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问佛陀情为何物?——索达吉堪布
峦头无理气不灵,理气无峦头不验!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2128
精华: 4
发帖: 5078
威望: 2775 点
金钱: 75900 RMB
贡献值: 1 点
好评度: 526 点
在线时间: 39936(时)
注册时间: 2008-09-17
最后登录: 2024-11-07
楼主  发表于: 2014-07-01 18:23

0 问佛陀情为何物?——索达吉堪布

问佛陀情为何物?——索达吉堪布
感恩您分享善知识


一提到佛教,不少人就认为要青灯古佛、绝情绝爱。但实际上,佛陀并没有要求每个人一学佛就出家,他只是告诉了我们情爱的真相,通过一些理性的分析,让你放弃非理性的执著!


爱的真名叫“无常”


有个别年轻人总觉得:“离开了他,我就活不下去。”其实,佛陀在《无量寿经》中早就讲过:“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言。


佛陀认为,爱情是无常的,更是烦恼之因,故对此不要过于沉迷,不然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其实,除了佛陀以外,汉地的古圣先贤对爱情也有一些认识。比如,庄子身上就发生过这样一段经历:


一天庄子出门,看到一座新坟,一女子手执扇子,正对着那座坟连扇不已。问她为何这样,女人说:“坟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时有遗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须等坟土干了才行。我现在急着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坟,让坟土尽快干。”


听到这番话,庄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庄妻听后,先是数落那妇人没良心,然后发誓说:“如果你离我而去,我绝不会如此无情。”


天有不测风云,没几天,庄子突得急病死了。入棺后,庄妻一身素缟,每天哭哭啼啼地为庄子守丧。不久,有个翩翩少年来到庄家,自称是楚国的王孙,想来拜庄子为师。得知庄子刚辞世,少年很伤心,表示要为庄子守丧百日。


守丧期间,因王孙气度不凡,庄妻慢慢对他生起爱意,遂托人向其求婚。王孙同意了,不过提了一个条件:“庄子乃我老师,我千里迢迢到此,如果一面未见,就太遗憾了。希望你能打开棺材,容我见老师最后一面。”


按彼时习俗,入殓后再开棺,这对逝者极为不敬。但为了尽快成亲,庄妻一口就答应了王孙。但万万没想到,一劈开棺材,庄子竟然坐了起来。此时,王孙也倏忽一下不见了。庄妻这才明白:原来,王孙乃庄子的幻化。此时她羞愧难当,没多久就悬梁自尽了。


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世间的恩爱,是十分无常的。


有个别年轻人总觉得:“离开了他,我就活不下去。”其实,佛陀在《无量寿经》中早就讲过:“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言。


看世间,每个人莫不如此,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一人,最后离开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没有谁真正离不开谁。


许多人在年轻时,为了爱情、财富,一直就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开始去考虑:“我死后,生命会不会延续?如果会,下辈子是什么样子呢?”但这时候再思索这些,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男女之情,表面看海誓山盟、轰轰烈烈,似乎是人间最美好不过的。但实际上,只要有爱,就会患得患失;只要有爱,就会有担忧、害怕。诚如佛陀在《涅槃经》中所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曾经,一个没结婚的人和一个已结婚的人谈论爱情。


没结婚的人极力赞美爱情,他说:“古希腊有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国王,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个少女。由于这个‘少女’太美了,国王深深地爱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并且拥抱她、亲吻她。后来,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动,将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跟皮格马利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觉得爱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画卷。”


听了这番话,已结婚的人摇摇头:“年轻人,爱情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美好。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刘瑱,他妹妹是鄱阳王的王妃,夫妻之间非常恩爱。后来,鄱阳王因故被齐明帝所杀。因为思念亡夫,鄱阳王妃终日不吃不喝,最后奄奄一息。


为了救妹妹,刘瑱请人画了一幅画--在画中,鄱阳王正跟一个宠妾在一起恩恩爱爱地照镜子。看到这幅画,鄱阳王妃醋意大发,咒骂道:‘他真应该早点死。’就因为这件毫不存在的事,她对亡夫的万千爱意当下消失,随后身体也很快康复了。”


