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的四种缘、四种因、四种力
《大智度论》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指出,菩萨是由四种缘、四种因、四种力而发无上菩提心的。这篇文章也讨论四种令菩提心退失的原因。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
当知菩萨最初发心,由四种缘、四因、四力。
菩萨是由四种缘、四种因、四种力而发无上菩提心的。
一、四缘
云何四缘?
最初发心之四种外缘条件是:
谓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见诸佛、及诸菩萨。有不思议甚希奇有神变威力。
或从可信闻如是事,既见闻已,便作是念:无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见所闻,不可思议神变威力。由此见闻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发心缘。
众生自己亲见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甚希奇有的神变威力;或者是听可信的人说这件事。既然已经看见及听闻之后,就产生这样的想法:「无上正等正觉,具足大威德,能让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这样不可思议的神通变现功德威力。」并且再思维:「若佛菩萨之不可思议事,我也能成就的,我也应当发起无上菩提心。」由见佛菩萨所能修学及能证得,深生信解,因此就发了无上菩提心了。这是第一种发心的缘。
或有一类,虽不见闻如前所说神变威力,而闻宣说依於无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萨藏教。闻已深信。由闻正法及与深信增上力故,於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是名第二初发心缘。
或有一类的众生,虽然没有见、闻如前所说的神变威力,但是他听见佛菩萨宣说了大乘法藏、「无上菩提」的「微妙正法」,即生深信之心。听闻了以后,由听闻正法及深信力为增上缘故,所以对於佛陀的无上菩提,深深的建立了「信解」。为获得如来微妙大智慧,所以就发了无上菩提心。这是第二个发心缘。
或有一类虽不听闻如上正法,而见一切菩萨藏法将欲灭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萨藏法久住於世,能灭无量众生大苦,我应住持菩萨藏法,发菩提心;为灭无量众生大苦。由为护持菩萨藏法增上力故,於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是名第三初发心缘。
或有一类众生,没有见到佛菩萨,也没有听闻如来的无上正法,但是看见大乘佛法,将要灭亡了。这位有情心里面在思考这件事:「佛菩萨所说的这个正法,若是久住在世间,能灭除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生死大苦。我今亦应当护持菩萨藏正法,发无上菩提心,弘扬正法,使令众生灭除大苦。」由为护持菩萨藏法为增上力故,对佛陀的智慧深深地信解,希望得到如来微妙智,而发菩提心,「是名第三初发心缘」。
或有一类,虽不观见正法欲灭,而於末劫末世末时,见诸浊恶众生身心。见诸浊恶众生身心,十随烦恼之所恼乱。谓多愚痴,多无惭愧,多诸悭嫉,多诸忧苦,多诸麤重,多诸烦恼,多诸恶行,多诸放逸,多诸懈怠,多诸不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浊恶世,於今正起诸随烦恼所恼乱时,能发下劣声闻独觉菩提心者,尚难可得,况於无上正等菩提能发心者。我当应发大菩提心,令此恶世无量有情,随学於我起菩提愿。由见末劫难得发心,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缘。
或有一类的众生,虽然没有看见佛的正法要灭亡了,而於末劫末世末时,见五浊恶世众生的身心,都是污浊的。五浊是:「一、寿浊,二、有情浊,三、烦恼浊,四、见浊,五、劫浊」。十种随烦恼,恼乱一切众生。十种随烦恼是:「多愚痴,多无惭愧,多诸悭嫉,多诸忧苦,多诸麤重,多诸烦恼,多诸恶行,多诸放逸,多诸懈怠,多诸不信」。
看见众生有这么多的苦恼的时候,心里这样想:「在这污浊的世间,众生为多种烦恼所恼乱,劝一个人发下劣的声闻菩提心、独觉菩提心,尚属难得;何况能发心志求无上正等菩提的人?更是难能可贵。我现今应当发大菩提心,好好的修学佛法,并教化一切大浊恶世无量的有情,感化他们一同的发起菩提愿。」
看见末劫的五浊恶世中的众生发心难得为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切生起信解,所以菩萨於此恶世、恶众生中,发起了无上菩提心了。这是第四个初发无上菩提心的缘。
二、四因
云何四因?
甚么是菩萨发心的四种内在因素?
