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廖氏大屋
据了解,廖氏大屋占地3000平方米,两进两廊,共100多间房,分上下两层,石条、青砖木石结构,建成至今已近80年。廖氏大屋以一个大天井为中轴,分前厅后厅,两侧建有厢房。一楼两侧设有宽阔的石板楼梯上落。前后厅堂、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廊弄相接,整座建筑布局精巧。住宅的门窗都朝向天井,对外也有开窗。
中西合璧的南洋式骑楼
廖氏大屋与其它古屋的最大区别就是院内采用了南洋骑楼式风格。据悉,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传至世界各地。骑楼一般用于商住建筑,廖氏大屋却把天井四周的走廊建成骑楼式,可谓别出心裁。大屋在天井四周用青砖砌成立柱支撑回廊。一楼有16条立柱,立柱支撑着16条光滑的长方形石条。石条上方二楼再有16条立柱。每条立柱相距一米多宽,形成一座气势非凡的“回”字形内院骑楼。
院内采用骑楼设计风格
廖氏大屋加上两侧的附属建筑,再加上大门两侧的回廊建筑,不要说外人很难探清其中奥秘,就是在大屋出生长大的廖耋万也只知房间至少有108间以上,但确切多少间他也不敢肯定。
在骑楼环顾四周,原汁原味的青砖异常整齐精细,白色线条与青砖相衬清新淡雅,玲珑剔透;石条凝重浑厚,尽显山石风韵;走廊的砖式围栏优美绰约。走在迂回曲折的骑楼,不会让你恍惚,不会让你迷乱,而是让你安心。
大屋建造者系南洋华侨
为何廖氏大屋院内会采纳南洋的骑楼风格?据了解,廖文隆当年是典型的南洋打工仔。廖家祖上是贫困之家。解放前,信宜很多人为维持生计到南洋打工。廖文隆10多岁时,迫于生计,也跟着村中其他人去到马来西亚打工。10年以后,他攒下了一笔不小的积蓄衣锦还乡。
大屋建造时采用众多石材
廖文隆回到家乡后,用积蓄买田置地,成了“地主”,并先后娶了三房妻子,生了九个儿女,后人有的去了香港,有的在番禺。据村干部说,当年廖文隆建房子时,村里的成年人几乎都去帮忙,前后花了六年时间建成。廖氏大屋用了众多石材,这些石材都是在中垌村后一公里外的叫“三峰顶”的深山采集,并在山里打磨好再运出来。村民们说,三峰顶山高林密,山路逼窄崎岖,即使一个人行走都异常艰难,当年是如何把一条条粗重的石材抬出山外的,至今还是个谜。
建好大屋后,廖文隆再次远渡马来西亚打工。解放后,廖文隆没有回过家乡,最后终老异乡。廖氏大屋是归侨的海外印象和本土工匠想象力的完美结合,华侨们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异国的情愫,通过建筑而得到永远凝固。
[ 此帖被小刘李子在2017-06-18 22: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