在后一则故事中,为什么女主人公原来热气腾腾的爱,一瞬间就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呢?原来,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爱恨无常”。


所以,对于爱情,我们任何人都要记住这个规律,否则,无论你学了多少知识,在遇到世间的爱恨情仇时,还是很难面对。


佛教中有部论典叫《四百论》,其中讲过:“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意思是,无常的法一定会坏灭,有坏灭的则非真正的安乐,因此,凡属无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两个人关系本来很好,后来一方慢慢变心了,这种无常就会给对方带来痛苦。


所以,爱情犹如一件弱不禁风的易碎品,极不可靠。佛陀也曾提醒弟子阿难:“慎勿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勿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就是告诉他:千万不要信赖你的分别心,你的分别心根本不可信;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祸患。


遗憾的是,佛陀虽然早已开示过了,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还是不懂这个道理,以至于在爱情中,经常遭受各种不明不白的折磨。


“爱可生爱,亦可生憎”


对每个人来说,爱情只是帮助自己快乐的外缘,虽然它暂时可以带来快乐,但是靠不住、不长久。


许多人在没有爱情、婚姻时,认为得到了就一定幸福。但真正达到目的之后,却发现当初的快乐在逐日递减,身心也在渐渐麻木,甚至还有说不清的苦,成天缠绕着自己……


我曾看过林肯的传记,他说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长达23年的婚姻。他的太太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对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看不顺眼。每当林肯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就会喋喋不休,嫌他的头太小,手脚太大,鼻梁不直,下腭突出,看上去像只猩猩。


她最讨厌的,就是林肯的走路姿势,成天逼着林肯在房间里学她的步法。甚至有一天,在林肯跟别人一起用餐时,因为没有及时答她的话,她竟然将一杯热咖啡泼到了林肯头上……


当然,这是林肯在步入婚姻之前,绝对不曾想到的。


无独有偶,托尔斯泰的婚姻也是悲剧的典型。这位俄国著名大文豪,有无数的人崇拜他,在他那个年代,只要他说一句话,马上成了头条新闻。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家庭生活极为不幸,甚至成了他致命的导火索。


他结婚之初,对妻子非常温情,两人经常一起许愿、祈祷,希望这恩爱的日子能天长地久。但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婚后一段时间,两人就开始争吵不休,昔日的爱意每况愈下,最终变成了怨恨、敌意。


在经历了漫长的猜疑与痛苦之后,晚年的托尔斯泰热衷于人类和平,并将大量稿费捐去做慈善。但这与妻子的想法完全相反,因为她的虚荣心太强,守着钱财不愿意行善。终于,在每日不断的争吵之后,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于一场大雪中弃家出走,离开了共同生活48年的妻子。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天,他颠簸在四处漏风的火车车厢里,最后患上肺炎,死于一个小车站的木屋里。


而且,在临死之前,所有子女都来到他膝下,但他唯独不想见妻子最后一面。


如今许多年轻人,认为爱情至高无上,相恋时总以为:“他就是我永远的幸福!”可时间一久,无常变化上演时,才意识到“永远”原来并不远,于是开始怨天怨地:“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为什么他这样没良心?……”


其实,与其到时候这样怨天尤人,还不如早点了知:自己的快乐要靠自己掌握。有了这种认知,当他带给你快乐时,你会感激他;即使相反,也不会太执著。否则,爱得太深,纠缠太紧,最终肯定会自尝苦果。


当然,上述那种悲剧的婚姻,并不是人人都会遭遇的,但即使在一般的婚姻中,无常的变故也随时在发生着,这是不争的事实。了解到这点以后,你就会明白,把快乐建立在一个人身上,是相当不明智的选择。


所以,我们应掌握好快乐的主因--自己的心,并通过修行开启心的宝藏,以获得真实的快乐。


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一种自私


爱有两种:一是占有,只要自己快乐,不考虑对方如何;一是付出,只要对方快乐,不考虑自己如何。


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口口声声说爱,朝朝暮暮谈情,但仔细观察,多数人的爱不过是一种自私的占有--对方让自己快乐,才爱他;一旦他背叛了,就因爱生恨。


这样的爱,只会让自他苦不堪言,又有什么可津津乐道的呢?


