大家感受看看,有沒有一個人因為高學歷,他家庭美滿、人生成功?那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可是社會告訴我們,高學歷高離婚率。假如他只有看到學歷,而忽略了人生最重要的本是孝道、是德行,他沒有了德行的根,高學歷跟高收入,對他來講很可能是禍,而不是福。所以我們擺在眼前,很多的人很快就致富,可是他沒有德行的根,財色名食睡一來,兵敗如山倒。所以好像俗話有一句話說,「男人沒錢就不會變壞,有錢就容易變壞」,這句話經典有沒有?男人有德行,有錢也不會變壞,所以德才是寶藏,而不是有多少錢才是寶藏。所以人生的本末先後,我們要能夠分清楚,這就需要我們祖宗智慧的領導。
所以「德者本也」,財富、外在的才華是為德所用,它是屬於末,而不是根本。而我們很冷靜來看,整個我們讀書十幾年,對德行的教育部分,家庭也好,學校也好,著力不夠。所以,我遇到一位教育部的人員,他說到這個時代,幼兒園學小學的課程,小學學初中的課程,初中學高中的課程,高中學大學的課程,大學學幼兒園的課程,這個人生忽略掉的東西總要回來補,不補不行。可是假如等到他二十幾歲再來補的時候,就很不容易補了,為什麼?「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德行教育愈早愈好。所以人算不如天算,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前在《易經》裡面,六十四卦其中一卦蒙卦,就告訴我們「蒙以養正」,孩子從小紮德行的根基,這是人世間最神聖的事業、功業,「聖功也」。所以所有的聖賢都是透過父母教育,尤其母親的教育,有好女子才會有好聖賢人,從小就把他教好,「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所以我們在小的時候,只著重他的知識技能,卻沒有好好的成就他的善良、成就他的孝心、成就他的德行,那很可能就出現大學還要回來學幼兒園的課程。
確實,我曾經了解到一所很知名的大學,他有三條校規,第一,「考試不要作弊」。這是幼兒園就要學的,但是說實在的,現在讀大學的人,幾個人做得到?所以上一次我們在網路當中看到一段話,「考試不作弊,明年當學弟」;下聯說「寧可沒人格,不可不及格」。大家注意看,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在不知不覺當中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看羞恥心,剛剛這個大學生講的這兩句話,是把人格跟考試及格擺在天平上,而且是及格比較重要,還是人格比較重要?及格比較重要,所以羞恥心不斷在往下墮。以前的人是要留住人格,哪怕有殺身之禍,他都不違背人格。可是我們現在就因為一個分數,就能夠把人格給賣出去,所以羞恥心是一個人成聖賢還是淪為禽獸的關鍵德行。以前的人以不孝為恥,現在人孝順,旁邊的人還笑他,你怎麼這麼傻,多為自己想一下!價值觀不斷的在被誤導。包含以前的人是誠信一生,絕不講謊話,絕不騙人。現在是以你能騙得了人,覺得你很有本事。包含廉潔、勤儉,現在都被人家笑。
台灣有一位,幾十年前一個官員,非常的清廉,公家派給他的車子,只有出公務的時候他才坐;而家裡公家配的電話,也只有處理公事才打,假如是私事,他會到巷口去打公共電話。私事絕不搭公家的車出去,都是坐公車出去,非常廉潔。但是到他兒子那一代,這個古聖先賢教誨開始沒有傳了,反而兒子笑爸爸太古板了。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不學以後,人生的價值標準會墮落得非常的快。而我們當父母的,我們當老師的、當長輩的,有責任要教下一代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這麼一講,媽媽說父之過,不干我的事。這個我們要依意義,父母都有責任。「教不嚴,師之惰」,所以我們教小學的,這個都有責任。而這個師,包含你是長輩、你是領導者,都應該扮演君親師的角色才對。所以事實上,我們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面對種種的社會現象,尤其是不好的社會現象,我們是第一個要反思的。怎麼說?這一個重刑犯,他來自家庭,他來自學校,假如家庭、學校有好好教育他,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包含醫生沒有醫德,老師沒有師德,這些人他也是從家庭、小學走出來的,從學校走出來的。所以社會的任何一個現象,都值得我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宗教教育來反思。
所以師長也常常提醒我們,《無量壽經》裡面有一句話,「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假如我們父母、長輩不懂,下一代他就沒有學到。可是我們上一代他也沒學,所以假如我們說,我沒有學到倫理道德,找爸爸去。結果找到爸爸,爸爸說你爺爺也沒有教我,找爺爺去。結果去找爺爺,爺爺說你曾祖父也沒教我,找曾祖父去,那可能就找不到人了。所以我們這個傳統文化,喪失民族自信心,斷了好幾代。所以我們有幸接觸到了,從我們開始做起,不責怪任何的人。所以師長說,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開始來做起。所以剛剛跟大家講,一個名校大學的校規,第一個是考試不要作弊。第二個是「腳踏車請放好」,腳踏車亂放。說實在的,一個大學生假如在家裡的房間亂七八糟,你說他到大學去就能把腳踏車擺好,那也不可能,所以解決問題都跟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係。古代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十來歲,家裡很亂,結果有一個叔叔到他們家,小朋友家裡這麼亂,你怎麼不整理?這個小朋友說,我的手是拿來掃天下的,不是拿來掃地的。大家有沒有感覺,現在年輕人談起話來,雄心萬丈,可是連倒杯水給人家喝,都不知道怎麼做。所以這個叔叔就跟他講,你連一個家都不能掃,你還能掃天下?
