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菩提心是世间最殊胜的宝物,它是快乐的源泉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24
威望: 2560 点
金钱: 2646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446(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09:18

0 菩提心是世间最殊胜的宝物,它是快乐的源泉

众所周知,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有着许许多多的欲求,然而无论是哪一人种、持何种哲学观点、与信仰何种宗教的人,都有一个共通的希望,那就是每个人都希望远离痛苦与获得快乐。不但人类如此,即使是低等动物如昆虫等,也都有这样一个共通的愿望,他们都厌恶痛苦,也都希望能从痛苦中解脱;个体生命如此,国家也一样,它致力于各项发展,目的也是希望人民得到快乐。因此,总归的说,这世间运作的总原理便是「离苦得乐」。
「离苦得乐」的方法有两大类,一是外在物质的追求,另一是精神生命的提升。当知,我们无论多么致力于外在物质的追求,都无法带来心中真正的喜乐,甚至还会让自己变得更为悲惨痛苦。获得喜乐的唯一方法是内在精神生命的提升转化。如是之故,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当是努力地提升内在的精神生命,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真正永恒的喜乐和安详;否则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获得快乐,到头来却终无一人能得到喜乐。以下就是要介绍伟大上师的教导,教导我们如何提升内在精神生命,以获取真正喜乐之道。
我们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他已获得一切断证之功德,他超越所有相、根除各种过患和障碍,而证得最圆满究竟的果位,并为了所有众生成就诸多佛行事业。在他这些身、语、意的诸佛行事业中,最重要者首推语的事业。他经由言教而大转珐轮,将自己证得的自内证智慧传授给所有众生,以期所有众生能如他一样永离苦痛而获证究竟佛果。
佛陀教导我们最精要的法门就是认识心的本性,其实我们的心从无始以来本自清净从未染污,如果我们能如此地了知心的本质,当下我们就可以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而成证佛果。然而,我们的本性因受到无明幻相所蒙蔽,被轮回业报所控制,不能了知心的本性,故永远在痛苦中而不得解脱。不过,虽然我们的心受到如是的障蔽,但是心的本性却始终是清净的,无明只是偶然且是暂时的,最后无明的障蔽终必去除尽净,而回归到心的本然明净。
许多经典都说「所有众生皆有佛性」,而「心的本性」就是指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佛性」。我们应当努力地从痛苦和障蔽中解脱,以让「佛性」再度彰显,而达到如佛陀般的大解脱大证悟;这样作为不仅是我们个人生命的一大成就,也是利益众生最好的方法,是同时圆满人我两利的最佳途径。然而此刻我们还看不到这个「佛性」,我们「心的本性」还完全被障蔽住;我们也因为这样的障蔽,造了甚多的过患和承受无穷的痛苦,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由于我们看不见根本的佛性明光所致。
我们无法认清及实践本有的「心之本性」,但对于不实在的「自我」却毫无怀疑地加以执着,这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无明,也是生命中最大的错误。要是我们能用心寻找检视,我们将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一个称为「自我」的东西。我们可以试着寻找自身内部器官、身体的外部、与身体内外之间;您会发现身体的每一部位,都找不到组成自我的分子,更找不到称为自我的实体;然而我们却仍毫不怀疑地一直执着自我,而且当我们变成那样的时候,仍不知道回头去认知那个心之本性明光,只知道一味地执着于虚拟的自我,这真是天大的吊诡。
当你一旦产生「自我」之后,接着就会有「他人」的出现,因为自我和他人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的,正如左边和右边的关系一样,当右边存在左边也就因之而存在。所以自我和他人是同时产生的,之后便会产生欲望执着等等;于是开始执着属于自己的东西,如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亲戚朋友等,而且因为利益的冲突,跟着会对他人产生敌意瞋恨等等。由此可知,不清净的根本三毒是根源于自我执着,自我执着又根源于不了解自性明光所致。可见不了解自性明光是所有问题的起点,自我执着则是一切染污的根本所在,有了自我就产生我所,由人我对立而产生怨恨他人,接着就在人我利害中头出头没,人生的痛苦于焉产生。
树木的根如果有毒,那长在树上的花、叶、果实等,也会跟着有毒。同理,心如果由三毒所主宰,那由之而起的任何行为也都将是染污的恶业,这些恶业将会为此生和来生创造出更多的痛苦。归结地说,心的染污是罪魁祸首,由心而逐一向外展开,语言与身体行为都根于心;若心染污了,我们的行动就如同在播下染污的种籽,最后这些种子都会结成染污的果实,我们由无始至今日,便是这样循环不已的进行着,一世接着一世在染污的体系中永无出头的一天。
法教告诉我们「心续是不间断的」;我们的肉体在一期寿命结束后会变换样貌,但心续却持续不间断,从无始以来,心并无所谓开始或结束,只是这当中深受过去业力的控制,而难于跳脱原来的生活思维模式,故陷于自我之执着中而不自知,同时也因执着和瞋恨之故,随着时光之延续而累积愈来愈多的业力,也就让自己更难于解脱。
我们与其它生命最大不同是,我们生而为人身,我们具足修行的很好条件,我们不应该虚度此生,今生必须设法由幻相障蔽中觉醒过来。如果我们仍旧生活于无明障蔽中,那在未来世必依然还在轮回,也仍然陷在痛苦的深渊中。我们今生一定要利用此千载难逢之人身,把握这个法教的精华,彻底地用功以期脱离轮回,走入圆满证悟中,而永远与苦痛说再见。
所以,今天最紧要的是如何脱离无明障蔽,也许这样作不见得能马上改变现况,但却可根除未来痛苦之因。一颗已经将近成熟的农作物,不管现在长得好不好,我们都不能作太多的改变,但是如果在生长的初期,我们的努力将会大大改变它的结果,往者已矣,来者可追;过去已成形的苦痛虽然不能改变,但未来尚未定型的部份我们仍有很大的挥洒空间。
我们现今所受的痛苦是属于结果阶段,例如我们的色相不论长得如何都已确定了,这部份我们不能改,但是未来的发展则操之在我。如果我们真想要从痛苦深渊中彻底解脱,那就必须消除造成痛苦的因,而造成我们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三毒;要是我们能够脱离三毒的障蔽,那各种的苦痛便会自然烟消云散,所以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地去除三毒。
不要说去除三毒甚难,就连认清障蔽染污都不容易;要革除我们此生的恶习都很艰难,何况是无始以来就已经存在的染污呢?我们想想看要生起贪念很容易,要生起瞋恨很简单,要生起骄傲和嫉妒也轻而易举,染污的生起是很容易的,只要极小的因就可以很轻易地生起染污,但是要生起心性的功德却非常困难,例如慈悲和爱、虔诚与信心等等,虽然生起这些功德并非易事,但是我们仍须努力,以下提供一些去除染污与生起功德之法。


