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皈依引导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54
威望: 2573 点
金钱: 2661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540(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04 17:08

0 皈依引导

皈依极为关键,自入佛门伊始,直至成就菩提之间,皆需修持皈依。皈依之前若能于归依因、境及量等有所了解,对如理领受及修持皈依有大裨益。
时下有人唱言:皈依三宝并非必要,如能行善即为修持佛法。此说全无是处。若内心对三宝毫无信心,即便奉行十善,亦仅属造作善业而已,并非修持佛法。当生起“唯三宝是清净皈依处”之心时,造诸善业方属修持佛法。

以此为基,渐次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以出离心、菩提心所摄一切善法分属解脱生死、成佛之因。自生起菩提心起,一切善行方称大乘行持。如先德云:“仅法属大乘并无大益,行者为大乘行者更为切要。”佛法中最甚深者厥为密续,若不具备归依,即使修持密续教法,亦非修持佛法。因此切不可好高骛远,应当重视净修皈依。
甲一、依何因皈依

仅因随顺某地风俗或他人意愿而皈依,虽有善根然不稳定,如遭遇艰辛、病痛等逆境时,以三宝未垂加护,恐生嫌怨,易受外境影响而退失信心。如能了解归依正因进而依之修学,即便身处忧患,亦可令信愿愈发增上。佛教或三宝不需为获尊崇而罗致眷众,因就三宝而言,彼等已断一切过、具一切德,不需他人崇敬,亦不需众多眷属令心安稳。三宝所望唯有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并一向致力于此,因此若能皈依三宝依教奉行定可蒙受加持。

我等身中具备诸多苦楚,例如身体羸弱、事业滞碍、怨憎相会、挚爱别离等。较比生前诸苦,死后堕入恶趣所受之苦则更为猛烈。即便我等于诸苦极其厌恶,然而痛苦依然密如雨滴降临自身,无力令其休歇。蝼蚁乃至人类,一切众生无不厌苦慕乐,无始以来日夜奔忙劳碌皆为安乐,倘若有力除苦,诸苦已尽多时。旷劫至今尚未能成办此事,若不加检点一仍其旧,恐怕向后所受之苦更甚于前。
自身无力除苦,依靠其他轮回中人之力而离苦得乐是否可行?此举显然一无是处。如身有病苦,即便扁仓再世,只堪除一时之苦,不能永祛疾患;资财匮乏,赖亲友接济,仅得脱片刻困顿,难保再堕贫寒。欲恃同属轮回中人之力而获安乐,无异于向同堕泥淖、同陷囹圄者求助,以期脱离遭陷之难、牢狱之灾。因此,欲脱轮回之苦,需求助于已解脱轮回之具力者,即三宝。彼已断证圆满、解脱轮回,具足令众生离苦得乐之力。
皈依因主要在于“恐惧”、“信心”二者,即对生死与恶趣苦心生恐惧,信任三宝有力保护我等远离怖畏、于三宝起深忍信。若依三士道分别,下士夫所惧者为恶趣苦,中士夫所惧者为流转生死之苦,上士夫则对流转生死与声闻寂灭果位——轮涅怖畏均感恐惧,且具备大悲心哀悯处于轮涅怖畏中之众生,于此之上具备信心,寄望于三宝,生深忍信,以期获得人天善趣、解脱、究竟佛果。世人无论贤愚,如能归依三宝,并依教奉行,如理取舍业果,断恶修善,方称睿智。否则即便具备智慧、精明强干,然专为一己之利,不择手段、损恼他人,从而获得高官厚禄、鲜衣美食,此实属积聚恶业,为后世堕入恶趣、受无量大苦之因。

