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拿张仲景压你,实事上你压不了张仲景,就是以后也没有,张仲景称医圣不是你我封得,从东汉至今历代医家的尊封,历代学懂仲景先师的大家没有几个,当代医学院毕业的更谈不上学懂,背几个汤头,记几个药性,某方治某病某药治某病就是现在中医界的现状,为啥呢,仲景六经辨证,六经为何物,如何运行是要精通阴阳五行天地运行大道的,天人合人,请问你懂吗,中医学院的学生懂吗,教授懂吗,医易同源,不知易焉知医,识得几味药懂得几个方子对得上若干病症只能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这就是中医为啥不能复兴的原由。
我说这些话并不代表我就多牛,但我在医学道路上正奋力前进,是因我想知道我是怎么死的,,死于何种原由,我知道中医的源头,运行原理,是基于前贤前辈的宝典。
你提出的仲景提出了伤寒论固然有道理,但是不能排除燥热论的问题,认为仲景爷只有伤寒没有伤燥,仲景还是不如你的问题,我肯先为中国中医致哀默哀十分钟,为中国医学院培养出如你一般的医学人才默哀十分钟,苍天啊,大地啊,仲景啊,悲哀啊!默哀完毕,替仲景爷回答你的问题。
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分伤寒和杂病两部分,这也是书名的由来。伤寒,指人伤于风热燥湿暑寒六气,统称外感,六气中冬令寒气最能伤人,其气最烈最毒,言伤寒者六气皆包含在内。仲景伤寒论中,有伤风,伤寒,伤热,伤暑,伤湿五气病,而独没有伤燥的论述,这就是你认为仲景独漏了伤燥,证明他医道不精的理由,这恐怕就是你老师的认知吧,进耳影响了一大批学生!!下面我当回老师,替你替一大批子学子解惑关于伤燥。
关于伤燥。天之风热湿燥寒对应春夏长夏秋冬,上面提到的暑又名火,火有两个,一个君火应夏应热,一个相火应肾中命门火龙雷火,肾有两一火一水。燥气对应秋气,对应仲景六经中的足阳明胃经,六气中伤于风热湿寒火五邪之气,一般都要以清去风热湿寒火五邪为治疗原则,如仲景伤于风用桂枝汤,伤于寒用麻黄汤,唯独没有论及伤燥,这也是仲景伤寒论的千古疑案,也是后世医学到如今走向没落的根本,不是伤景没揭示伤燥,而是仲景原书已散失,王叔和整理后又错解仲景,当代又对中国阴阳五行古哲不重视,不理解源头原理所致。
伤燥,燥对应秋气,对应足阳明胃经,中医的理论天人合一,脾肝主升为阳,胃肺主降为阴。胃肺禀天气之燥,燥气行秋之收降之令,脾肝升后的木火之气经夏至后而降,在人体上胃肺就行这个收降的功能,秋气降而生金,金又生水,胃燥而恶燥,胃气如果热,则肺气亦不能收降,中医上胃燥而不降谓胃逆,从而导致肺逆,胃逆肺逆代表气只有升而不能降,人身体上部会出现气血上逆的现象,比如反胃呕吐气喘口干头痛等症,正因为胃肺怕不降收,所以仲景独不把伤燥列为六淫之气伤人之中,此燥气指胃肺的了降收之性,非胃肺之有燥之实热之燥,这个地方要注意思考。仲景不列伤燥的燥特指秋气收敛下降之气,这个燥气对天地对应非常重要,不能伤,伤了燥气意味着六经中的肺胃不降,肺胃不降则热伤津液,下焦肾肝无源,天一生水,天气以降为尊,在六经上的燥气不能伤,故仲景伤寒论不论伤燥,把降气伤了,生命之根本就伤了。
六经独不能伤燥和胃肺燥热的实证是两回事,足阳明胃经不降是经证,大都会导致下焦虚寒上焦湿热,用药不能用大热大寒的药,寒伤中败火,热伤津液,要用降法。胃肺燥热属脏腑实证,胃燥如果有实热仲景有大小承气汤泄火之方,肺热有养阴清肺汤,仲景伤寒113方是后世医家处方鼻祖,后世处方皆从仲景方中化裁而来,你怎么能说出这么不明事理原委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