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为什么一定要修大乘道?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54
威望: 2573 点
金钱: 2661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540(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01-19 10:24

0 为什么一定要修大乘道?

【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惟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
再者所证的解脱不会退失,它不像善趣那般,但其所断之过和所证之德都只是一分,因此自利方面尚且不圆满,由此所作利他也只是少分,后来佛就劝发行者应当趣入大乘。因此具慧者,理应从最初就趣入大乘。

这段是以教理简明成立须从最初即入大乘,先略点明成立的过程。首先理上讲,所证解脱自利与利他都不圆满;因此佛在宣说小乘后,也劝发行者趣入大乘,这是教,这样就从理、教两方面成立具慧者最初就应趣入大乘。其中以理为主,教是从理中开出,正由于有此理,佛才这样教诫。这里并没有直接引佛经教,而是就其意略加点明,因此这段示为“以理成立”。
以理成立的关键在于解脱自他二利都不圆满。我们学道修行,目的不外乎圆满自他二利,首先自身要能获得自利圆满,其次对其他有情来讲,能够利他圆满。如果没有任何自他方面的利益,何苦学道呢?众生一切行为的内在根本动力在于利益,没有利益谁会去做?有人说:我舍利取义!所谓的义是有更大的利,才称为义。现前似乎没有利益,长远而言有大利,因此仁德之士都会舍利取义,实际是要取更大的利。修道亦复如是,既然按中士道修持,最后所得解脱自他二利都很有限,并非圆满,那就要慎重选择了,假如有更圆满的道果,那我从最初就应趣入更殊胜者,而不是不圆满的道。这样就以理成立了最初必须趣入大乘。这里证成的关键是要明见解脱自他二利都不圆满,何以不圆满?下面细致思择。
   (一)解脱自他二利俱不圆满
这段先说解脱不会退失,是先肯定所证解脱的功德。“又此解脱无所退失。”“又”是承接上文。上面讲到依如是修学就能证得解脱,这段要就所证解脱来观察是否圆满,所以说“又”。这个解脱如果观察会发现它有个功德,不会退转,叫“无所退失”。一旦证得解脱,不会再退入生死轮回,一证永证、不复退转。
“非如善趣”,它不像善趣一般。我们获得善趣身,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有,后来必定退失,是无常坏灭性故。就像《摄颂》中讲:“一得人天贤善身,自性之苦不能越。”善趣身不但处于苦中,而且也在无常中,一定会退失,所以是苦。善趣就像在悬崖边休息一样,后边一定会退失而坠落恶趣的悬崖。它是一种会退失的果,似现安乐,实际不稳固,如果信赖,将来就会受骗,自心会落空陷入苦中。
解脱不同,它不会退失,一得永得。为什么?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四法印》中讲过这个道理:因为有情的心是光明的自性,当心证悟了人无我而持到真相以后,就永远不会再退入无明之中。此前由于无明而落入生死中,心没有见到无我的真相。一旦通过修道让心持到无我的法性,这是真相,心具有光明分,一旦明见真相后就永远持住,不会再退入无明、误解等中,也就不会再由无明引生生死。这就是一证解脱不复退转的根本缘由。过去诸阿罗汉等圣者证得解脱后都没有退入生死,一例都没有!这是解脱与善趣不同之处。善趣是坏灭性,因此称为苦,还不是真乐,不可信,具有欺诳性。而解脱不会退转,因此称为安乐自性。这是解脱的功德,一证永证、不会退转。
虽然不会退转,但它还有不足。不退是它的功德,但以此不能否认它的不足。下面就来讲这点,非常关键,是成立最初不应入小乘的根本理由。