世间人总以为,恋爱结婚是人生最快乐、美好、令人向往的事。就像我坐出租车时,司机一看我是出家人,就不禁生起“大悲心”:“你很痛苦啊,不能结婚,怎么能受得了呢?”同样的情景,我在香港、广东、沈阳等城市都值遇过。


但是,恋爱了、结婚了,就能把自己锁进幸福的保险柜吗?从很多人的经历来看,也不一定。


前不久,我和一位校长聊天时,随口问他:“有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会不会因为感情问题,借机对学生发泄?”


校长连连点头:“有啊有啊!有些年轻老师一天到晚都在打电话,有时就像发疯了一样,突然跑到教室里,把所有学生都痛骂一顿。”


类似的待遇,以前我也碰到过。曾经我在一家医院住院,有个护士因为男友三天没来电话,自己打过去也没人接,心情特别坏。即使给我们配药,她也一直在按对方号码。病友们都特别担心,生怕她一不小心就配错了。配完药,她过来给我们打针时,也是恶狠狠地,“啪”一下就使劲扎了进去……


其实,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一种自私,只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乐;而且,这种爱也是有条件的,建立在对方爱自己的前提下,一旦这个前提变化了,自己的情感也会随之改变。


可叹的是,许多人没有认清爱情的本质,或者,就算道理上明白了,但遇到迷人的对境时,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深陷进去。


也许,只有等你到了花甲之年,才可能明白所谓的爱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一直死死追求的爱情童话,究竟在现实中存不存在?


爱情真的值得“生死相许”吗?


世间很多人都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成爱情的最高境界。那么在佛陀眼里,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呢?


芸芸众生都耽著情爱,正如一首流传已久的词中所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句话出自元朝词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当年,16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应试,途中遇到一捕雁人,他说自己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杀死后,但见另一只在其周围悲鸣不已,久久不离,最后竟从空中直冲而下,撞地殉情。


元好问听后心绪难平,便从他手中买下这两只雁的遗体,将其合葬于汾河岸边,命其冢为“雁丘”。


看了这个故事,不少年轻人可能要问:无始以来,人们非常憧憬的爱情,果真有那么美好吗?真的值得“生死相许”,令人沉迷至此吗?佛陀与世人眼中的爱情,又有哪些不一样呢?


其实,在世人的定义中,“情”就是一种互相缠缚、同生共死。


而佛陀,对男女间的爱情、婚姻也没有全盘否定。如在《善生经》中,就教导夫妻之间理应相敬如宾,丈夫应以五事爱敬妻子,妻子应以十三事敬顺丈夫,如此才能夫妻异体同心,家和万事兴。


但与此同时,佛陀又会提醒大家:爱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特别执著一个人时,虽然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到头来,终究是苦大于乐。


或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觉得爱情无比甜蜜,怎么可能是一种痛苦呢?当然,假如你没品尝过爱情的滋味,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但若是过来人,对于个中的辛酸,相信定有特别深刻的体会。


爱情为何残酷,因为“爱别离”“求不得”


无始以来,许多人总以为爱是永恒的,所以,一旦它有了点滴变化,就会感到巨大的挫败……


爱情的痛苦虽然千差万别,但仔细观察,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爱别离苦”,即所爱的人离开了自己,由此便痛不欲生;还有一种是“求不得苦”,因为得不到所爱的人,没了这个“皈依境”,就认为自己活得无依无怙,了无生趣。


不过,假如你明白了无常之理,纵然无法跟最爱的人在一起,也不会那么难以面对。


藏地曾有位上师叫吉丹松贡,一天他的邻居过世了,悲痛的寡妇来见他想寻求慰藉。


她刚踏进上师家中,就碰到了上师年迈的母亲。她扯着头发,语无伦次地向老妈妈倾诉着自己的巨大痛苦。当时,老妇人抱着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告诉她有关无常的教言。慢慢地,她的悲痛之情得以舒缓,忘了要见上师这件事,然后起身回家了。