某些通人证士完全舍弃世间,看来毫无资具,状如乞讨之流,似有冻馁之患。如道次第 “噶当十秘财”教授中“出、入、得”三事所说:“出”即“出于人群”,意为将贪恋现世盛事视为仇敌,与希求现世之人毫不相似,举止如同疯颠之人;“入”即“入于狗伍”,指安于蔽衣、粗食,无求名闻,为法甘受饥渴疲劳;“得”即“得到圣位”,指住僻静处,舍弃一切俗务,修法至于究竟,今生获得佛位。如为藏传佛教各教派所共许,即身成佛之米拉日巴尊者,彼住山时一心专注于修持,毫不在意资具,除遮羞布外一无所有,而于一生中成就佛位,诚为“出、入、得”之典范。

甲二、皈依何境
乙一、正明皈依之境
皈依之境即佛、法、僧三宝。若欲深入了解“三宝”内涵,需具备相当经教基础,仅依寥寥数语浅白介绍,难以获得深刻认知。自入圣教直至成佛,均需修持归依,归依随修行进展而增上,成佛之际归依圆满,彼时方能完全准确认知三宝,然而此时仍需以总相方式了解“三宝”意涵。藏地法师在为弟子开示三宝意义时,依弟子程度而有所差别。若弟子略识之无乃至目不识丁,一般开示对佛殿里中佛像作佛宝想,对佛经作法宝想,对僧团作僧宝想,令其于心中略有印象即可。然三宝之意并非仅此而已,以下作一略说。
佛宝与佛陀名相虽异,实无不同。佛陀并非生而成佛,最初与我等无异,流转生死受诸苦恼,然彼于某时获得暇满人身,为利有情精进修持,终成断一切过、具一切德之四身体性——佛果,此即佛宝。修持佛法证得见道以上行者相续中道谛、灭谛功德即是法宝。僧宝是指证得见道以上之圣者,不论缁素男女,证得见道以上均属僧宝。
然若欲亲见佛宝即佛陀四身中之一身,基本不能实现;我等相续中似乎没有任何道、灭二谛证悟可言;视野之内仿佛难觅一具足圣者功德者。由此观察,三宝似乎极为遥远,恐难获饶益。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一位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佛法、为善知识摄受且具足信心的人士而言,希望极大。若不具信,三宝无从加持,因此若具备信心,可将宣示正法之善知识作佛宝想乃至视其为真佛,个人相续中善根、律仪作法宝想,同学道友及清净僧众作僧宝想。
依大乘共道,由具足信心之故,执持净戒渐次修持,渐次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生起菩提心时,为大乘资粮道,可见先前共处、显现与我等相差无几之善知识乃至佛像为佛陀四身中之化身,由亲见化身、亲闻佛陀法语甘露。复又修持至现证空性,为大乘见道,此刻起自身即为僧宝,相续中所获道、灭二谛功德即是法宝,可见佛陀报身。
而后再再精进修持,可获圆满佛果,证四身体性,成办最初归依时离苦得乐、利益众生之弘誓大愿。帕绷喀仁波切云:“现时并非缺乏说法师长、听闻因缘及修持教授,鲜少如法行者而已”。
若为烦恼所逼,困顿苦恼,向他人求助时,彼人言及可联系某位大德,与此大德联系后,彼由种种方便观察后,指示念诵某一陀罗尼咒,个人依教奉行,以持咒之力祛除忧苦。此处,某位大德可代表佛宝,所诵陀罗尼咒可代表法宝,求助对象可代表僧宝。
乙二、可皈依之因
三宝具足予乐拔苦之力,可为归依之境,原因在于具备无量功德。三宝功德难以尽述,此处依先德传承,略说一二。