“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解脱果的不足从两分讲:自利未圆、利他少分,自他二利都不圆满,这就是它的不足。先看自利未圆,这又分断德和证德两方面,不论哪方面都只是一分,因此不圆满。
首先断德。“然”是说虽然解脱不退,但还有不足,其中有转折的意思。“所断过”是所断的过失;“仅是一分”,只是一分,没有断一切过。具体而言,小乘只断尽烦恼障,未断所知障,大乘圆满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这是二者的不同处。小乘只断了烦恼障,在断障上只是一分,因此还不圆满。
其次证德。“所证德仅是一分”,所证的功德也只是一分。所证德我们从智德讲,即智慧的功德,有两方面: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这二智本来是就佛位安立的,小乘根本没有二智,这里是从随顺分讲。如所有智方面,小乘只证了人无我及少分法无我,其所证空性就像芥子内的空一般;而大乘圆证二无我,所证空性就如虚空般广大。相较而言,小乘所证空性极其微少。
尽所有智方面,小乘具有四不知因(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了达的所知极其有限。比如阿罗汉对时间太久如八万劫以前的事,无从了达;境太远,也无从了知;太细不能了知;太多也无从了知。因此小乘圣者的所知是极有限的。而大乘究竟智慧能遍达一切所知,因此二者的智慧有极大差别。
此外就所集福德资粮来讲,小乘所集福德极其有限,就像牛脚印中的水一般;大乘所集福德深广无边,如同大海水一样。
像这样从福智二种资粮上比较,不难了解小乘的不足,断证都极有限,只是一分,佛果位的无量功德法、如来藏本具的一切自性功德法都没有显发,因此断证极其有限,从这点就可以安立小乘自利未圆。
“故于自利且非圆满”,因此这样的解脱自利方面尚且不圆满,即自身的生命境界还没有完全发挥。自利尚且不够,下面由此推出利他也仅是少分。
“由此利他亦惟少分”,由此所作利他也只是少许。为什么?因为利他取决于自利的程度,自利越圆满,就越能圆满利他,利他功德需要自利功德做支持。在世间也能观察到这个缘起,世间越有能力的人,越能够帮助别人,如果自身没有能力,帮助别人时能力也很有限。此处道理相同,解脱果自利很有限,因此发起的利他就只是少分。这一点极为成立,比如小乘圣者做利他时,不能像大乘佛菩萨那样常恒无间、遍一切方所自在化现,他只能随缘救护少分有情,一旦灰身泯智入于灭尽定,就不能化现救护有情。因此小乘的利他也只是少许。
但要知道,小乘解脱并非完全不能利他,还是可以发生少分利他作用。比如现证的声闻,像目犍连、舍利弗尊者等,住世期间能给施主种福田,为施主说法令其证得圣果等,这些都是利他作业。但是利他很有限,跟佛菩萨相比相距甚远,“惟少分”,这是由自利未圆决定的。
合在一起就发现,虽然修小乘能证解脱,但是自利和利他都不圆满,极其有限,因此学人就要慎重思考是否最初趣入小乘。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自他二利圆满,现在二乘自他二利都不圆满,那就要慎重考虑了。有智慧的人思考后一定会起一个选择,最初就不入二乘,要入于更加圆满的乘,即大乘。
“后佛劝发当趣大乘。”这句实际是教,引佛教言证明。这也是从以上道理而来,正因为有此理,佛才如是教诫。后来佛也劝发学人应当趣入大乘。“后”指什么?在宣说小乘教法后,佛做了这样的劝发。佛来世间说法有次第性,最初是转四谛法*,主要宣说小乘教法;后来趣入大乘,宣说方广、般若等经典,劝发行者趣入大乘。大乘教是在小乘教后宣讲,因此说“后”。比如在《法华经》等中佛弹小叹大,即呵斥小乘、赞叹大乘,劝发学人趣入大乘。这是后来佛劝发的一个明证,其余各种方广经等中都有众多劝发之语,不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翻阅。此处是取其意,佛的确在宣说小乘法后,劝导学人要趣入大乘。
佛为什么这样劝导?就是因为以上道理。如果只修学小乘,最后确实能得解脱并不复退转,但功德极有限,自利不圆,由此利他也仅是少分,那么希求生命境界圆满升华之人,怎会拘碍于如是小乘之中呢?一定会寻求更加圆满之乘,为此佛后来宣说大乘经时劝导学人趣入大乘。