有一個碩士的畢業生,從小到大只會讀書,生活能力也沒有學。結果那一天爸爸媽媽都出去,沒人服務他,他想到要喝水,自己燒了一壺開水,結果因為沒有做這些事,警覺性也比較差,這個水滾了以後,他都沒有去注意到,滾水噴出來就把火焰給熄滅掉,結果剛好是冬天,瓦斯就外洩,這個二十幾歲的碩士生,就這樣生命就結束了。所以真的我們的教育應該要全面發展,而不是只有看到一個學習成績,不然他的人生,可能會在事業當中、家庭當中出現問題,因為他沒有具備德行跟生活能力。所以我們當父母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看眼前分數,還要看到他一生的幸福,應該具備哪些做人做事的重要態度、重要德行。所以剛剛提到第二個校規,是車要擺好。第三個校規是「公共場合請勿大聲喧嘩」。所以我們冷靜看,其實這一些德行,應該從小要養成習慣。所以我們一直在強調「君子務本」,一定要找到根本。
而我常常跟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也說,蔡老師,你說德行很重要,我們都很認同,可是成績也很重要。大家說成績重不重要?其實成績重要是表面的,應該是說面子更重要,成績考不好,我沒面子。所以我幸好是被我父母生到,為什麼?因為我從小成績不好,我父母沒有那種攀比。我記得我那時候成績考不好,聽到爸爸的摩托車聲到了,我趕緊到樓梯口等爸爸,然後一看到爸爸,就跟父親講,「爸,考不好。」結果我爸就說,「加油,加油,下次考好。」我這個石頭就掉下來了,因為我考不好已經很難過了,父親再罵我,那我就更難過了。而且我的得失心特別重,我記得有一次我考九十八分,英文,哭了兩個小時,因為差兩分一百。大家想想,一個人考九十八分哭兩個小時,您覺得他以後會不會幸福?這麼患得患失會幸福嗎?他假如當了經理,他又想當副總;他當了副總,他又想當總經理;他有了BMW,他又要BENZ,所以不就都在得失心當中,不管他擁有什麼,只要他有得失心,他就不會幸福。所以「知足常樂」,知足才能讓人幸福,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幸福,應該是去掉他的得失,讓他形成知足、感恩的人生態度,這才幸福。
所以我記得我大學聯考,緊張,得失心緊張到睡不著覺。然後我姑姑知道我睡不著,拿了兩顆鎮定劑給我吃,還準備兩顆,怕一顆不夠。結果吃了第一顆睡不著,十二點多再吃第二顆,還是一夜未眠。後來隔天,因為自己很緊張,全家人出動陪我考試,全體總動員,爸爸媽媽、兩個姐姐一起去。到了考場,遇到我同學的媽媽,她就說「禮旭,你真有福氣,兩個妹妹陪你來考試。」兩個姊姊變妹妹,大家知道?原因是我看起來太蒼老了,閩南話說「太操老」,為什麼老?憂能使人老。所以都活在那種得失當中,那不可能不蒼老的。結果進去考試,名字寫好了,開始作答,沒多久,突然感覺兩顆鎮定劑滿有效。所以人考試,除了努力以外,你還要有福氣。有福氣的人,平常成績平平,一遇到考試,就有超水準的表現。有一些人平常成績都不錯,一遇到大考就失常,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福報;有好的學歷,那也是福祿。所以後來才知道,因為自己跟人攀比,心胸狹隘,所以沒有福,考試考不順利。所以人學習還是非常重要的,有學習了才知道,福氣是「量大福大」,心量才是福報的根源,心胸愈小,折福了。我記得我那時候讀書,看到別人考試考得比我們差,很高興,這叫幸災樂禍。自己心裡高興還不過癮,還拿著考得比人家好的考卷,走到人家面前晃兩下,「我都不怎麼讀書,不小心就考得比你還高。」所以「口為禍福之門」,講的都是刻薄的話,都讓人難堪的話,福氣一點一滴就折掉了,考試不順利。
我出去工作,兩年差不多換了十個工作,怎麼做都做不久。我爸爸跟我開玩笑,你那個名片可以去開展覽。後來很幸運遇到師父老人家教誨,知道要改心,要擴寬心量,量大福大,最好能「心包太虛」,轉一下心念,以前嫉妒人家好,現在欣賞人家好。其實,說實在的,嫉妒人家快樂,還是欣賞人家快樂?當然是欣賞。而且一欣賞,自己又學到人家的優點,所以《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其實我們現在在這個時代,學聖賢教誨,首先要先放下一個功利心。我們都想要快一點快一點,而事實上,想求快,很多時候看得不深遠,想求快了,就很容易做表面給人家看,所以孔子才教誨我們,「欲速則不達」。不能要求立竿見影,因為一個快的心,他很浮躁,人一浮躁,感受不到聖賢人的智慧。