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我现在是开酒庄的,从事的是卖酒的行业,而且我自己也比较喜欢这个行业。近几年,我用经营获得的利润,做了一些公益环保和帮助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方面的慈善事业。现在我有一个小疑问,我最近听说,卖酒这个行业是有过失的,如果真是有过失的话,那我一定得改行吗?
师 答:
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许多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大涅槃经》里讲了几个佛教徒不太适合做的工作,其中一个就是卖酒。酒的生产、销售以及最后的消费,在整个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对他人的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也可能导致年轻人酗酒而影响学习,还会让平时人品非常不错的人酒后失控、犯罪等。因为希望能从源头上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所以佛陀就说佛教徒最好不要卖酒。
能做到不去卖酒是最好的,但是这也不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它不像直接去杀生或者偷盗、欺骗那么严重。像你刚才讲的,用开酒庄赚取的部分利润去做慈善,这样也很不错。不过,要在做和不做当中选一个的话,还是不做比较好。如果是自己的爱好,或者还有其他一些客观因素,那也并不是说一定不能做、非要改行,还是可以灵活处理的。
饮酒到底是不是罪过,佛教本身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个是佛经的戒律,它比较严格;另外一个是《阿毗达磨俱舍论》,是佛教里对善恶因果讲得比较透彻的一部论典,也叫作《俱舍论》。它不是讲戒律的,而是讲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这两个出处的说法是不一样的。
《阿毗达磨俱舍论》的观点是:只要没喝醉,稍微喝一点酒不是罪过,跟喝其他饮料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如果喝醉了,并且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这样才算是罪过。佛教戒律部分的观点是:不管喝多喝少,喝酒本来就是一个不太好的行为,有一点罪过。因为它讲的是戒律,所以就比较严格一点。佛教本身就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观点。
此外,尽管佛教的戒律比较多,但最根本的戒律就只有四个方面,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四个方面如果做得比较好,那么对于其他的戒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受持多少就受持多少。很多佛教徒由于没有了解佛教的本意,行为上又给人一种“佛教徒什么都不能做”的印象,看起来似乎有太多的约束和压力。本来生活就有这么多压力,学佛以后好像增加了更多压力,更加不自由、不自在。但其实佛教不是这样的,它教导我们打开心胸,然后将所有的执着、担忧等全部化解,最后,当我们的意识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内心就获得了全然的自由。所以,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自由、自在,而不是束缚我们,让我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然后倍感压力,肯定不是这样。
在有些问题上,大乘佛教的思想是非常人性化的。无论做什么事、卖什么东西,只要你的动机是利他,那么做任何事情都没问题。即便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也都不算什么罪过。因为你的发心是为了帮助大家,只不过你没有做好。在一些问题的取舍方面,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个我们一定要学,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