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代皇族陵遭破坏成为现代人坟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5日04:48 中国青年报
+^V%D!.$@ 在妯娌村附近的一座封土堆上,透过盗洞,可以看到一口现代棺材位于墓中。实习生 梅轶竹摄
PP!}w r|JZU ZfSAXr "( 本报记者 王帝 实习生 梅轶竹
Q+=D#x Nh+ZSV4WJ: 北邙,即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境内,因背山面河,地势开阔,被帝王将相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因此历朝才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一说,也才有了邙山周围古陵墓多如牛毛的景象。
.>+jtp} p WLFJH}N 资料显示,邙山陵墓群面积约756平方公里,大型封土墓堆970余座,古墓葬数有十万之多,包括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陵墓及陪葬陵墓。
UkgiSv+ /+{1;}AT 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洛阳市区、孟津、偃师等地。
O K2|/y +EP=uV9t 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以《洛阳,古墓劫》为题报道了当地盗墓乱象后,近日,记者再次赴洛阳实地调查,却发现了更令人震惊的事实:被当地人称为“大冢”的历代皇族陵,有些竟变成了现代人的坟墓。
\"AzT{l!; zR6^rq* 盗墓者称,在这“鸠占鹊巢”情景的背后,却隐藏着“洛阳铲”(盗墓贼使用的一种工具——记者注)走出洛阳、伸向全国的故事。
` EgO&;1D) kz?m `~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百姓冢
+i6XCN1= &dvL` 在邙山陵墓群范围内的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妯娌村,数个大冢散落在田间地头。
K0z@gWGE
;(~H(]D 据当地人介绍,这种大冢,正式称呼应为封土堆,高达10米以上,周长百米,远看如一座座小山。当地人告诉记者,“封土堆里埋葬的一般都是历朝皇亲、贵族等有钱人家。”
W6L}T,epX [y1
x`WOk9 在上一次探访中,记者曾发现这些大冢“身上”多留有盗洞痕迹。而这一次,中国青年报记者却发现,这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冢中的某些封土堆,却变成了现代平民墓。
[cvtF(, JN<IMH 在送庄镇附近一处远离村路的大冢的坡上,记者发现一块大半截埋在土里的墓碑,墓碑的样式很新,从残留在外面的文字上可以看出,这里埋葬了一位上世纪90年代末去世的人。
"M4gl YRs32vVz “文物局不查吗?”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_5SA(0D#9 oK{H
<79 “查”,村民答道,“查到也罚,所以都把墓碑埋进去许多,这样文物局看到了不知道是谁家的,也不好再挖出来。”
=d`/BDD n;0x\Q|S 记者发现,这种在封土堆范围内动手脚的做法并非个别现象,在孟津县送庄镇,甚至有一家工厂直接把封土堆当做了“后墙”。
qFg"!w wwh)B92Y5 但随后的发现,更令中国青年报记者震惊。
e=w.7DSE p'`pO"EO 在平乐镇某村的一个大冢上,记者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发现了三个盗洞。盗洞呈半圆形,足以容纳一人进出。有的盗洞口被零碎的酸枣枝遮挡,十分隐蔽,但有的则直接袒露着。
4Q5c' ~@N0$S 透过一个垒着红砖的洞口,记者发现,盗墓洞里安放着一口棺材,“这棺材并非是‘原装’,而是最近放进去的。邙山附近的大冢大多都是汉唐时期的,那会儿的棺材见着风就烂透了。”这位当地人说。记者随即询问了在附近劳作的村民,得知,这很可能是村里的人,死了以后放这儿的。
xH/Pw?^ 6/&aBE= 古代皇族的陵墓何以成了现代村民的墓穴?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村民表示,这没有什么好吃惊的。“你看那边那座,里面一个洞里好几口呢。”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另一座位于妯娌村东侧的封土堆,在其坡上,有一个可容一人进出的通道。记者进入后没多久,就发现墓道里摆放着八口成色较新的棺材。这些棺材形状细窄且长,当地人称,装的可能是骨骸或骨灰。
`6`oLu\l >2@ a\ 墓道右侧通向一间小墓室,半圆形的墓门内有五六平方米的空间,小墓室被重新“装修过”,墓壁上有石砖。据当地人推测,这是现代人砌上去的。整个封土堆,除了八口后人的棺材外,竟是空无一物。
KvfZj N77EM 记者随即调查了附近的封土堆,发现至少四座大冢都存在此类情况,其他一些当地人称情况类似的大冢,因入口被混凝土等封死,无法一一验证。当地人反映,平乐镇三十里铺村、新庄村、张盘村及送庄镇的护庄村、后营村、东三头村等村的皇陵,同样存在这些情况。
$][$ e kK il]L 新盗墓经:有组织的异地盗墓
BuIly&qbm< r4(Cb_ 皇族陵何以成为百姓冢?