所以修學,首先要把浮躁的氣要調伏下來。有一個年輕人扛著一籃橘子,要到一個縣城去賣,結果他第一次去,他不清楚自己這樣的速度,能不能趕在城門關的時候能進城。結果剛好他遇到了一位從縣城出來的長者,看起來是當地人,他趕緊趨向前去問這個老者,「老人家,請問我這樣子走過去,能不能在天黑關城門以前進去?」結果這個老者等了一下,看了看他,接著就跟他講,「年輕人,你慢慢走就趕得上了。」這個老者離開了,年輕人想了一下,他說我快步走都怕趕不上了,你還叫我慢慢走。他不相信,接著還是照常很快步的往前走,結果走到一半,因為走得太匆忙了,他的橘子散落在一地。所以後來又很慌張的把這些橘子統統撿回來,才又趕緊趕路,結果就在快到城門的時候,城門關起來了。所以老者他有經驗,他看得很遠,所以他叫我們慢慢走,心不能浮躁。
可是我們現在什麼都要快,連學習古聖先賢教誨都要快一點立竿見影。而學習古聖先賢教誨,道德智慧是在這一顆心,心急於求成了,就不在道中。所以有一次我到一所大城市去,當地的朋友就說,我們住在這裡什麼都快,走路也快,甚至於你不走,後面的人都推著你走;吃飯也快,但是只有一件事很慢,就是死的時候很慢。這個事情嚴重了,好死好超生,提升上去了,假如死得慢、死得痛苦,那墮三惡道的機率就很高了。所以我們快快快,到底快到哪一道去?而且人生一直在那裡快,在那裡汲汲追求,哪一樣帶得走?所以「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東西也帶不走,連身體都帶不走。師父講的,你睡得很熟,人家把身體給你抬走,你都不知道。連身體都帶不走,還有什麼帶得走?所以人生不能貪著、不能染著,而是珍惜所有親朋好友的緣分,成就他們的智慧德行,這才是珍惜了所有這一生的緣分。所以有智慧的人,留留得下來的,帶帶得走的,留不下來的,過眼雲煙,隨緣就好了。那什麼留得下來?德行、智慧留得下來。所以孔子離我們二千五百多年,他的家族現在已經八十代,家道二千五百多年不衰,因為他的德行在他的後代當中,不斷的承傳,不斷的效法學習。甚至於宋朝的范公,范仲淹先生,我們曾經遇到范公的後代,一提起范公,他們都非常的敬佩。而他們的心中都留下了一個人生的價值觀,人生的態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的後代心胸就這麼寬廣,怎麼可能後代會沒有福報?
而我們留在我們現在孩子,以至於後代子孫的心中,是什麼樣的榜樣?所以什麼時候我們在影響後代子孫?隨時隨地。我們家三個孩子,我兩個姊姊,出來工作以後,我母親就常說,你們三個孩子這麼省幹什麼?怎麼比我們還省?結果我們姊弟就說,我們家節儉的掌門人是奶奶,跟奶奶學的。而我們自己在小的時候,看到奶奶那個衛生紙一張分二次、三次用,那個時候看了都覺得不舒服,那麼省幹什麼?賺錢就是要花的!這個價值觀不對。但是後來遇到聖賢的教誨,馬上那個態度就提起來,所以奶奶以前是走到哪,電燈就關到哪,現在自己長大了,走到哪,很自然那個動作潛移默化,也關到哪裡,所以家裡的長輩給孩子的影響,那是無時無刻。甚至於說實在的,連在胎中都在影響,因為那個時候孩子跟母親是同體,母親的思想觀念,孩子都可以感覺得到。
有一個孩子他在胎中的時候,媽媽喜歡打麻將,懷孕的時候還打麻將,不過她還看了一些書,說要胎教,所以把好的音樂,綁著一個錄音帶,然後給孩子聽,說孩子,好好做胎教,聽這個古典音樂,然後她打她的麻將。所以人不找到根本,很多努力沒什麼價值。根本在心,德行是心地功夫,根本在身教。結果這個孩子出生以後,半夜不睡覺,除非聽到麻將的聲音,他才入睡,養成習慣。學《弟子規》的孩子,有的在胎中就聽,就聽佛經,然後一放經典讀誦,三分鐘、五分鐘就安詳的睡著了。所以現代人都說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胎教就是起跑點,他從小的德行根基是最重要的起跑點。甚至於最早的起跑點是父母、祖宗積的德,積好的德就感應來好子孫,孔子有德,二千五百多年的後代,一個敗家子都沒有,這都是聖德所感。