去除染污之道,有「共法」与「不共法」两种,先说「共法」:我们必须了解没有人喜欢痛苦,人人都希望由痛苦中解脱,而彻底解脱痛苦之道就是去除痛苦之因,也就是根除三毒染污。染污是我们此生最大的敌人,我们应该与之奋战到底,直到彻底击溃染污为止。我们真正的敌人不在外头,因为外在敌人并不能把我们送入恶道、地狱,而染污却可轻而易举地将我们推入无边痛苦的地狱中,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真正的敌人是染污。
以上提供净除染污的要领是明白因与果,认清什么导致我们痛苦?当我们看清这些之后,就不易起执着,就有可能去除痛苦之因。好比我们现在被某种疾病所苦,我们首先必须找出致病之因并加以戒除,否则即使眼前的病治好了,很快地又会再度复发。同理,假如我们真的希望由痛苦中彻底解脱,那必须找到真正痛苦之因,然后彻底的拔除病因,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永恒的快乐,而造成我们痛苦的病因就是染污,我们当认清、减少、并戒除之。
去除染污的「不共法」,对我们一般人来说便较为不容易,它是从智慧下手,当无明染污生起之际,我们与其随它流转──就是说当染污生起时,你会想更多的这些、那些,并且将之付诸行动,于是跟随着这些染污的念头起舞,这样我们就创造出更多的恶因恶果来。与其这样,不如将我们的心思转个方向,看住这些无明染污由何而起,例如当我们对某人生气忿怒时,我们会认为一切都是那个人的错,而且会愈想愈生气,愈想愈糟糕,最后这个怒气会愈来愈大而导致你采取一些行动。
所以与其跟随这些念头走,不如回头试着检视这个忿怒由何而来?它是由身体的那一部位生起的?由何处开始?它安住在那里?它的本质是什么?当你如此地去察看或检视这个忿怒时,你将找不到任何具体真实被称为是忿怒的东西,你也无法掌握与保有它;你不能形容忿怒像什么,或说它是某个形状、颜色、存在某个地方,或在身体内的某一部位等等,最后你会顿然发现原来忿怒了不可得。所以面对忿怒之道,与其跟随忿怒而转,然后去伤害他人与自己,倒不如用这个方法来检视忿怒本身,最后忿怒便会自然无疾而终,而回到心清静澄明的状态;这是透过智慧以涤除染污的方法。
以上是透过共与不共的方法以去除染污,而前提则是必须把无明染污当成过失,认为它是此生最大的敌人,是我们今生一定要去除的祸水,是生命中应该彻底赶尽杀绝的坏蛋;还有我们也应该试着发展心性的功德──爱与慈悲。因为不只是我们自己希望得到快乐,所有众生也都同样希望快乐,所以只为自己着想是不正确的。我们一定也要为他人设身处地,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人获取快乐。当知我们唯一能获得真正快乐的方式就是经由使他人得到快乐而来,应以这样的思维去帮助他人,由此而培养自己更多的爱和慈悲。
再进一步说,则是需要有殊胜的菩提心,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而誓愿成佛,这是所有的快乐和功德的总源头,也是大乘佛法的精要所在。大乘佛法的基础是菩提心,必须具足菩提心我们才可以获得伟大的成就,也许要让菩提心生起并非易事,但若我们以之为努力的目标,不断的下功夫便会有极大的功德与利益,有这样的菩提心即使只帮助某一特定的对象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便已累积了极大的功德利益,更何况菩提心可施用于所有族群与所有问题上,而且又是无止尽的在利益众生,所以菩提心当然是世间最伟大而殊胜的宝物,它是快乐的源泉。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24
威望: 2560 点
金钱: 2646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446(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14
沙发  发表于: 2024-10-25 09:50

