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具有五个特性:觉悟性、利他性、平等性、无我性、无相性。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菩萨们,所做的一切事业就要跟这五个特性相吻合。
第一、觉悟性。菩萨所做每一件事都是在智慧的指导下进行,菩萨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贪图享受,而是用觉悟、成佛的心做事,而且令一切众生也觉悟、成佛,这是菩提心的第一个特质。
第二、利他性。菩萨的起心动念是利他的。从菩萨道来看,利他就是利己,这个很妙。没有众生,你成不了佛;没有淤泥,莲花长不起来,所以莲花要感谢淤泥。如果你把坏人度化过来,这比度化一百个善人的功德还大。善人不容易造恶业,不会伤害别人,但坏人如果不度化的话,他会伤害很多人。
第三、平等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你不要看哪个人坏,也不要看哪个人好,好坏都不是决定的,都是随着因缘变的。像水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不同的状态,烧到一百度,它变成蒸气了;把它放在零度以下,又变成冰了,随着环境的变化,或者变成雾、冰雹、雪的状态,都不是它自己决定的,是由外在的环境决定的。
我们每一个人也一样,一心具足十法界的叠加状态,我们在三宝地,每个人都是佛菩萨,身口意都是清净的。特别是在法堂里面、在禅堂里面,每个人都像佛菩萨,为什么?因为在这里身口意三业清净、贪嗔痴不动,能随顺佛法的法义生活,没有利益冲突,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师兄弟,所以,在这里都是佛菩萨。
出了三宝地就不行了,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所以,在社会上修行真的很难,因为家庭的、社会的环境很复杂,恶因缘太多,一下子就可以把你变成人、天,一下子把你变成三恶道。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应该受菩萨戒。菩萨戒分三种,《梵网经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和《优婆塞戒》,我们现在受的六重二十八轻,就是出自《优婆塞戒经》。这部戒在三种菩萨戒中受戒要求最严格。按照《优婆塞戒经》受菩萨戒的标准,在寺院要当六个月的义工,要住在庙里亲近三宝、听经闻法,还要二十个比丘羯摩(开会),一个人不同意,你都通不过。这些六重二十八轻里面的内容落实起来不是最难,但受菩萨戒之前的要求高。
《梵网经菩萨戒》,是十重四十八轻,这个通出家、在家,通一切天龙八部、鬼神。只要能听得懂法师的话,乃至社会上无恶不作的人,都可以受,除了五逆罪,都可以受。国王、太子、百官、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淫男、淫女、梵天、六欲天子,能听得懂法师话的人,乃至鬼神,都可以受梵网经菩萨戒。
《梵网经菩萨戒》里面的内容是很难的,把一切的众生当做自己的父母,不能吃众生肉,那里面有明确的规定,吃众生肉就是不对的。你没有受三皈,没有受五戒,都可以受菩萨戒。受的时候条件比较低,但是里面的内容很深。
《瑜伽菩萨戒》出自《瑜伽师地论》。相对来说,这部菩萨戒比较适合我们凡夫菩萨行持。在唐朝,《瑜伽菩萨戒》是最流行的一部戒,将来有因缘我们可以一起学习。
有这样三部菩萨戒经,所以将来受完菩萨戒之后,也要学习《梵网经菩萨戒》和《瑜伽菩萨戒》,这就是一种平等心。
这三部菩萨戒经,也对应不同的众生,有的众生喜欢这样,有的众生喜欢那样,这就是佛的一种慈悲,我们现在就以这部经为重点。
第四、无我性。无我性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之一。有无我的精神,才能够利他,只要有“我”、“我所”,你就不能利益众生。菩提心有一个特质,就是你去帮助众生的时候,不要求众生的回报。否则的话,你行菩萨道会很苦恼,为什么?因为那个众生会不理解你。所以,行菩萨道,要是没有“无我”的精神做支撑,也干不下去的。
第五、无相性。做一切善事要“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众生不要执着,是男相、女相,老的、少的,好看、不好看的,只要他有苦难,不管他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菩萨都要去帮助他,这才叫“无相性”。
所以说,菩提心的五个特点——觉悟性、利他性、平等性、无我性、无相性,行菩萨道的时候,时时刻刻用这五个条件来反观自己,我符不符合这些条件?菩提心为什么是成佛的种子?菩提心为什么又是天、又是地、又是水、又是火、又是风、又是日、又是月?这是比喻菩提心的伟大和重要,我们在人世间如果没有日月和四大就不能生存。
做众生的良福田
有了菩提心之后,能生出无量的功德,这个菩提心就是“良福田”。就算你是一个在家菩萨,你帮助众生,别人拿钱给你,你去帮助众生,你也是良福田,因为你发了菩提心,你是大菩萨,别人把钱给你了,你绝对不会私吞,绝对把它用到需要的地方。所以,发了菩提心,就是众生的良福田,能长养一切功德。菩提心是大地,能生长万物;菩提心是干净的水,能洗涤我们的罪业,能洗涤我们的烦恼。
菩提心不仅比喻成水,也比喻成大风。这个大风吹起来是没有障碍的,也就是说,这个菩提心是没有障碍的。我们菩萨当义工,不一定非得到某个特定的道场才叫当义工。佛教都是一家,绝对不要去分别,我们是皈依三宝的,天下所有的三宝都是我们恭敬的对象。如果我们各位菩萨真正做到之后,佛教就有希望。
现在我们佛教界很多人没有受菩萨戒,没有听经闻法,就会分家。这是我师父,这是我护持的道场;那是你的师父,那是你护持的道场。就不容易表扬别人,不容易赞叹别人。全球佛教都是一家,他做得不好,咱们有本事、有条件、有慈悲、有智慧,要帮着他做到更好,那才叫“菩萨”。不能轻易地去贬低、批评,你记住,受完菩萨戒之后不能有是非人我。哪个寺院里的师父也好,居士也好,有什么毛病,不说是非,你无条件地帮助他才对,这样佛教才能兴旺。
否则的话,你批评我,我批评你,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你不来我这个地方,我不去你那个地方。其实呢,菩萨是哪里需要帮忙,哪里就要去,希望我们真正要落实。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落实下去之后,佛教才会一片繁荣。
菩萨的身口意清净庄严,到哪里都是一片祥和,人家有可能会问菩萨,请教菩萨,这时候你跟人家介绍,他就有信心,你带他来,他就愿意跟你一起来五台山文殊寺。如果你一开始就跟他对立,那是不对的。
菩萨道就是先跟他结善缘,护持道场,见到三宝如法行礼,别人一看,这菩萨居士挺好。现在全国各地都缺少这种菩萨居士,我们今天受完菩萨戒之后,菩提心怎么去落实?就要把这个觉悟性、利他性、平等性、无我性、无相性贯彻落实。如果把这个忘掉了,就不是真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