我們現在一不小心,可能孩子就不聽話、就忤逆了,那跟我們的德有關。所以以前的人懂,以前的人找對象的時候,要先調查他祖宗八代,最少也要調查這個女子的母親修養好不好。所以閩南話告訴我們,「選田要選好田底,娶妻要看好娘酹」。所以娶太太要先看看她家裡的德行、媽媽的德行怎麼樣;在大陸也有說,「娶妻要看丈母娘,買牛要買尾巴長」,這個都是寶貴的經驗。我們現在娶妻要看有沒有錢,娶妻要看漂不漂亮,你看本跟末,本末倒置的現象,現在呈現在很多人的思想觀念跟社會現象當中。所以為什麼老祖宗強調智慧?就是要把本一定要找到才行。所以孔子的外公要嫁女兒的時候,先調查孔家歷代祖先都是聖賢人,他的後代一定會出聖人,就把女兒嫁給了孔子的父親。所以大家除了感謝孔子的教誨以外,更要感謝他外公的智慧,沒有外公,可能也沒有孔子,所以大家要以掌聲感謝孔子的外公。我們佛家常講「眾緣和合」,沒有這些因素,沒有孔子外公的智慧,那也出不了孔子。所以我們了解到,就像印光大師講「求子三要」,要有一個聖賢的子孫,三個條件,第一個就是要積德,就能感來好子孫;第二個是胎教;還有第三,就是父母長輩,從他小時候給他所有的風範、教育。
其實我們剛剛講到,學習的心態非常重要,心態不對了,學習的效果不見得好。我們一翻開《弟子規》,看到弟子兩個字,弟子指的是誰?我們可能第一個念頭,孩子學的。那麻煩了,我們大人一學《弟子規》,從爸爸就變警察了,從媽媽也變警察了,就盯著孩子,你這個沒做《弟子規》,你那個沒做《弟子規》。然後孩子學得就很痛苦,很討厭《弟子規》,因為一看到《弟子規》,就想到父母一大堆要求。所以應該是先要求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別人。我們有時候遇到一些家長,看到我,就趕緊把他兩個孩子拉過來,然後說「蔡老師,敬禮!敬禮!把頭給壓下去了。」我在想,佛門說「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假如沒有處理好,我就跟這兩個孩子結冤仇了。而我們修行,心應該要柔軟,哪有說把孩子頭這樣壓下去的,那心都是控制,都不道法自然。勉強的事情一定會有副作用,什麼副作用?你勉強他的,你不在的時候,他就不做了,這個叫陽奉陰違。因為我們也沒有道法自然,太強迫、太強求,揠苗助長,效果不一定好。結果他壓完頭以後,緊接著就開始說,我這個兒子哪裡不好,就把他兩個孩子的缺點全部講一遍給我聽,然後我愈聽愈沉重。他講完以後就說,「蔡老師,你馬上給我教教他們。」大家想,我現在教好不好?他鐵定說,「蔡老師給我記住。」所以當下說,「這個孩子不錯,挺好的、挺乖的,你看他對我挺恭敬的。」先稱讚一下孩子,然後趕快把孩子支開。孩子也有他的自尊,你在人前這樣批評他,他很難受的。所以我們的心為什麼變得不柔軟?因為我們有功利,因為我們急於求成,因為我們那個控制的欲望愈來愈強。所以這個心態一起來,孩子會很有壓力。
其實我們能不能回到當初小孩子學走路的時候,那個時候才幾個月,一歲左右,這個父母有沒有說,孩子一歲的時候對著孩子講,你以後考試都要給我一百分,少一分打一下,不會這樣吧,那個時候對孩子沒有要求,只有信任。孩子學走路了,全心全意信任孩子,這個父母站在前面,孩子,你一定可以的,來,跨出你人生的第一步。有沒有哪一個小孩學走路,第一步就踏成功的?您家的孩子踏第一步成功的舉手,那個可能是聖人再來的。都沒有。請教大家,你的孩子跌了幾次以後,才跨出穩健的第一步,記不記得?不記得。有沒有他跨到第一百步的時候,你對著孩子說,孩子,我不信任你了,你走不成了。有沒有父親說,孩子,你已經跌了一百次了,我只給你接下來五十次機會,你五十次走不好,別走了,腳會受傷,我買個輪椅給你坐。你看你有要求了,那個孩子開始走路會發抖,因為他有壓力。人有壓力的時候,他的潛力發揮不出來,他的壓力愈來愈大,愈來愈大。所以大家注意,現在小孩子讀書,小學就有人自殺,大學、研究所那就更多了。這是變成什麼?我們父母沒有能感受到孩子的心,都被我們的要求、我們的面子問題,都被我們的控制欲望給障住了,孩子已經痛苦到不想活了,我們感覺不到,我們只專注到他的分數而已。所以「欲令智迷」,人有欲望的時候,很可能會讓我們看不清身邊最親的人內心的狀況,忽略了他們的感受。而我們的本能跟孩子是連心,父母跟子女是連心,我們要恢復這個本能,恢復這個天性才對。所以我們的教育就是恢復明德,恢復本善。