几个月后,上师在传大手印时给弟子们叙述了此事,并特别开示说:“无常的教言非常殊胜,连刚失去丈夫的寡妇都能很快明白,知道不要把每一件事都执记在心头,由此很快脱离了苦痛。”


还有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她每每想起与丈夫生前的恩爱,就痛不欲生,于是天天做很多精美的饭菜拿到坟前,一边痛哭一边说:“亲爱的丈夫,你吃一点吧。”


有个牧童看到这种情况,很想帮助她,就找了一头死牛搬到坟地,然后割了许多嫩草放在旁边,也是一边哭一边说:“亲爱的牛,你吃一点吧。”


女人看到后,不屑地对牧童说:“牛已经死了,又不可能活过来,你在这痛哭有什么用呢?真是个傻孩子!”


牧童回堪布答:“我才不傻呢!我的牛刚死,它的样子还没变,身上还是热的,多叫它几声也许还能活过来。你的丈夫死那么久了,都已经火化了,你还哭着让他吃东西,那才傻呢!”


听牧童这么一说,女人想想也对。从此,她的生活恢复了正常。


可见,人的心若专恋于某个对境,一旦失去了,就很难从痛苦中拔出来。但如果明白一切皆无常,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那很多事情也就想得开了。


佛陀说:对爱情别太执著了


无始以来,人们都沉迷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幻境中,看看我们周围,因情而苦的人前仆后继。其实,你若能懂得一点佛教道理,比如万法皆为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以及一切都是空性,就会明白“情”也不过如此。


现在有些年轻人挺可怜的,虽然学识不错,但由于从来没有学过佛法,无法洞察爱情的真相,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可能失魂落魄,甚至有时因无法接受失恋而踏上一条“不归路”。


其实,世人歌颂的伟大爱情,只是一种分别妄执,假如过于执著,痛苦必会接连不断地降临。诚如《正法念处经》中所说:“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


前不久,某大学就发生了一幕惨剧:一对恋人在考研之前,女生对男生说:“如果我们都考上了,关系就保持下去;如果你考上而我没考上,爱情也可以继续;但若我考上而你没考上,那就分手。”


也许是造化弄人,最终女生考上了研究生,而男生落榜。于是女生提出拜拜。男生特别伤心,因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冲到女生寝室,先将恋人掐死,然后自己也跳楼了……


与这种自私自利的爱相比,佛陀所提倡的爱,不附带任何条件,所以,绝不会因付出得不到回报而痛苦。


当然,若有人问佛陀:“应该如何对待爱情?”佛陀并不会劝所有人出家,也不会让所有人学佛。佛陀只会说:对爱情不要太执著了,否则一定会活得很苦,而且,这些苦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完全是自作自受。


所以,且不谈佛教的甚深境界,仅就现实生活来讲,年轻人若能懂得一些佛理,内心也会变得比较豁达,这对未来会有不可思议的帮助。


爱一个人,就要给他自由


爱一个人,就要给他自由。如果以“爱”的名义,把他盯得死死的,根本不给他自由的空间,只会让他的心离你越来越远。不仅是恋人之间如此,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如此。任何一种爱,若建立在控制别人的基础上,自己一味地付出,却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那你越爱他,他越累。


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别炽盛,认为自己所爱的人只为自己独有。别人无意中看一眼,或者稍微与其接触、谈话,自己就会妒火中烧,生起极大的嗔恨心,甚至不惜一切想毁了对方。


我的家乡有个人,他曾对妻子说:“其他什么事你都可以做,唯独有件事我不许,你要注意啊!”现在他已七八十岁了,但年轻时的这句话,一直被大家传诵着,“流传百世”。可见,有些人对爱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


《百业经》中有一个残忍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叫丑陋者,嫉妒心极强,性情十分残暴。他为王妃制定了极其严格的禁令,尤其是禁止别人仰望王妃的姿色。所以,他每次带王妃出游时,街道两旁不能打开门窗,若有人打开后无意一瞥王妃,他会立即剜掉此人的眼睛。