大乘佛法的基础是菩提心,必须具足菩提心我们才可以获得伟大的成就,也许要让菩提心生起并非易事,但若我们以之为努力的目标,不断的下功夫便会有极大的功德与利益,有这样的菩提心即使只帮助某一特定的对象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便已累积了极大的功德利益,更何况菩提心可施用于所有族群与所有问题上,而且又是无止尽的在利益众生,所以菩提心当然是世间最伟大而殊胜的宝物,它是快乐的源泉。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424
威望: 2560 点
金钱: 26464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446(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14
板凳  发表于: 2024-10-25 09:59

我们在一生中需要很多东西,比如食物和住所等等,但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理解一切现象的真正含义和它们的实质在佛陀的多种教导中,一切事物都带有无常的属性,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我们的生命中,经常发生各种事件或障碍,这些都可能缩短我们的寿命,无论我们在此生取得了什么成就,无论是财富或好的名声,它们都只存在于这一生中.实际上,这一生只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时间段.

印度智慧大师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在这一生有机会了解一切现象的实质却没有好好把握,要再次遇到这样的机会将会非常困难,我们未必有同样丰富的时间,因此如果我们已经具备了,各种条件并且远离一切逆境,我们必须努力寻找这一生中,最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如何寻找并理解一切现象的真相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事情,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这些我们一直认为是“那样”的事情未必是真相,很多时候我们所想象或认为的存在矛盾,我们所看到和认为的“现实”实际上是另一回事.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许多人,我们觉得这个人很好,这一刻真的很喜欢他/她,然后,发生了一些事情,导致这个人变了,某天当你再遇见这个曾经认为很好的人,从你现在的角度看,他/她已经变得很坏,好与坏的概念不能同时存在,它不是非好即坏.大部分时间,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方式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今天我们认为正确的想法,明天可能是错误的,对于同一件事,明天或未来我们总会有另一种感觉和看法,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这些都表明,我们未能完全理解“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真正的意义?”和“各种现象的真实本质到底是什么?”仅凭我们以往的认知无法澄清真相,因此我们必须依赖佛陀和佛陀的教导,他是一位无误而可信赖的导师,佛陀拥有无尽的智慧、慈悲和力量,留下了许多不同的教导和指引,以适应各种不同性情和根基的众生