丙一、佛宝功德
三宝功德中以先述佛宝功德,若了解佛宝功德,其余二宝功德自能解了。佛宝功德概略分为身、语、意三者。佛身功德,依经论所说,为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倘能加以闻学,定能增上信乐。众生好乐有异,所喜各别,纵然邪见深重,一见佛身,欢喜信心则不由自主油然而生,遑论具信。有缘面见佛身,当下相续中烦恼忧苦即为遮止,大乐充盈,增上三学,留植证悟空性之殊胜善因。
因此,朝礼佛像等殊胜所依时,切不可抱有观光之心,应信解彼即真佛,由此亦可获相应加持。帕绷喀仁波切教云:“朝圣时应信解所见佛像等皆为真实本尊,于彼心间观想吽字,吽字放光迎请智慧萨埵融入,而后于尊前奉献曼荼罗,彼心间吽字流降甘露光,净除自身从无始以来所造诸罪,复献略曼荼罗,观想智慧萨埵融入自身。如此而行,则未空耗资财。”
佛身非血肉之躯,乃是虹身,且身周有一寻光;佛陀衣服不触及身体,离体四指左右,但前来觐见者均能清晰得见佛身轮廓;佛陀双足虽不触地,然能清晰留下法*等纹足迹;如虫蚁等恰好进入佛足下,彼等将沉浸于极大快乐中七日,死殁后往生天界;由法性之故,佛陀经过之处花草树木均会弯腰以示礼敬;佛身所过之地即获加持,远离疾疫障碍,成为殊胜所在,然若后人于此造作极大恶行,如分裂僧团、师徒破誓等,加持便因之消褪。总之,佛身功德难以思议。
佛语功德主要表现为六十或六十四妙音。佛陀音声无论远近均可听闻;佛陀一音说法,无需度语翻译;各类众生同时向佛陀启问种种不同问题,如来也能同时以一种声音,据众生各自语言、根器解答一切疑问;佛陀传法时,不同根器者所闻皆能与自相应等。佛语甚为殊胜,能令众生相续中烦恼消除,具备根除我执之力。
佛意功德分为智、悲二者。佛智一时遍照万法,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佛陀智慧超群,利生轻而易举。我等无始以来皆重自利,利他之心尤其菩提心则难以生起。佛陀最初为利有情发起菩提心,于三大阿僧祇劫精进集聚二大资粮终成佛果,因此不会坐视有情苦恼而不理。且佛陀具备“悲功德”,以平等心来观待众生,视一切有情如同独子而倍加珍爱,无分亲疏远近。
丙二、法宝功德
先前所说佛所具有不可思议功德,此等功德藉由灭、道等法才得以产生,因此法宝具有出生如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德。
丙三、僧宝功德

