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体一,生佛原同;无缘之慈,不谋而应(三)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事理体一,生佛原同,
无缘之慈,不谋而应。
叁
这个拔众生苦的道理是根据阿弥陀佛已然成就的同体大悲来显现的。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发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就是大慈悲心的结晶,四十八大愿就充满着大慈悲。比如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萨的时候,看到他方世界有三恶道,三恶道非常的痛苦,所以他发的第一愿就是悲心的表达: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刹土就没有三恶道,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作佛。这就是他同体的悲心。要拔众生三恶道的痛苦,这种极重的痛苦;给与众生基本的快乐的这么一个心,这同体的悲心。
给众生安乐是本乎他的慈心、大慈心。在大乘佛法当中讲一个众生、一个菩萨有没有善根,善根的最高的价值就在于他的慈心。一个菩萨必须要有慈悲心,这才是根本的善根。
所以阿弥陀佛成就了同体的悲心和无缘的慈心,于是就跟九法界众生有一个天性相关的关联,这就是讲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意谓佛陀成就了这种圆满的大慈悲心,他一定会自然地把九法界众生看成等同一子,尤其对受苦受难的子女更加了一份悲愍和拯救的加持。所以这是佛心跟众生祈求拯救的心感应,天性相关。
这种众生能感和阿弥陀佛所应的这之间的事情,那是法尔自然的,没有丝毫的勉强造作的。所以阿弥陀佛一定会法尔自然地来救我们的,他一定会把他果地上所有的功德全都恩赐给我们的。一个大富长者所有的财富一定会给他的子女的,这里没有丝毫的勉强。这是站在佛的这一面来看。
站在我们念佛行人来说,我们要相信我们能感得上,我们能感之机要感应得上,这是要信心的。有这种信心,那是要有智慧的。我们很多人念佛长期以来是觉得念这句阿弥陀佛投入不进去,觉得阿弥陀佛跟我没有关系。当不能理解阿弥陀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时候,那当然:他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在这受苦受难,他还会管我吗?我们会自然地把我们自己凡夫的心态去测量佛。对别人受苦受难,我们是很漠然的——不关我的事的。我有点好东西,我也舍不得给别人的,那阿弥陀佛跟这差不多,我受苦受难,他会管我吗?
但是要理解,从事和理一如、一体的角度,生佛心性原无差别之道。在这里理解:我们跟阿弥陀佛是同体的,我等众生就在阿弥陀佛的内心,我等众生在这轮回,阿弥陀佛如箭入心,悲愍不已,他一定会来救我们。相信了这一点,理解到这个程度,于是我恳切地呼唤阿弥陀佛的拯救,这种能感之机就出现了。这个能感之机一出现,阿弥陀佛必然地以他的无缘大慈,不谋而应之道为应。阿弥陀佛是无心而又无不心——以众生的心为心,无相又无所不相,无作又无所不作,无知又知一切,是一个这样的关系。这些道理确实是所有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当中最深邃的一种学问。如果一个念佛行人对感应之道没有感觉,不能了解,他的信心是很难确立的。
建立这种感应之道,那阿弥陀佛怎么来呢?怎么来接引我们呢?叫“不来而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怎么来的?由于阿弥陀佛证到了诸法实相,在实相层面是没有来去、时间、空间、圣凡差别之相的。所以,“不来”表明那个真如实际的状态。但是为什么又到娑婆世界来接引众生呢?这就是他的无缘大慈悲心的结晶。你有能感之机,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一定会不来而来。
这里就得要知道一个现象,“不来而来”是具有理上和事上的两个界面的——“不来”是谈理,“来”是谈事相。如果仅仅从事相上谈,为什么很多居士有一个怀疑:这么多人念佛,阿弥陀佛都来接引,阿弥陀佛忙得过来吗?他好像认为是我念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从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赶过来,可能还赶得满头大汗了,是不是还要先休息一下喝杯茶,再带我走呢?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世间天上一轮月亮都能够千江有水千江现,更何况阿弥陀佛证到了诸法实相。无量的众生念佛,无量的阿弥陀佛去接引,不来而来,来接引念佛行人。
念佛行人又是怎么去往生的呢?这要在理和事方面去把握。我等众生往生是“不往而往”。不往,是指我们一念的心性也是实相,离开了往来之相,但是在事相上,修行当中,我们还在生灭心的状态,我们就有往生的事相。“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往生决定往生,去实在是没有去。有时候听到这些祖师大德的偈语,我们也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生既然决定生,为什么又没有去呢?一个谈事,一个谈理——“生则决定生”是谈事相,“去则实不去”是谈理。只有把理和事的关系搞明白了,才能把佛教的中道的那个法义给它把握。
不往而往,在我们这个世间的大修行人里面他能够现量契证的。宋代的处谦法师,也是天台宗的一个法师,他修行就很有造诣。临命终时,沐浴更衣,升座讲法,称赞极乐净土的庄严。他在法座上讲完法之后,就告诉大家:“我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寂然而逝。处谦法师就很有功夫了,在法座上讲完法,说我今以无生而生净土。
莲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他临命终时有个《辞世偈》,也是谈不往而往的问题。这个偈子有四句:“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他念佛念到什么时候?省庵大师是提前了四个多月预知时至的。告诉他的弟子们:我的身体已经在莲华里面,阿弥陀佛现前了,阿弥陀佛的光明已经注照在紫金莲上了,当下我这颗心是心随阿弥陀佛往生去。心随往生去,这里是无去来中,实际上在他的自性本体层面是无去来,但无去来,往生的这个事相也宛然的存在。这就是不往而往。往生极乐世界,从莲华出来,去礼觐阿弥陀佛。
净土法门是针对众生的了生脱死,圆成佛道,最终极的关怀来施设的,没有其他的枝叶,不会谈什么这个禅定那个次第,一概都不涉及。真是单刀直入,在最核心的那个点上去谈。如果是真为生死的人,他接触这个法门,他会非常开心的。
这就是《阿弥陀经》的力用。这种力用所依凭的理论根据却是大乘圆顿教理的最根本的教理: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的持名为能感之机,就能获得拔三界轮回之苦,乃至变易生死之苦,得大涅槃的那种常乐我净的成佛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