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谓“觉悟”之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佛主张众生平等。道德老祖李尔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即:有美的观念产生,则同时有丑恶的观念存在。佛法要想得到觉悟,一定要进入无善无恶、不生不灭的境界。同理道亦如是。
如果,学道多年,还在恶这恶那,没有平等之心,离道远矣!周易参同契:“涉水猎雉兔,登山索鱼龙”何异?佛教的天下男人皆吾父,天下女人皆我母,意即要修菩萨心肠。没有慈悲之心决定不能觉悟!(成佛);道祖李尔曰:吾有三宝: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学道之人无慈决定不能成大道!这是真理!好自为之吧!你网上大论佛法的好多不是,无非就是想证明你对道的理解程度很高的意思罢了,有点沽名钓誉之嫌哟!这就违反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了;经云:夫惟不争,故无尤。
太上老君养生诀 上士修之全真延命,中士修之无诸灾咎,下士修之免身枉横,愚者轻之早殒性命。 老君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肢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能治其身,亦如明君能理国焉。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则国亡,气竭即身谢。 是故至人上士,当施医于未病之前,不追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丧,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安社稷,制嗜欲可以保性命。 且夫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去此六者,则修生之道无不成耳。若此六者不除,盖未见其益,虽心希妙理,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短促,盖损于其本而妄求其末,深可诫哉。 所以保其真者,当须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夫多思即神伤,多念即心劳。多笑即脏腑上翻,多言即气诲虚脱,多喜即膀胱纳客风,多怒即腠理奔浮,多乐即心神邪荡,多愁即发须焦枯,多好即志气倾覆,多恶即精爽奔腾,多事即筋脉干急,多机即智慧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蚀人之性,猛于豺狼。 无久坐、久行、久视、久听。不得强食,不饥而食即脾劳;不得强饮,不渴而饮则胃涨,体欲常劳,食欲半饱。劳勿过极,饱勿过半。冬即朝莫空心,夏即夜勿饱食。早起勿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身行欺诈即神悲,行争竞则神泣,轻侮于人当减算数,杀害于物必当中夭。行一善即魂神悦,行一恶则魄神欢。常以宽泰自居,恬寞自守即形神安。生籍必书其名,死籍必削其咎。养生之理尽在于斯矣。[ 此帖被昆仑余脉在2013-05-21 09: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