这句可视为教证,举出佛劝导学人入大乘的佛语。这样以理、教为据,下面就可以成立最初即应趣入大乘。
   (二)最初即应趣入大乘
“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因此具慧者,理应从最初就趣入大乘。“具慧者”是对学人根机的标定,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即便上面的道理讲得如是清楚,自己也不能辨别,也就发不起无误的取舍,那以下说“理应趣入大乘”,自己也没有定解力。如果是具慧者,听闻以上道理如理简择后,明见解脱的不足,就会发起趣入大乘的决断,所以必须是“具慧者”。
“理从最初即入大乘。”“理”即理应,从理上讲。上面主要是从理上做成立,所以此处说“理”。“从最初即入大乘”,从最初就要趣入大乘、不入小乘。
什么叫“最初即入”?是说最初就没有修学小乘之心。这一点很关键,在大小二乘之中,学人应当最初就选择大乘、不入小乘。最初修行就是冲着大乘而修学,那就是走在大乘的道上。为趣入大乘会修学共下、共中二道,即声缘乘共道,但此时是作为大乘共道而修学,并非是为趣入声缘自乘,因此所修成为大乘的共道、基础或支分,不成为声缘乘。这必须明辨!不因为须修学共中士道等共道,就准许学人最初可以趣入声缘二乘。修学共中士道,是作为上士道的基础或支分而安立,是为趣入上士道作准备,就是为了发起菩提心、修学菩萨道而趣入声缘共道。此时所修成为上士道的支分,不成为声缘乘道法。因此学人从最初就要认定须趣入大乘。
这一点很关键,如果没有这样的认定,把共道当做声缘自乘修学,在前前修学的过程中就趣入下乘,那就丧失重大利益,甚至产生迂回曲折的过失。假如宿世声缘习气苏醒,修学下中二道时又没有趣入上士道的目标,就有可能陷在二乘中先证小果。一旦证得小果,就要入灭尽定,在其中安住一万大劫;然后佛弹指放光劝请回小向大,才趣入大乘;趣入后比最钝根的菩萨还要慢四十九劫才能成佛,这是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路。因此最初就要认定趣入大乘,为此修学共道,既取声缘乘的道法作为大乘基础,又不入声缘乘自道,只得其益、不受其损,如是修学方为善巧。
总之,以理抉择到解脱有自他二利不圆的缺陷,最初就不选择能证解脱的二乘,而直趣大乘。相较而言,大乘自他二利俱能圆满。首先自利方面,断证都达至圆满处,断德上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证德上如所有智圆证二无我、尽所有智遍达一切所知,福德资粮广大如海,现前一切如来藏自性功德法,因此大乘自利得以圆满开发,生命境界获得最极圆满的升华。与此同时能够发挥最大的利他能力,遍十方三世常恒无间地广度无边苦海众生。
像这样自他二利都达至最极圆满,能达如是佛果之乘,就是我应当趣入的法乘,要选择这样的大乘。由趣入大乘,所得之果完全不同,有理智的人思择后自然会选择更殊胜者。这是需要明辨之处,即要对比大小乘差别,明了小乘所证解脱自他二利都不圆满,大乘所证佛果自他二利都极圆满,这样就会产生定解:我从最初就要选择圆满殊胜之大乘!
这一段的证成再做个归纳:首先从理上讲,解脱自他二利不圆;其次从教上讲,佛也劝导学人要趣入大乘,因此有智慧的人最初就要选择大乘。相比来说大乘自他二利都能圆满,这样不但理上可以成立,也有佛教言作依据,因此结论真实不欺。
末后还要注意一点,像这样对比大小乘而有所选择,并非教诫学人谤舍小乘,而是在自己要趣入的乘上有一个决断。趣入大乘时还需修学小乘共道作为基础,这一点前面已经辨明。不因为选择大乘就舍弃小乘共道不做修习,否则就有谤舍法的过失。这一定要辨别清楚,否则会落入两端,要么大小二乘不做区分,要么完全舍弃小乘不做修习。虽然前面提到要舍弃小乘,那是指在选择的道乘上,不是说不需修学小乘共道,要善巧辨别。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为什么一定要修大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