父母跟孩子那種天性,我體會最深的就是我姊姊那時候剛生孩子,小外甥在我們家,他媽媽坐月子,他在我們家待了幾個月。結果每一次他哭了,就肚子餓哭了,本來我跟我姊姊、我母親在吃飯,我姊一下就跳起來了。我母親跟我都覺得什麼事?孩子哭了。很奇怪,孩子哭,我都慢半拍,他媽媽都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了。然後孩子學講話,牙牙學語,講了一大堆,我一句都沒聽懂,然後他媽媽每句都聽懂,還做翻譯,一句一句翻譯給我們聽。你說那個是言語在聽,還是心在聽?那言語我也聽到了,怎麼聽不懂?所以這個是天性。父母就是用這種天性去鼓勵孩子,孩子在這種完全的信任當中,他學會走路了,學會很多生活的能力。而孩子對父母的孝也是天性,你看父母,他不對了處罰他了,他不只沒有任何責怪,還往父母的懷裡鑽。而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對父母的那一分天性的愛,終身保持。保持著赤子之心,這個人太快樂了,而且他一定又能夠把對父母的孝心,延伸到對一切人的愛心。我們在二十四孝看到,多少的孝子隨時都能感覺到父母的心,像曾子孝順的榜樣。以前這些長者厚道,他的朋友來找曾子,曾子的母親看朋友都是走了幾天,甚至上把月的路程才到家裡來,還讓朋友等,老母親於心不忍,可是曾子又上山去砍柴了。所以情急之下,咬了一下手指,曾子馬上感覺心裡不舒服,趕緊趕回家看到母親,跪下來,母親,家裡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曾子的母親馬上很欣慰,沒什麼事,朋友來了,不要讓人家多等。終身保持這個孝心。我們看看,我們現在母親咬得手指流血了,我們有沒有感覺?讀德育故事就是效法聖賢人,感覺到我們跟他們的差距非常遠,所以德行比於這些聖賢人,人就「知恥近乎勇」,提起勇氣效法他們;欲望要跟下階層的比,那我們就知足了,我們也沒有比人家差。所以天性保持,而這個天性的愛,最能讓人他的潛力不斷發揮出來。所以縱使孩子現在已經十五、十六歲了,我們還能回到孩子學走路那個時候,父母信任他、鼓勵他的那個心境,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也能感覺得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剛剛跟大家講到的,連學習古聖先賢教誨都不能急,急於求成。我們剛剛念到,「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學,是要內化成我們的存心,而不是只是學到這個文字而已。所以《弟子規》把學習談得很清楚,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今天我們學到「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我們假如沒有馬上領受,變成我們的心態,那就有可能長浮華,就覺得我學過了,而且很容易拿著學的東西去要求別人,那就變成往外去學習、往外去要求。我們佛法、聖賢教誨是內學,應該是往內要求自己。所以這個態度不對,先要求別人,那就變成走到哪裡,可能人家都害怕。親朋好友看我們遠遠走過來了,「那個學《弟子規》的來了」;然後我們一坐下,人家說「對不起,我要上廁所」。因為我們學一句,就好像背了一把劍,學兩句,背兩把,還沒學,還沒背劍,還挺謙卑的,結果學了不少句,看到人家沒做到,見人就砍,寶劍出鞘,所以學到最後,我們可能變成瘟神,變成H1N1,走到哪裡人家都怕。
所以孔子告訴我們,「正己而不求於人」,正己是先要求自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經教,我是當機者,是講給我聽的,不是去要求別人,這個心態轉對了,學習效果就會好。因為我們有一些課程結束,一些朋友都會走上來,這一節課我太太最需要聽了,這一節課我先生最需要聽了、我兒子最需要聽了。所以所有的人都需要聽,就一個人不需要聽了,誰不需要聽?自己不需要聽。所以我們走在修學的路上,會遇到很多的障礙,這些障礙往往是我們自己的心態不對造成的障礙。人家為什麼反對?因為我們學了以後,沒有讓人家如沐春風,學了以後讓人家生很多煩惱,到頭來,人家當然不支持。所以《弟子規》,弟子兩個字不是指孩子,《弟子規》是家規,是五千年家教集大成。而家規最重要的是父母做給孩子看,這是身教,這是整個家庭環境潛移默化的境教。