一日,他与王妃们去森林游玩。当时有位独觉在那里禅修,几个王妃见他身相庄严,生起无比欢喜心,于是纷纷取下面纱,在其面前恭敬顶礼。国王闻知此事后,当下嗔心大起,命人立即剜去独觉的双目。


因前世恶业感召,独觉被害时没能显现神变。之后,他飞入虚空示现种种神变。见此情景,国王非常害怕,顿时跪在地上忏悔,乞求清净罪业。


然而,因果是不虚的。由于在嫉妒心的推动下,国王曾剜掉过成千上万人的眼睛,一旦业力成熟,他仍无法避免果报--多生累劫成为没有眼睛的众生,直至佛陀在世时,他还是一个盲人。


佛经中说过:“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
有些人在嫉妒心或贪心生起时,做事情根本不讲理,好像发疯了一样,过段时间冷静下来,才知道自己特别过分。


其实,嫉妒只是分别心在作怪。假如你真的贪著爱人,那他去世之后的遗体,别人再怎么看、怎么焚烧,这时候为什么你无动于衷,不像以前那样妒火中烧了呢?仔细想一想,你到底爱的是什么?


青春可以回忆,不能迷恋


当你拥有令人羡慕的青春时,请不要忘了,这一切迟早会变成鸡皮鹤发……


不少年轻人总觉得自己青春无敌,整天花大量心思忙于打扮、美容,希望以此讨得恋人欢心,而从不愿想自己有一天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的样子。这无异于自欺欺人。


实际上,我们如果了解身体的本质,便不会迷恋自己的身体,更不会贪执别人的。


《法句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


往昔佛陀在世时,有位王后长得娇艳动人。国王要带她到寺院礼拜佛陀,但她非常珍爱自己的容颜,不喜欢听佛陀“不执著美色”的论调,所以经常找借口不去寺院。


一天,国王为了让她到寺院去,下令诗人为寺院写赞歌,主要歌颂寺院的宁静、安详和伟大。王后对此很感兴趣,便和国王一起去了。


当王后来到寺院,佛陀观察到了她的根基,于是变化出一位绝色美女,站在她身后并替她扇风。王后一看,顿时觉得自己逊色多了,但她还是忍不住,一直望着那美女。没多久,美女的容貌竟在渐渐改变:先是变得衰老;然后死去;慢慢化为白骨……


至此,王后觉悟到美色并非永恒,执著这些毫无价值。


佛陀觉察她的根基已成熟,便对她说:“对美貌极为贪恋的人,是相当愚痴的。因为所执著的东西,只不过如此而已。”接受了佛陀的开示,王后当下证得圣果。


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哪怕长得再惊为天人,也阻止不了无常的侵蚀。若认为自己的爱情建立在一张脸上,而从来不懂得从心上着手,那实在愚蠢之至。这样的爱情,也绝对挡不住岁月的考验!


不负如来不负卿


表面上看,呆在寺院里的他,仿佛一直在思念远方的情人,世间人可能也觉得奇怪:“这样的诗,怎会出自一位藏地著名大德之手?”


经常有人问我:“您读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歌吗?对此有什么看法?”


其实,我还未出家时就在甘孜师范学校读过,出家后也看过。我认为,仓央嘉措深谙诗学精髓,其用词之美,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


他的诗有外、内、密三层涵义。从外义而言,阐述了男女之情,但其内义和密义,多数人却无从了知。


比如,他在一首诗中写到:“白色的仙鹤啊,不会去远方,有一天,它会从理塘归来。”当时人们并不知其中密意,只把它当成一首情歌。直至后来才发现,这是仓央嘉措对未来的授记,他的转世就降生于理塘。


他还有一首诗,如今可谓脍炙人口:“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表面上看,呆在寺院里的他,仿佛一直在思念远方的情人,世间人可能也觉得奇怪:“这样的诗,怎会出自一位藏地著名大德之手?”但事实上,他的这种特殊显现,对世人具有殊胜意义-- 欲界男女难免都贪执感情,通过读他的情诗,迷惘无助之人将被接引入佛的境界,依此因缘,缓缓种下解脱的善根。