,后人将佛陀的众多法教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一种分类方式是:按时间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这称为三转法*包括初轮法*、二转法*和三转法*初转法*主要阐述四圣谛的含义,在佛法理论上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表面意义(世俗谛)和深层意义(胜义谛),虽然在初转法*的教导中,包含了深奥的胜义理念,但主要教导集中在可解释的世俗意义上,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无法直接领悟深奥实相因此佛陀以言语解释的方式,巧妙引导这些众生,适应世俗而讲述生死等方面的真谛。二转法*则专注于阐明,深层意义;

在这里佛陀揭示了般若空性智慧内容集结成《般若经》,《般若经》包含许多不同的卷册但其核心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转法*进一步涵盖了,可解释和深层意义这两方面,在这三次转法*中,二转法*所揭示的般若智慧,阐明了空性或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至关重要,虽然佛陀向徒众们传授了许多不同法门,但关于《般若经》的解释,佛陀预言在他涅槃后会有一位名叫龙树的学者出现,只有他才能解释《般若经》的真正内涵,不同的教派和其他宗教,也在努力寻找隐藏在我们所见、所闻和所行中的生命意义和真理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究竟是什么?

不同教派观察现象时,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佛教内,也会存在许多不同见解的派系,例如当他们试图探究生命的起源时,他们得到不同的结论,有些人认为这是上帝创造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生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合而成,在佛教内不同派系持有不同的观点,再比如原子被视为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原子存在但从整体角度看又不存在,在解释实相方面各教派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如一切现象皆为唯心所造等,在其他派系中,得出结论时都会对究竟实相进行总结,不是这个结论就是那个结论,然而龙树大师独特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中观的理论。在龙树大师非常严谨的推理下,当他尝试观察一切现象时,发现根本没有一个特定常存的结论可得,没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说它一定是这样或一定是那样,一切现象的真实情况,实相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由于没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可以准确地描述或表达出这种状态,很多时候它被称为空性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空无、什么都没有。

以我们日常生活的事物为例:我们看到一只空杯杯内是空的,没有盛水或任何东西,杯子本身就是这样存在着,由于杯内空无,它同时处于空的状态,当我们谈及空时,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处于虚无状态,换言之,空性的含义并不是一切不存在,空性的真正意义是,所有的现象无论是我们看到、听到或尝到的,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没有事物能独立存在,一切都必须依赖因缘条件才能存在,如果事物本身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必须能够独立存在,不依赖任何因缘条件,若一件事物必须依赖各种因缘而存在,那么正是由于有这些原因,才得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万事万物都需要依赖因缘而产生,这足以证明所有现象都是空性的表现。正因为如此,空性即相互依存,而相互依存即空性。

了解缘起性空相当关键,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是通过主因和各种助缘,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事物是依赖因缘而存在,它并非独立存在,在相对的层面,事物的显现是因为因缘和合;

在绝对和究竟的层面,它无法用言语或文字来描述,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一种结论可以表达实相,这就是为什么《心经》说「色即是空」,这里的「色」,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事物,这些形象,比如杯子和山林等,「色即是空」是因为万事万物的形象,是永远不会脱离空性的特质,当我们说杯子是空的,杯子的形象存在,但杯内却是空的,没有盛水,然而对于空性的理解,并不仅限于此形象/名色本身具有空性的本质「色即是空」;