這一個道理,剛好有一次在馬來西亞吉達洲,我們參與五天的課程,遇到了孔老夫子的後代。我們遇到這麼難得的因緣,趕緊要給她挖寶,因為她的家教,那是很寶貴的文化資產。我們交流的過程,這位女士她就說到,她前幾個月才第一次讀《弟子規》,可是當她讀《弟子規》的每一句,她的腦海裡都浮現了她小時候家庭裡面的種種情景。比方她讀到「父母呼,應勿緩」,她想到了爸爸、伯伯、叔叔,奶奶一叫,他們馬上就過去,母親,有什麼事嗎?有什麼需要嗎?一讀到「冬則溫,夏則凊」,她腦海裡就浮現,爸爸、長輩端著洗臉水,請奶奶起床梳洗;冬天到了,幫爺爺奶奶溫被子,那些情境她都回想起來。包含「置冠服,有定位」,包含「兄道友,弟道恭」,這些句子都活起來了。所以我們那時候感覺到,這位女士她以前沒讀過《弟子規》,但是實質上她學過《弟子規》沒有?她已經內化成為她的習慣,那是家教。所以必然父母是好弟子,父母本身是孔子的好弟子,是他爺爺奶奶的好弟子,他是孝子了,他才能教給他的孩子是孝子,所以變成「教兒教女先教己」。我們當父母的先是好弟子,才有可能教出好弟子,先是孝子,才有可能教出孝子。包含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我們是被人家喊老師,可是我們讀《弟子規》,我們也是聖賢人的弟子,而且我們必須是一個好學生,我們才有可能把學習、好學教給我們的小孩,那些孩子們。所以我們自己不是一個好學生,哪怕是拿著經書,又怎麼把經書的精神教給這些同學們?所以「知所先後」,我們必須學好了,才能把這個家道傳下去。
而《弟子規》每一句,這佛門講的「心行一如」,我們不能只做那個行為,必須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不然孩子很敏感,他會覺得是做樣子,一切都要從真實心中做,不能應付的。有一個父親,他剛好聽了課以後,他心裡想,要讓我的孩子孝順,我首先得孝順我父親才行,因為上行下效。所以隔天他就去跟他爸爸說到,爸,我現在帶兒子學《弟子規》,《弟子規》裡面有一句叫「出必告,反必面」,所以今天我帶孩子出去讀書,會給您問安,然後我們再出門。這個爸爸心裡想,兒子三十多年了,終於有點開竅了。所以我們的父母都在等我們有德行,他們才心安。後來帶著孩子真的給老人家鞠完躬,走出門去了,走了幾步路,這個孩子突然停下來對他爸說,「爸,你剛剛是要做給我看的。」孩子很敏感,你做真的還是做假的,他都知道。包含「置冠服,有定位」,我們往往可能客人要來了,趕緊整理好。客人一走進來,你們家這麼整齊。我們心裡面偷笑。但是我們冷靜看,請問孩子學到什麼?孩子學到什麼時候要整理?客人來的時候再整理;什麼時候聽話?老師來的時候再聽話;什麼時候認真工作?老闆來的時候再認真工作。一個心態會從小一直延伸到他對人、對事物的態度。
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孩子陽奉陰違?我們這些長者得冷靜,我們自己有沒有陽奉陰違,做表面功夫?我自己在教育界看到,我們也是很捏把汗,上面要來檢查了,趕緊趕一大堆資料出來,那個printer在那兩天,唰唰唰,不知道印了多少資料,那一罐都不少錢。然後檢查完了,這些官員回去了,收起來,從此這些東西也不知道在哪裡。所以檢查要檢查什麼?檢查最真實的狀況,平常怎麼樣,上面來檢查就是這個樣子,真實!不然我們都是在應付,都是在做假,那哪有可能說我們的下一代不做假的道理。所以吉林松花江中學,王琦老師,他教書非常認真,現在很多的人去看他教學,連招呼都沒打,直接就突然出現在他的教室。他假如不是做出真實的狀況,很可能人家一看,就說那跟實際情況不一樣,他平常心去做事情。所以真的,我們時時慎獨的功夫,絕對不做表面的樣子。剛剛我們提到的,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當領導的,看到弟子兩個字,首先我們是好學生、好兒子、好孩子,而且首先我們是好的下屬,我們才會是一個好的領導。假如我自己本身對於領導者都不恭敬了,那我下面的人有可能恭敬我嗎?所以我們凡事找到根本,教育的根本是身教,是以身作則。
我們剛剛提到的,德是本,成績、才華是末,但是在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還是對這個很看重。但是我們冷靜想想,我們今天專注孩子的成績,他能好多久?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盯著他,他能好多久?這是我們值得要思考的問題。我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今天孩子這一次考得好了,他下一次能好嗎?我們了解到很多家長,孩子考一百分,就給他錢,不知道我們現在新加坡考一百分,行情是多少?所以我們不明白教育的根本在長他的善心,救他的過失。今天他考好了,那是他的本分,結果我們還要給他獎賞,那他考試就是為了賺錢,而且考好了,他就主動還來給你要錢。然後一年級考一百分,你給他二十塊,上了二年級,他綁個白布條抗議加薪,你的錢得再多一點才行。為什麼?