就拿这首诗来说,字面意思是:世间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既对得起佛陀,又对得起爱人。但这也间接说明了,如果你是个在家人,可以一边过世间生活,一边做对佛教有意义的事情;但若是个出家人,就必须勘破情关,放下对爱人的执著,如此才能荷担如来家业。


其实,他的情歌,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外义是世间的男女感情,内义折射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密义则揭示了修行的心态和方法。而且,有些诗篇还隐含着对藏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透视,并对未来的变迁作了预言。


世间万般皆苦,唯情执最苦 -- 索达吉堪布精彩问答


若有人问佛陀:“应当如何对待爱情?”佛陀不会劝所有人出家,也不会让所有人学佛。佛陀会说:对感情不要太执著了,否则一定会带来痛苦,这些痛苦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完全是自作自受、作茧自缚。


问:有个对佛学感兴趣的同学,给我讲了许多成佛的道理。我当时反问他:“你想成佛,这也是一种欲望--成佛欲,为什么佛家对男女感情要禁止,而对成佛不禁止?难道你们那种欲望是对的,我们这种欲望就是错的吗?”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既然佛法无边,应该有足够的包容性,为什么就不能把七情六欲包容进去,一定要把它斩断呢?


堪布答:佛教并不完全禁止男女感情,我也引用了许多经典说明这一点。可是,佛教会提醒你认清感情的痛苦本质,认清感情的“惨”。


如果你以贪欲想占有他人,与他人产生各种情缘,这就是痛苦之因。而一个人若想成佛,想获得利益众生的能力,表面上看是一种欲望,然而这跟世间的贪欲有区别。假如你通过发菩提心、学习佛法、积累资粮,最后获得了佛果,就能利益自他一切众生。


现在许多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佛教排斥所有的感情。其实不是这样。懂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教并不反对正常的感情生活。对于一般的在家人,佛教只是要求他们节制感情,并受持清净的戒律。而且,佛教要求受持戒律,也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提倡所有人都剃头出家,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仰、皈依佛教。佛教的精神很自由,你信仰也可以,不信也可以。


问:您也曾年轻过,虽然在“上师”的光环下,许多人把您超人化或者脱俗化了,可是我想问:您在年轻时,心理状态和欲望状况是什么样的?


堪布答:我个人来讲,年轻的时候,确实也有贪欲和执著。不过,我虽谈不上有什么修行境界,可是通过思维历史上的许多故事,通过反复剖析烦恼和人性,对感情的本质也有了深刻认识,所以,能够摆脱感情的困扰。


通过自身的体会,我也感觉到,年轻人特别需要认识感情的真相。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即便有一些贪欲和执著,自己也不会特别苦恼,更不会因为失去恋人而自杀。


问:我是二外的一名学生,想请教您一个问题:现在汉地大城市里的人,情执特别重,因感情而痛苦万分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如果给他们讲空性的道理,虽然可以对治情执,但他们很难接受。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些人呢?


堪布答:情执的问题,确实在汉地相当严重。我以前去过一些欧美国家,据间接了解,那里因感情自杀的现象不太多。在我们藏地,或许是信仰的原因吧,更是几乎没听说过。


关于情执的对治法,其实不仅仅是空性,佛教的无常观,或聚际必散、因缘聚合等道理,也可以说服他们。


但若是无缘者的话,恐怕我们也无计可施……


问:既然说情是痛苦的,当为情而痛苦到睡不着的时候,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睡着呢?


堪布答:其实,不要说年轻时会为情而睡不着,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睡不着的情况。许多有钱、有地位的人,每天必须要吃安眠药。


如果睡不着,你可以坐在床上,观想释迦牟尼佛的身像,或者放下一切执著,打坐十到二十分钟,让心处于宁静调柔的状态中,这样就比较容易入睡了。


有时候,我因身体不好也无法睡着,或者白天做了某件重要的事,临睡前脑海里一直浮现它,甚至为此焦虑、激动。那个时候,我就会放下一切执著,要么观想佛像,要么坐禅,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再躺下去,这样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当然,每个人的根基不相同,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不过,根据有关佛经的说法,对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管用的。

传授三合理气,微信17827418649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问佛陀情为何物?——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