Fmux#}Z g
xf|L>= 有村民说,“皇族陵,风水好。”
*w_f-YoXp Q2 @Ugt$ 也有村民说,“为了省下点农田,而且也方便。”
Nw|m"VLb 4>$weu^ 干了10多年盗墓的盗墓贼老张(化名)却给了记者一个不同的答案,“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安全,盗墓贼不会光顾,文保局更不会来。”老张告诉记者。
{5N!udLDr5 SM@RELA'Lb “我看过你们媒体的报道,你们说了洛阳本地的盗墓现象,却不知,在洛阳地里挖平民墓的只是‘业余的’,‘职业的’有很大一部分‘业务’是去异地挖墓,这些你们都没说。”老张说,“像大冢,‘业余的’不敢动,他们缺设备,也没这胆子。而专业的现在也不会去挖已经变成‘百姓墓’的大冢;大家都知道,虽然邙山皇族墓多的是,可经过历朝历代,基本都被挖空了,现在本地挖大冢的,都是基本确认能有东西后才动手。”
#E#.`/4 GPVqt"TY 老张告诉记者,但本地的“优质墓源”有限,很多年轻的,跟着“支锅的”(组织盗墓者——记者注)出去干。“这样,把棺材放大冢里就更安全了。也可以说,大冢无物,以致村民放棺材的现象是让人去异地挖墓的原因;异地挖墓的现象又让老百姓能放心地把大冢当做自家坟。”尽管老张的解释颇为勉强,但他口中“异地盗墓”的话题,却吸引了记者。
PTFe>~vr* _Vf0MU;3f+ “什么是异地盗墓?”记者问。
_/%,ZoZ2 SwVdo|%.? 打开了话匣子的老张对记者说,“就是一些‘支锅的’提前联系好买家,提前到外地踩点、梳理好关系,打好招呼,再回来找人。有人掏钱,年轻的就乐意跟着他们出去干。”老张说,“管吃喝,管住宿,还给配车来回接送,铲子啥的也是他们给,人去了直接挖就行。”老张告诉记者,这样有组织地外出盗墓,对他来说都是平常事,“一般一走就是一个月,多的走两三个月,大部分是去山西、陕西、山东那些墓多的地儿。”
V=DT.u )3RbD#? “离开熟悉的地方去盗墓,有什么危险吗?”中国青年报记者追问。
zMW[Xx! +7|Q d}\X “有一次去陕西长安县,半夜挖到一半,突然塌方,最后所幸把人挖出来,没死。还有一次,去山东,村民不让挖,就打了一架,最后我们被打跑了。”老张回忆道,“要说困难,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去外地次数多了,当地人也懂了怎么挖,可能以后外地就不好干了。”
t_Rpeav /pOK4" “警方和文物保护部门查处吗?”记者问。
d:1TSJff%/ Nw=mSW^E “有啊,在山西长治,有一次我们被人举报,说我们鬼鬼祟祟,警察就到了我们住的地方,他们看到了‘洛阳铲’,不过他们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最后就没事了。”老张回答,“其他我经历的,一般都是挖完了把东西带回洛阳,一路上也没被查过。”
2Ed xBW{Wyh 老张最后说,“所以,你想啊,这么多年了,我还能在你面前,你说的那些部门都管不到我们,那现在棺材放进大冢里,就更没人管了。”
6pi^ rpo ZJeTx.Gi6 文保研究者:文保政策执行不力
v9K{oB .P>-Fh,_p 对此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健民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痛心,“我国的文物法确实规定了很多内容,各方面虽然都有所涉及,但规定是规定,执行起来力度差、漏洞多。”
K%/:V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