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它會加大,所以長的是欲望的心。大家想想,他會變成欲望才能讓他努力,改天假如遇到了比錢還要誘惑他的東西的時候,請問他讀不讀書?所以我們看現在,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這個過程當中出現了很多現象,我們剛剛講的,讀書讀到壓力太大,我們長了他善了嗎?應該讓他平常心面對成績。所以那個時候我父親對成績,他很平常心。我那個時候大學聯考考不好,我在那流眼淚,哭!結果我爸爸一上樓來,笑著說,我還以為什麼大不了,再考一次就好了,別哭了,別哭了。結果我爸爸講得很輕鬆,害我也哭不出來了,把我的得失心慢慢調伏了。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父親把這個教育的,一個人讀書的動機給我們喚醒,讀書的習慣給我們養成。什麼是讀書的動力?有羞恥心、有責任心、有孝心。希望父母能安心,成績好,讓父母歡喜;然後對家有責任心,你好好學,以後要光宗耀祖。所以我們冷靜來看,上一代的人,他啟發了孝心。
我父親那一代讀書不用人家催,不只不用人家催,父母是催他們去睡覺,不要讀書了。我記得我叔叔他們回憶,那個時候讀得比較晚了,爺爺要去睡覺了,跑到孩子們讀書的地方;都去睡覺了,別讀了。孝順,順著父母,統統躺平。結果等確定我爺爺睡著了,全部再起來讀書。因為他的學習動力已經形成,就是孝道,就是趕緊讀好書,讓父母早一點有好日子過。而且他這個努力的動力,不止好成績,當他完成學業踏到社會,他的事業不讓父母操心,做得讓父母安心。他成家立業了,他成立家庭,夫妻好合,絕不讓父母再為他的家庭再操一分心。所以他這個學習的動力、向上的動力,從讀書一直延伸到他整個家庭事業,到他一生。所以人生的動力是要能延續一輩子的,這是抓到根本,孝道。所以大家以後買引擎,一定要買孝心牌的引擎,這個可以跑一輩子。我們現在看看,我們現在孩子考一百分就給他錢的這個引擎,能維持多久?維持不了多久,他會跟你討價還價。所以我們看到小孩子壓力很大,我們應該形成讓他讀書的好習慣,他不是壓出來的,他是水到渠成,不斷提升的。而且他已經讀書習慣養成了,他也覺得到時間就去讀書。
有一個校長,他的孩子到了一所中學讀書,校長他的名望也很高,在教育界。結果他的孩子剛調入這個班,這個班的成績特別好。他的孩子要面對考試,就來跟爸爸講,爸爸,你覺得我這次考試應該考第幾名?我們聽孩子的話,要不只聽到他的言語,還要聽到他的心。孩子為什麼問這個問題?他的壓力已經很大了。結果這個校長,他父親怎麼講?他說孩子,我覺得你應該考最後一名。大家講不講得出來?當然這個不要勉強。這個父親他為什麼這麼講?他體恤到這個孩子的壓力。然後接著父親跟他講,因為他很吃驚,爸,你為什麼覺得我要考最後一名?他父親說到,你剛到這個班級,整個環境你不熟悉,課業你還沒有趕上,這個老師講課你可能還不習慣,所以你考最後一名是很正常的。孩子一聽完,這個壓力、得失就消除掉,後來也考得不錯。但是很重要的,這個父親把好學完全表演給他孩子看,跟孩子一起讀書,有時候孩子去睡覺了,他繼續讀書,還準備隔天給學生上課的資料。他的兒子回想到,有時候去睡覺,半夜起來上廁所,還看到他父親兢兢業業在那裡準備。父親的盡職,父親的用功、好學,父親他教學也有他的本分,都表演給孩子看。孩子也學到好學,學到讀書也是我的本分。後來他的孩子的成績就不斷的攀升,最後也是全班第一名,這個成績得來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所以大自然也在教誨我們,所有的果實要成熟的時候摘下來,不成熟,你硬要摘下來,強摘的瓜不好吃,不甜。所以有言教、有身教,有整個我們家道的境教,孩子變好是很自然的,不要強迫。不然你看壓壓壓,現在小學、中學、大學自殺的孩子愈來愈多,當一個孩子跳下來的時候,很可能他的親戚朋友這一生見不到光明了,一想到他就只有傷痛而已。所以我們看到孩子他成績名列前茅,可是往往成績都排在前面的人,他輸不起,他一考不好,心裡素質提不起來,轉不過去,很可能就會做出傻事出來。所以得要看到孩子是健康面對他的成績。包含假如他學習到最後,學習很痛苦,比方很多大學考完,一考完試才出考場,就把那個書包從三樓、四樓就丟下來了,我們長者看到這個情景還笑一笑。其實我們看一個孩子,他讀了十幾年書,最後是把書從這麼高丟下來,你看他多痛苦學習。雖然他進了大學,很可能他從此以後不想看書,很可能把他教育的心給扼殺掉了,那我們逼的那十幾年,意義又有多大?
