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4»Pages: 1/4     Go
主题 : 再论《论语》学而有何乐?
级别: 永久禁言
UID: 54976
精华: 1
发帖: 2148
威望: 247 点
金钱: 15608 RMB
贡献值: 75 点
好评度: 56 点
在线时间: 7374(时)
注册时间: 2011-02-08
最后登录: 2017-02-23
楼主  发表于: 2011-08-27 01:25

再论《论语》学而有何乐?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那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爱与罪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威望:+3(林幽) 我欣赏你
  • 大道至简至易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47460
    精华: 3
    发帖: 21474
    威望: 2863 点
    金钱: 180788 RMB
    贡献值: 5 点
    好评度: 979 点
    在线时间: 39142(时)
    注册时间: 2010-09-13
    最后登录: 2021-10-12
    沙发  发表于: 2011-08-27 07:06

    引用
    引用楼主易东方于2011-08-27 01:25发表的 再论《论语》学而有何乐? :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学而有何乐
    .......

     
    守一
    漠然漠漠又然然!呵呵。。。。。。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64477
    精华: 0
    发帖: 1108
    威望: 235 点
    金钱: 9587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39 点
    在线时间: 26174(时)
    注册时间: 2011-08-11
    最后登录: 2019-10-01
    板凳  发表于: 2011-08-27 07:24

    请问?亦字,有多种解法!     
    大道至简至易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47460
    精华: 3
    发帖: 21474
    威望: 2863 点
    金钱: 180788 RMB
    贡献值: 5 点
    好评度: 979 点
    在线时间: 39142(时)
    注册时间: 2010-09-13
    最后登录: 2021-10-12
    3楼  发表于: 2011-08-27 10:01

    论道一统无别意,参悟心得成万殊;

    天下儒士穷经典,通篇长注述自传.
    守一
    漠然漠漠又然然!呵呵。。。。。。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64477
    精华: 0
    发帖: 1108
    威望: 235 点
    金钱: 9587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39 点
    在线时间: 26174(时)
    注册时间: 2011-08-11
    最后登录: 2019-10-01
    4楼  发表于: 2011-08-27 10:36

    引用
    引用第3楼林幽于2011-08-27 10:01发表的 :
    论道一统无别意,参悟心得成万殊;

    天下儒士穷经典,通篇长注述自传.

    前注后人表自评,通关前人经千轮
    大道至简至易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47460
    精华: 3
    发帖: 21474
    威望: 2863 点
    金钱: 180788 RMB
    贡献值: 5 点
    好评度: 979 点
    在线时间: 39142(时)
    注册时间: 2010-09-13
    最后登录: 2021-10-12
    5楼  发表于: 2011-08-27 11:28

    [quote]引用第4楼漠然于2011-08-27 10:36发表的 :



    前注后人表自评,通关前人经千轮;

    今习古文需中和,达时今士要精通.
    守一
    级别: 贵宾
    UID: 61388
    精华: 0
    发帖: 8365
    威望: 613 点
    金钱: 42556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93 点
    在线时间: 19399(时)
    注册时间: 2011-06-13
    最后登录: 2023-06-05
    6楼  发表于: 2011-08-27 21:55

    千载有心再“论语”,万古无忘又说文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好评度:+1(林幽) 我欣赏你
  • 大道至简至易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47460
    精华: 3
    发帖: 21474
    威望: 2863 点
    金钱: 180788 RMB
    贡献值: 5 点
    好评度: 979 点
    在线时间: 39142(时)
    注册时间: 2010-09-13
    最后登录: 2021-10-12
    7楼  发表于: 2011-08-27 23:18

    [quote]引用第6楼居高看远于2011-08-27 21:55发表的 :


    千载有心再论语,万古无忘又说文;

    四书妙言喜传颂,五经国典今尙通.
    守一
    级别: 贵宾
    UID: 61388
    精华: 0
    发帖: 8365
    威望: 613 点
    金钱: 42556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93 点
    在线时间: 19399(时)
    注册时间: 2011-06-13
    最后登录: 2023-06-05
    8楼  发表于: 2011-08-28 14:51

    经国有典宗《道德》,治世无方必乱民
    大道至简至易
    级别: 高级版主

    UID: 47460
    精华: 3
    发帖: 21474
    威望: 2863 点
    金钱: 180788 RMB
    贡献值: 5 点
    好评度: 979 点
    在线时间: 39142(时)
    注册时间: 2010-09-13
    最后登录: 2021-10-12
    9楼  发表于: 2011-08-28 15:09

    [quote]引用第8楼居高看远于2011-08-28 14:51发表的 :


    经国有典宗<<道德>>,治世无方必乱民;

    儒学安邦尊<<周易>>,教化有律需礼乐.
    守一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4»Pages: 1/4     Go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诗词文学≌≌ » 再论《论语》学而有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