僧宝相续中证得道、灭二谛即法宝,由此可推知其功德
甲三、皈依之量
欲求世间小利,祈求一宝即可;解脱生死大苦,务须三宝全体。如重症病患意欲康复,必需良医、妙药以及护士。我等即是无始以来患有无明烦恼大病而不自知之危重病患,佛宝即是诊病予药之良医,法宝即是对治无明烦恼无上妙药,僧宝即是悉心照护、从旁引导的护士。如同病患对医师、药物、护士寄予三种不同期望一般,应承许佛宝为开示归依之大师,法宝为正归依,僧宝为修行归依之助伴。
皈依佛,应以供养、敬奉之心皈依;皈依法,是为令法于自相续中生起而归依;皈依僧,应循彼等行迹如理实行而归依。
以他相续中已成就之三宝为对象而祈求翼庇者为“普通皈依”,以及以未来在自相续将出现之三宝为对象而决心证取者为“殊胜皈依”。
总之,不论何者,均需将自身一切苦乐均寄于三宝,无他依处,此为心归依;于此之上口诵归依偈颂,为口归依;修持顶礼、转绕,为身归依。仅止口诵归依偈颂,相续中毫无归依之因、体性等,恐怕无有是处。
往昔忉利天有一善住天子,临终七日前夜分闻声,言彼命终后将受生地狱,因此深生忧惧。欲界天人临终七日前,可闻空中言声,指明后世去处。彼等平日一般耽于欲乐,不能集资净罪,一味空耗先前福德,因此多将受生恶趣。忧惧已极乃求告于帝释,帝释表示无力救济,可向佛陀求助。帝释属轮回中人,并非僧宝,然于此处引导天子求助于佛,有僧宝之用。善住天子往诣佛陀,佛陀开示应持诵尊胜佛母咒,此时佛陀即是导师。
天子依教而行,精勤持诵,得脱受生地狱之难。天子由持咒之力得脱恶趣,彼所持之咒并非真实道谛、灭谛,而有法宝之用。另有一天子,依佛陀教授,得脱受生猪身,转为富商之子。由此可见,三宝诚为予乐拔苦之依怙。
甲四、皈依利益
归依利益无量无边,撮其要者有八:入内道佛子数;为一切律仪之基础;灭尽往昔所集诸业障;顺易累积广大福德;人与非人不能为害;不堕恶趣;无劳成就现前、究竟诸事;速疾成佛。以上均为佛陀金口亲宣,并非虚妄。
甲五、皈依学处
皈依可获种种利益,此赖于清净受持归依学处。归依学处分为二:乙一、不共学处;乙二、共同学处。
乙一、不共学处分二,应遮学处、应修学处。
应遮学处:
其一,皈依佛后,不归依世间天神。不得归依世间天神并非出于排斥厌恶,原因在于毫无益处。彼于轮回及恶趣苦无力相救,即使处理暂时小事,也是利小害大。
其二,皈依法后,不损害有情。法宝为利生良药,因此应尽量断除损恼有情。
其三,皈依僧后,不与外道共住。若人宣说学佛无益、三宝不实、无有轮回等邪见,不必与其争竞,彼等皆为恶业障蔽,毁谤正法,殊可怜悯,应对其修悲心。
应修学处:
其一,皈依佛后,恭敬佛像犹如大师。需视─切佛像为真佛。
其二,皈依法后,下至一字纸页应敬如法宝。
其三,皈依僧后,下至红黄僧衣残布应敬如僧宝。于凡夫僧人需敬如僧宝,乃至僧衣及残布、补钉也应保持极大恭敬。
总之,于身语意所依即佛像、经书、佛塔切不可不敬,不可置于露地或坐垫之上,亦不可置于夫妻卧房,不应以足朝向或往返跨越。若随身佩戴护轮、佛像等,晚间安寝时应取下供于净处。
乙二、共同学处。
共同学处有六:
由念三宝功德之门再再归依;
由念恩之门嚼瞰之先应作供养;
安置他有情于归依;
由念利益之门昼三次夜三次归依;
随作何事皆倚仗三宝;
下至戏笑乃至命难亦不舍三宝。
另外,信心极为重要,若无信心,即便精通大论,仅为佛教学者而已,难获佛法利益。米拉日巴尊者于一生中成就佛位,美名遍扬各处,阅读尊者传记,不难发现彼能获如此广大成就,原因在于具备令其师长叹服之强烈信心。尊者最初依师时,师长为净除彼所造极大罪业,对其极尽严苛之能事,以种种非理折辱。即便参加法会,亦加以驱逐。但尊者信心不退反增,最终成就佛果。我等信心并不稳定、时强时弱,因此需由闻、思、修令其增上稳固。若能具足信心,善守学处,福德渐次增上,终有成佛之日。
于此,将自他三时善业,尤其今日领受归依功德回向于十方诸佛菩萨善业大海之中,回向正法久住,一切持教士夫尤其与自有法缘之师长身寿久住、事业广大,与自有缘众生诸事顺遂、早日成佛,为利众生自亦能速疾早日成佛。
至尊宗喀巴大师云:“我等此生已获暇满人身,值遇圣教,且为善知识所摄,务须谨慎,需于此中精勤摄取心要。”因此,应依教而行,尽力淡泊世俗名利,精进修行圣道。昔时圣者均循此而获圣道,除此之外恐无他法。
[ 此帖被格力琼寺在2023-12-04 17: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