所以真正大學畢業,認認真真看幾本書的人不多了,可是確是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因為他要面對往後的家庭、事業,還有很多處事做人的智慧。所以老祖宗告訴我們,教育長善,時時要看到孩子的心,是長了功利的心,還是長了善心?這個我們不能不清楚。所以剛剛提到的,假如孩子是為了錢,他才努力,改天假如是網路遊戲更吸引他了,他就不讀書了,甚至於他沒有一種責任感,離開父母的監督,像脫疆的野馬一樣,染上很多惡習。所以我記得有大學生說,大學的英文叫universty,他們把它翻成「由你玩四年」,叫universty。所以那黃金四年,假如都去玩樂,就麻煩了。而真的,財色名食睡,還有很多玩樂,包含賭博、遊戲,都會讓這些大學生、年輕人「玩物喪志,玩人喪德」。你看現在他沒有德行的基礎,面對這些誘惑擋不了。而且,我們說錢債好還,情債難還,年輕人玩弄人家的感情,那個折福非常非常的嚴重。所以很可能他這大學四年不懂得修德的時候,往往四年的歲月很可能折盡半生的福分,都說不定。女色比較吸引他,書就不讀了。我們曾經看到情人節,有一個地區推出情人餐,價格從二百九十九塊到三千九百九十九塊,結果去吃(這個是在大陸)的人當中超過一半是在校的學生。他們的錢從哪裡來?而這絕大部分的孩子是從農村來的,他的父母賺的都是血汗錢,那一頓吃下去了,很可能父母當月一半的薪水就走了。可是他在吃的時候不會覺得痛,沒感覺,因為他人生的動力是欲望,不是孝道,不是知恩報恩,因為我們從小就是用錢在吸引他。所以不看到孩子的心,我們真的很難確定,我們有沒有把孩子教好。
所以我們得要冷靜思考,我們的孩子上大學會認真讀書嗎?會不染上這些習性嗎?假如我們思考了,我們得趕緊把他們的德紮好根。再來,我們的孩子出去工作了,他能夠盡忠職守嗎?他能夠恭敬領導者嗎?現在很多孩子沒有責任心,大學畢業了,也不出去找工作,在家裡還是玩電動玩具。結果還得父母費了很大的勁幫他找到工作,然後去拜託他,兒子,這個工作去做一下吧。然後這個兒子說,好,給你面子,去做一下。一個禮拜以後回來,給父母講,我把老闆fire掉了。你說假如孩子沒有恭敬、沒有一種事業的責任,那我們要幫他操心操到什麼時候?可是以前,我們上一輩而已,這些都不用操心。所以找到根本太重要了,本立而道生。所以我們學祖宗的智慧,就是祖宗在經營他的人生、他的家庭事業的時候,他都能把根本找到,所以他的家業、事業可以長長久久。可是現在急功好利了,捨本逐末了,家道,以前說富不過三代,現在我們冷靜看,很多一代都過不了,所以家道愈來愈短。事業,現在的企業,假如也是重視先追求金錢,沒有先以服務為目的,沒有以德為本,那現在企業的壽命也是愈來愈短。
我們曾經到一所銀行跟大眾做交流,剛好我們要講課之前,有問到在座的這些朋友們,說你們的人生覺得幸不幸福?結果底下有一個男士就說了,他說老師,你現在下課,我們就幸福了。結果我們聽到一個人講幸福,很難得,現在要看到每天笑得很燦爛的人不容易,趕緊把麥克風遞到這位男士的面前,您剛剛講到幸福兩個字,你一定有幸福的經驗,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結果他想了一會,搖搖頭說好像沒想到。接著我們問到這些朋友們,你有把握不得癌症的請舉手。怎麼都沒人舉手?好,這第一個問題。人生假如不健康,自己痛苦,還會拖累整個家庭。怎麼樣把身體照顧好,我們學過沒有?我們這一生學了不少東西,可是往往跟我們的人生生活、事業,有時候用得上的不多。比方說,大家有沒有用微積分去買過菜?沒有。有沒有用化學式做過生意?都比較少。所以我們應該多學一些對我們一生很關鍵的智慧、知識。每一個人都知道健康很重要,可是我們花多少時間了解養生?最近我們聽了大陸彭鑫醫師,彭鑫博士給我們談養生,非常值得聽。養生的根本也離不開道德,離不開遵守自然法則。所以一個人要孝順父母,首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把身體養好,父母少為我們的身體操心。
第二個問題,您有把握不離婚的請舉手,夫妻一起來的趕快舉,不然回去吵架了,我不負責任。我們有一次在山東問這個問題,沒有人舉手,結果有一個小女孩陪她媽媽來,嚇得半死,媽,妳趕快舉手。你看父母和不和諧,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健不健康,父母不和,他每天提心吊膽。所以夫妻要和樂,家庭事業才能順,可是我們又花多少時間學習如何經營夫婦關係、經營家庭幸福?第三個問題,有把握把下一代教好的,請舉手。這三個問題對我們的人生幸福與否都是關鍵。而且我們當父母、老師的,要問得更深。我們的孩子、學生以後你有沒有把握他不離婚?有沒有把握他以後不得癌症?有沒有把握他們也能把孩子教好?我們這樣思考了,我們教孩子、教學生的格局就不一樣,就看得更深遠了。而我們現在要很冷靜,我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到底跟誰走?要跟五千年的智慧,還是跟功利主義、跟急功近利?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社會、家庭,甚至每一個人的內心中,現在都有很多的衝突,很多亂象出現。所以我們看到得癌症、得慢性病、得憂鬱症的人很多,包含離婚的、外遇的。所以現在這些,包含現在十三、四歲就懷孕的,種種這些社會亂象,都出現在經濟高度開發的國家;但是這些經濟高度開發的國家,都說我們是最發達的,最成功的。其實不然,那個發展急於求到經濟的高度成長,反而精神生活忽略掉了,整個社會是不平衡的,扭曲了。有錢的人很有錢,但是出現很多乞丐,貧富不均。有錢的人瞧不起沒錢的人,沒錢的人諂媚有錢的人,那個心都生病了。所以我們希望的是平衡的社會,真正內心喜悅的家庭,喜悅的人生,我們就要走五千年智慧的這條路。真正找到最重要的,社會幸福安定靠的是德,靠的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哲學跟科學的教育。好,我們找到路了,就不怕路遠。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有講得不妥的地方,還請諸位法師,諸位長者、大德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