空性本身在另一个层面,是形象/名色的表现,所以「空即是色」,而形象/名色与空性的本质并无差异,空性也与形象/名色并无差异,通过原因和条件的相互依存,而产生事物的显现。在一般的常理认知上,我们认为事物的发生和消失,与空性这一概念存在矛盾,在这里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矛盾之处,在相对的层面,事物通过因缘和合而显现;在绝对和究竟的层面,正由于所有现象都是依赖缘起而生,一切都是空性本身的展现,因此事物的生灭和本有空性这两个概念,在我们一般的观点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没有矛盾存在。我们可以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彩虹,你可以清晰看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但它却没有自性,它不像那些我们可以看到并触摸到的实体,你可以看到彩虹但无法触摸它一切现象就像做梦一样,无论是美梦、悲伤的梦还是恶梦,在梦中总是近乎真实,仿佛现实生活中,当你做梦时,会感到愉悦、幸福或悲伤,所有不同的感受,就像真实生活那样真实但是当你醒来时,对于梦中经历的,有时甚至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同样,我们目前经历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就像梦境或彩虹很多事情,从一般的角度看来,存在着矛盾,但实际上并没有矛盾,按照我们的常识,一个庞大的物体和一个微小的米粒大和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一个庞大的物体可以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内反映出来,比如说:镜子虽然很小,但一个小镜子却可以反射整个国家,或者反过来说,整个山谷可以在一个小镜子内反射出来,一切我们所经历的现象,如颜色、声音、香味等等,都是由各种原因和条件的结合而产生。

因为这些原因,导致这些结果,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相互依存的缘起法则从未出错过,实相即完全的空性,这表示我们无法说其存在或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实相超越一切形式的描述。按照一般的观点,由各种原因和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与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空性似乎矛盾,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两者之间并无矛盾时,才能真正领悟般若智慧的真正含义,通过分析、冥想和修行,当我们能够完全融合这两者,由各种原因和条件聚合而成的现象,与无法言说的空性不分离也不异于,空性即是现象的本质,而现象即是空性的显现,空性即是现象两者并无矛盾,完全超越二元概念,就在这时,我们领悟真正的般若智慧。这种理解并非仅仅通过听闻和思考就能达到,还需要广积福德资粮,这点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积累足够的福德资粮是不可能完全领悟空性的,最有效地积累福德资粮的方法,就是通过培养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各种善行如施舍、守戒、忍耐、勤奋等,在积累福德资粮的同时,我们聆听和思考佛法,尤其是进行禅修,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以空性作为修行主题实非易事,我们必须先平复心境,在心境平静的基础上,进而专注于一点并修炼止息,禅修空性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层层推论式的禅修,这种禅修的方法是使用中观,非常敏锐细致的推论方式,来观察所见所闻之事,一切事物都是种种因缘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

正因为如此,一切都是空性等等,透过这样的观察、一层一层的推论而进入禅定,空性的状态.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将心念专注于止定,安住在这个状态中,然后在这时直接检视心的本性,这就好像当你让一瓶混浊的泥水静止下来,淤泥沉淀使清澈的水浮现出来,同样地,当一切平庸的念头停止清澈的心将能浮现出来,这是一颗非常平静的心,在这基础上,清澈平静的心与空性完全相融在一起变得不可分割,就如火与热一样,你不能把这两者分开.同样地当清澈平静的心与空性完全相融,也是不可分割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禅修,对于想要明白空性而产生的疑问实在是太多了,实际上,修行者必须通过实修才能,获得真正内在的了悟,通过积聚功德并消除障碍,与此同时,本有的智慧将如光芒般散发出来,那么当行者了悟实相时,将自然地从一切不同形式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的意思是,只说「一切皆空」而缺乏对实相的内在了悟是不够的,尽管我们说一切现象都是空的,但我们仍然会感到痛苦,我们仍感到饥饿、干渴和种种不同的痛苦,直至我们对实相已生起内在的体悟,我们还须尽力积聚种种善行,严格遵循因果业力法则,避免种种恶行相当重要,如果对实相并无任何内在的体悟,而又认为一切现象皆空,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视因果业力法则那将会十分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菩萨圣众们在还未开示前行是不会随便宣说空性的内容,在了解前行的基础上,去接受空性这概念就变得非常有力了,无论我们作怎样的善行,若有着空性的概念,都能有着天壤之别,以布施为例,如果我们有着空性的概念,便会清楚了解在究竟实相中并没有施者、受者和布施这行动的存在,这三者都只是如梦如幻的呈现在相对的层面,实际上实相是离于这三者的显现,随着我们对空性的了解,一切现象当然会变得天差地别.所以在空性这圆满的概念下,一切所作的善行将变得非常强而有力.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菩提心是世间最殊胜的宝物,它是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