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念佛人不得惧怕死亡(下)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393
威望: 1547 点
金钱: 31605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791(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16
楼主  发表于: 2022-02-11 06:52

0 念佛人不得惧怕死亡(下)

念佛人不得惧怕死亡(下)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第三讲

(十一)



念佛人不得惧怕死亡(下)



日本有本书叫作《叶隐闻书》,在日本被称为武士必读的“论语”。《叶隐闻书》成书于一七一六年,作者是山本常朝,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我国清朝康熙年间。山本常朝原本是武士,以后出家专门参禅,这本书是他在寺院里口述而成的。



《叶隐闻书》开宗明义就说:“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讲到一个武士要有常住于死的觉悟,甚至说武士道就是寻死之道。日本的武士为什么对樱花格外看重,俳句也常常以樱花作为主题?樱花在开放得最灿烂辉煌的时候马上凋谢,武士也把他们的一生视作短暂的璀璨,无怨无悔,像樱花一样随风飘散。对于死亡,真正的武士是有心性上的训练的。




“叶隐”代表武士的一种生活方式——隐蔽在树叶的后面。这本书的第十一卷谈到一个公案。德川家光将军有位剑道教官,叫柳生但马守,他是一流的剑道大师。一天,有位中下级武士来向但马守拜师学剑道。但马守有识人的眼力,一看他就说:“据我所见,先生已经是剑道老师了。请问,你学的是哪个流派?”“我没有学过剑道。”这位武士答道。但马守就说:“鄙人可是教官,眼力不会有错的。”可那人还是说:“小人确实什么也不懂。” 于是但马守说:“既然你这么讲,也许就是这样吧。但你一定是某种技艺的老师。”



因为日本还有插花、茶道等技艺,这些技艺修习到了一定境界, 气质也会不同,所以但马守就猜测此人可能是修习某种技艺的老师。这位武士就说:“既然这样,那我就告诉你吧,有一件事我是完全掌握了。我在年少时就生起一个念头,觉得作为武士在任何场合都不能怕死。虽然如此,但实际上面对死亡我还是会有恐惧,所以跟这个念头缠绕了很多年。渐渐地,我就达到了完全不恐惧死亡的程度。先生是否是指这件事情?”但马守一听,拍案大叫:“完全是这样!剑道的秘诀就是不怕死。先生已经到了这个境界,不需要再学习技巧了,你已经是优秀的剑道老师了。”




真正的武士需要对死有一种彻悟,所以他们要训练,每天把自己置身在死的状态当中。日本一些武士也是有参禅的,他们每天早晨起来,身心安静,然后在擦拭弓箭、洋枪、大刀、锋刃这些兵器的过程中,就观想各种死亡的情形,或者被卷入大海,或者跳进大火,或者被雷电击中,或者遭遇地震,或者从高崖坠落,或者病死,或者猝死等等。他们把自己置于必死的状态中,心反而平静下来了。



在每天早上还没有起床时,就准备着死,这种训练让他们产生一种力量。作为剑道师,有一句话:舍得了自己的皮肤,就能得对手的骨头;舍得了自己的骨头,就能得对方的骨髓;舍得了自己的骨髓,就能要得了对方的生命。就得要舍。所以,畏惧死亡的人就怕遇到不怕死的人。不怕死,反而有生存的机会;越怕死,越接近死亡。如果两个人都不怕死,那就棋逢对手了,就将这种心性推到了极限。



实际上,当一个人面对死亡不恐惧的时候,就能向死而生,也就是中国兵法讲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没有了退路,可能就以一当十了,甚或以一当百了。一旦留有退路,就为怯弱开了缺口,勇力便出不来了。



一个世间的武士尚且对死亡都没有恐惧,念佛行人如果还害怕死亡,如何能称为净业行人?如何能对得起阿弥陀佛?当我们完全被自己的身见我执所控制的时候,我们厌离娑婆的心就无法生起,就感通不了佛力。这是一桩大事啊!所以,净业行人要熏习一种对待死亡的全新的态度。面对死亡,净业行人不仅不生恐惧心,而且还要有欢喜的心、感恩的心。



为何要有欢喜心?因为三界是牢狱,临终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就是出狱了,得自由了;这里是火宅炎炎,我往西方,即入清凉池了;这是污秽痛苦的业报身,到净土宝地,莲华化生,即是金刚那罗延的如来身,何幸如之!生命有如此本质的升华飞跃,心生大欢喜,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其次,为何要有感恩心?往生净土能够得到转凡成圣的大转换,这完全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恩赐。由此,念佛行人当以欢喜心、感恩心来迎接自己临终的那一刻,面带微笑随佛往生乐邦。




世间人遇到亲属亡故大多哭哭啼啼,痛不欲生,又是重演一幕爱别离的苦剧。而真正念佛人往生的家庭,大家一齐助念,祈愿亡人前往极乐世界做菩萨,阿弥陀佛不违本愿,前来接引。现场香光庄严,充满着欢喜的氛围,不会有哭天抢地的场景。可以说,净土的临终助念是世间最好的临终关怀,值得广为普及,广利众生。



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修死想,要想象自己处在死亡的状态当中,每天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如何是真的修死想?当年佛住世时,提出这个问题。有个比丘回答说:“我的生命只有七年。” 佛说:“你是放逸修死想。”有的比丘说七个月,有的比丘说七日,还有的比丘说六、五、四、三、二、一日,这样来修死想,佛都予以否定。甚至有的比丘说生命就在一食顷,就是吃一顿饭的时间, 佛还是否定。最后有个比丘说:“我于呼出去的气,不望能吸进来;于吸进来的气,不望能呼出去。” 生命在呼吸之间。这时佛才赞叹:“真是修死想,为不放逸比丘!”可见,只有意识到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才是真实的修死亡之想,才能称为生死心真切。



修死想非常重要,如果还认为自己寿命很长,身体很健康,就必然会面对世间的五欲六尘,产生出种种的欲望。所以印祖要写一个“死”字——“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 彻悟大师也说:“沙门者,学死者也。”修道人要觉悟这个死字,要超越这个死字,要在生与死之间作一华丽的转换。是故,净业行人不仅不能怕死,而且一定要建立这样的心态:死亡的那一刻,正是从苦难的娑婆世界通往极乐辉煌彼岸、稀有难逢的一刻。如是心态的形成,就说明从病苦和死苦当中升华出了净土的愿力,其功德利益,赞莫能穷。



综上所述,吾人身处于五浊恶世,又逢减劫,福报越来越小,业障越来越重,智慧越来越浅,浊恶的情形亦会越来越加剧。诸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道德危机、灾难瘟疫、恐怖主义、冲突战争等种种危机无一不在警示着我们,催生吾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净土情怀,同时还要发出悲愿:这些还在五浊恶世中沉沦挣扎的众生都与我有缘,都与我同体,待我往生极乐之后,一定要蒙佛威力,再来此土度化有缘众生,俾令他们都能蒙佛摄受往生极乐世界。如是往相回向与还相回向,即可成就大悲心,与阿弥陀佛名号相应,速满自利利他之菩萨行。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念佛人不得惧怕死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