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文》讲记连载 | 前言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发表于江西
在今年(2014年)的第七届弘法人才培训班,我们选择了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作为这一届弘法班讨论的一个课程。
省庵大师是我们莲宗第十一位祖师,出生在前清的初期,就是康熙、雍正年间,住世只有四十九年。从他短暂的一生的德业来看,很具有一些表达净土念佛法门特质的内涵。似乎这位祖师就是为了修净土法门、弘扬净土法门、示现往生净土,并以此作为他一生的主要内容。他是一出生下来就吃素的,不能吃荤腥。早年他的父亲就已去世,母亲知道他很有善根,就在他七岁的时候,把他送到寺院,礼清凉庵的容选法师为师,那就等于七岁就去作净人了。十五岁的时候就剃度为沙弥,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受具足戒。他从小就有过人的天赋,经典是过目不忘。出家之后精进办道,被称为末法的精进幢啊!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他在二十九岁那一年,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只参了四个月就开悟了,说“我梦觉矣!”开悟之后,他三十岁就开始闭关,白天阅藏,晚上念佛。
到了三十五岁,这里注意,三十五岁是他跟本文有直接关系的一个时间——就是他到阿育王寺去拜佛舍利。他前后五次燃指香供佛,拜舍利的时候感得舍利放光。由于深感那个时代的佛法的衰微,以及对佛舍利的这种无比的崇敬,他就开始发起了一个涅槃法会的活动。涅槃法会,他是发愿要连续做十年的。法会内容是拜舍利、忏悔、讲经、回向,当时在江浙一带,这个法会活动是非常轰动一时的。就在启建涅槃法会上,省庵大师发了四十八大愿。那真的不是发起了大菩提心的人是发不起这个愿的,愿愿都是悲智的结晶。这篇《劝发菩提心文》就是在这个涅槃法会上写下来的。
这样经过了十年做这个法会,到了四十五岁,他就又开始闭关,就在杭州的梵天寺掩关。当时是在梵天寺西院,他的静室叫寸香斋。就是有尊客相访,就是一寸香的这个时间谈一谈,除了这一寸香之外,唯念佛而已。所以他念佛,那是功夫很深的。
他在住山念佛的过程当中,写了些诗偈,这些诗偈是代表着他那种生死心切的净土的本怀。比如有个偈颂:“无能只合住深山,一室萧然独掩关,寄语世人休见召,此生终不到人间。”他谦虚地说我自己也没有能力,只能够住在深山里面,在一个茅屋“萧然”独自掩关。告诉世间人,你不要再叫我到哪儿去了,我这一生绝对不会到人世间喧闹的地方去。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情怀?这净土的情怀他是这么表达:“破舟救溺理无由,抵死须撑到岸头。等得篙师登陆后,更移新棹入中流。”他为什么要住山,不到人间去?他知道自己要度众生的话,一定要完成一个往生净土的事情。如果还在这个世间,还是一个凡夫的身份,等于是破舟——一条破船,要到水里面去救淹水的人,那在道理上是靠不住的,因为你的船是破的。那怎么办呢?就得先把这条破船,赶紧把它撑到对岸。到了那边之后,登上了陆地,再换一条新船,到这个中流去救淹水的人。用这个意象表明,我们这些娑婆世界的业力凡夫就是一条破船,我们想在这个世间度众生,没有福德智慧。所以一定要拼一生的精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解脱的彼岸,再倒驾慈航回到这个世间,才有能力度众生。它很符合净土的教义,是用他的宗教实践来传达这种信息。
然后他闭关三年,到四十八岁出关了。他在这一年腊月初八的时候就告诉大家,我明年四月十四日就要往生了。那就说明他提前了好几个月就预知时至了。然后他又开始闭关,每天念十万声佛号。他次年四月二日出关,十二日的时候他又告诉大家,我十天前已经见到西方三圣了,今天又见到了,所以他两次见西方三圣,说我往生的时间到了。他旁边的侍者希望他留一个偈子,他就留下一首偈子,说明他一生念佛的境界。这偈子是这么表达的:“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这就是他现量的境界,他身体已经在莲华当中,阿弥陀佛已经现前了。佛一现前就放光注照在他的紫金莲台上。“心随”,是说往生是心去往生的,不是身体去往生的,心随阿弥陀佛往生去。“无去来中”,说明他已经是契证到体上无去无来的法性,但是却有这个宛然显现的往生的事相。这就有点像天衣义怀禅师说的“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是这么一个境界。所以他是上品上生。写完偈子,他告诉大家:“我十四日决定往生,请你们集众为我念佛”。所以他从十三日开始就断食,断食到了十四日。很多的弟子都前来,纷纷恳请他住世。然而他说了一句话:“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意思就是你们不要留我了,我去了就会回来的,希望大家要深知生死轮回这个事情是最大的,大家都要各自以清净心念佛,往生净土,才可以。
省庵大师一生的示现,就是菩提心呈现的一生。他唯一的一个生命的目标,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地体现在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上。自己这样去做,也令一切众生这么去做。所以省庵大师是用他的宗教实践证明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我们净土经典讲,三辈往生共同的条件都要发菩提心,这是净土法门作为大乘圆教的一个根本的前提。那么,省庵大师本身就已经发了菩提心,然后他以大悲心来劝我等净业行人也要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