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二仙为寒拾亭.豐幹橋,從隋塔下方經過七佛塔進國清寺,必經一亭一橋。亭名“寒拾亭”,橋名“豐幹橋”。這是為紀念唐代國清寺內寒山、拾得和豐幹三位高僧而命名的。寒拾亭,飛簷翹角,石砌門窗,亭名取自寒山、拾得兩人名字。亭的前後有“五峰勝境”和“萬松深處”的匾額。寒山和拾得,在我國民間稱“和合二仙”,是相親相愛、情深義重的象徵。相傳唐代時,隱居在天臺寒岩的詩人寒山(也稱寒山子),一天離寒岩到國清寺,半路上聽到有嬰兒的啼哭聲,聞聲尋去,只見路旁草叢中遺棄著一個嬰兒。寒山將他抱在懷中。說來也怪,這個嬰兒見風就長,一條嶺還沒有走完,嬰兒已長成了小孩。寒山問他為何被棄路旁,小孩說等候詩仙。問他的名字,他說沒有名字。寒山因其拾自路旁,就給他取名為“拾得”。以後,這條小嶺也叫做“拾得嶺”。寒山和拾得來到國清寺,只見古刹莊嚴,香客如雲,一派鼎盛興旺之象,就捨不得離去,要求方丈讓他們留在寺裏燒火做飯。寒山與拾得在寺中形影不離,情同手足。一年,有位越州汪氏,由女兒芙蓉陪同來寺進香。不料汪氏在寺中一病不起,臨終前叫芙蓉請來寒山、拾得兩人,汪氏說:“眼看病已難愈,我把芙蓉託付兩位,望你們今後以手足相待,最好能與他們中的一個結為夫妻……”從此以後,兩人待芙蓉更是情同手足,拾得與芙蓉年齡相仿,後業漸生愛慕之情,而有的人見寒山年長無妻,卻希望寒山與芙蓉結成夫妻。一天清早,寒山砍柴回來,見芙蓉的房裏點著燈,感到有些奇怪,走近窗邊一聽,原來芙蓉在傷心地哭,拾得正在旁勸說。寒山正準備進去問個究竟,只聽得拾得對芙蓉說:“芙蓉,不要哭了,我們暗暗相好,寒山並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了,一定會成全我們的。我和你雖然不能結為夫妻,但你永遠是我的好妹妹。”寒山一聽,才知拾得與芙蓉早已相愛,當即打定主意,離寺遠走,以成全他們兩人。寒山走出小院一想,自己不明不白的離去,一定要把拾得、芙蓉急壞,又轉身回到院裏,拿起一塊石頭,在牆上畫了一個光頭和尚,旁邊留了一首五言詩:“相喚采芙蓉,可憐清江裏。……此時居舟楫,浩蕩情無已。”寫完後,寒山就悄悄地出走了。拾得、芙蓉不見寒山回來,好生奇怪,後來看見牆上的詩和畫,才知道他出家做和尚去了。拾得說:“我一定要把他找回來,哪怕找到天涯海角,如果找到了,我與他一起出家,如果找不到,我也不回來了。”芙蓉聽罷,知道寒山拾得的真情厚義,只好哭著與拾得分別。拾得為了尋找寒山,不管山高路遠,找了很多地方還是不見蹤跡。一天他找到蘇州城,一打聽,聽說城外楓橋的一座寺院新來了一個和尚,相貌與寒山相象,他立即快步前往。走進楓橋,拾得想,我不能空手去見寒山,就在荷塘裏摘了一朵又紅又大的荷花,捧在手裏走進寺院。寒山聽說拾得千里迢迢而來,想必腹中饑餓,急忙從房中捧出一隻盛著素餅的竹編食盒。二人相見,寒山送盒,拾得獻荷。從此傳為佳話,後人把捧荷的拾得稱為“和”(諧音),把捧盒的寒山稱為“合”,兩人合稱為“和合二仙”。蘇州楓橋這座寺廟也因寒山居住而出了名,以後改稱“寒山寺”。直到現在,寒山寺裏還塑著和合二仙相親相愛的塑像。過寒拾亭不遠,就是豐幹橋,橋下清流潺潺,橋頭有石獅守護,顯得古樸莊嚴。為什麼要取名豐幹橋呢?這裏也有原故。豐幹出身唐代官家,父親做過尚書,他雖是官宦子弟,卻出家做了和尚,經過披頭散髮,穿著破爛衣衫,在國清寺裏當舂火僧,與寒山、拾得相親,後人稱他們三人為“三賢”。其時,有個叫閭丘的貪官,對上吹牛拍馬,對下心狠手毒。他患了一種惡疾,渾身作痛,到處求醫都沒有醫好。這一年,他出任赤城郡(今台州)刺史,上任途中遇見豐幹,豐幹用一碗水消除他的病痛,閭丘又驚又喜,知道豐幹不是一般的和尚,趕忙相問:“本官前去上任,未知仕途如何?”豐幹說:“此去赤城,你定要拜謁文殊、普賢兩位仙人。”閭丘又問:“不知文殊、普賢住在何處?是何模樣?”豐幹說:“在天臺山國清寺,只怕你到了那裏見之不識,識之不得……”說罷就揚長而去。閭丘到赤城後,即去國清寺,在橋上碰見寺僧道翹,便問:“請問文殊、普賢兩位仙人可在寺中?”道翹不解其意,回答說:“寺裏並無仙人。”閭丘又講了兩個人的容貌,道翹想了一想說:“噢!你要找這兩個人嗎?正在伙房裏燒火。”閭丘趕到伙房,只見有兩人在灶下談笑,相貌與豐幹說的一模一樣,便恭恭敬敬地拱手道:“兩位可是文殊、普賢仙人?”寒山、拾得聽了哈哈大笑,連聲說:“豐幹饒舌,豐幹饒舌,我等貪賤,非神非仙,與官人無緣,請出,請出。”說罷,兩人拍著雙手,不別而去。閭丘被弄得目瞪口呆,霎時間身上的病痛又發作起來。這就是流傳在這裏的豐幹戲閭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