谓诸菩萨种性具足,是名第一初发心因。又诸菩萨赖佛菩萨善友摄受,是名第二初发心因。又诸菩萨於诸众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发心因。又诸菩萨於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无有怯畏,是名第四初发心因。
菩萨具足菩萨种姓,这是第一个发菩提心的因。菩萨依赖佛菩萨、善友的摄受,而发无上菩提心的,是名第二初发心因。诸菩萨看见众生苦,起慈悲心,是名第三初发心因。诸菩萨於久远的时间,种种猛利精进,未有间断、也不缺少,虽见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内心无有怯畏,「是名第四初发心因」。
若诸菩萨六处殊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当知是名种性具足。
菩萨的「六处」(眼耳鼻舌身意)特别「殊胜」,从无始世以前辗转传到现在来,本来就有这种功德,「当知是名种性具足」。
由四种相,当知菩萨善友具足。
谓诸菩萨所遇善友,性不愚钝,聪明黠慧,不堕恶见;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於放逸,亦不授与诸放逸具,是名第二善友具足。
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於恶行,亦不授与诸恶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又诸菩萨所遇善友,终不劝舍增上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而复劝修下劣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所谓终不劝舍大乘,劝修二乘;劝舍修慧,劝修思慧;劝舍思慧,劝修闻慧;劝舍闻慧,劝修福业;劝舍尸罗,劝修惠施。终不劝舍如是等类增上功德,而复劝修如是等类下劣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有这四种功德的菩萨就是善友。
「谓诸菩萨所遇」的好朋友,不愚痴、不迟钝,聪慧灵敏,没有恶见,是名第一善友具足。
好朋友不会教人去做放逸的事情,也不会给人导致放逸的资具,这是第二个善友的相貌。
好朋友永久不会叫人做恶事,也不送给人助长恶事的资具,「是名第三善友具足」。
好朋友一定劝导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精进修行,持戒清净,不放逸。不会劝人不要学习大乘佛法,也不会劝舍修慧,劝修思慧;劝舍思慧,劝修闻慧;劝舍闻慧,劝修福业;劝舍尸罗,劝修惠施。好朋友,不会劝弃舍殊胜的功德,而劝修等类下劣的「功德」。是名「第四善友具足」。
由是因缘,当知菩萨於诸众生多起悲心。
谓诸菩萨虽有十方无量无边无苦世界,而生有苦诸世界中。於中恒有众苦可得,非无众苦。或时见他,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时见自,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时见自,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见自他,随遭一苦触对逼切;或见二种,俱遭长时种种猛利无间大苦触对逼切。
然此菩萨依自种性,性自仁贤。依四境处,虽不串习而能发起下中上悲,无有断绝。
虽然有十方无量数、无边际、无苦恼的世界,而菩萨偏要发愿投生有苦恼的世界中。苦恼的世界中,经常有众多的苦恼。有时候他会看见其他众生或者自己遭遇难忍受逼迫的苦恼。菩萨的特性,自然就是仁慈贤善。菩萨遇见这些状况的时候,虽然不能说仁慈贤爱之心连续不断的生起,但是还是能够的发起来下品、中品、上品的慈悲心的,无有断绝。
由四因缘,当知菩萨於诸众生先起悲心,於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尚无怯畏,何况小苦。难行苦行,尚无怯畏,何况小苦。
谓诸菩萨性自勇健,堪忍有力,当知是名第一因缘。又诸菩萨性自聪敏,能正思惟,具思择力,当知是名第二因缘。又诸菩萨能於无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净信解,当知是名第三因缘。又诸菩萨於诸众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当知是名第四因缘。
由於四种原因,当知道菩萨对於一切众生先起悲心。於长久的勇猛精进,无间断、无缺的生死大苦、无间的难行苦行,菩萨尚能不怖畏。小小的苦恼的事情,菩萨更不在乎了。
菩萨心性,特别的勇猛刚健,具有足够的忍受力,这是第一个因缘。
菩萨的特性是聪明敏捷,能正确思惟、思惟抉择的能力,「当知是名第二因缘」。
菩萨对於无上正等菩提,能成就最殊胜的清净的信心,「当知是名第三因缘」。
菩萨欲令一切众生成就上品清净信解,发起深心悲愍,「当知是名第四因缘」。
三、四力
云何四力?
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加行力。
发菩提心的四种作用力是: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
谓诸菩萨由自功力,能於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一初发心力。
又诸菩萨由他功力,能於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二初发心力。
又诸菩萨宿习大乘相应善法,今暂得见诸佛菩萨,或暂得闻称扬赞美,即能速疾发菩提心。况赌神力,闻其正法。是名第三初发心力。
又诸菩萨於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时修习种种善法,由此加行发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力。
第一个初发心力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对於无上正等菩提生欢喜心,发无上菩提心。第二个初发心力,菩萨看见佛的大威德境界,就生欢喜心,就是由他功力,发菩提心。过去世有修行大乘相应善法、发菩提心;今生又暂时目睹佛菩萨,或暂时听闻称扬赞叹佛菩萨的威德,迅速的又发无上菩提心;何况亲睹佛菩萨之神变威力,或听闻其所说之正法?「是名第三初发心力」、因力。菩萨现在能够常常去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很认真的去思惟观察,长时期的修习种种善法,由这样努力加行用功的关系,就发了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力」。
若诸菩萨,依上总别四缘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总二力而发心者,当知此心,坚固无动。
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总二力而发心者,当知此心不坚不固,亦非无动。
在佛法里面发菩提心的菩萨,由四种缘发菩提心、四因发菩提心、还有自力发菩提心、或由因力、或总二力(自力加因力),成就的菩提心是坚固的、是不退转的。
他力或加行力,或者是或总二力(他力和加行力)而「发菩提心的」,这样的菩提心不坚固,可能会退转的。
有四因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
何等为四?一、种性不具,二、恶友所摄,三、於诸众生悲心微薄,四、於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其心极生怯畏惊怖。
如是四种心退因缘,与上发心四因相违,广辩其相如前应知。
有四种原因能使令发菩提心的菩萨,退失菩提心。
一、种性不具:这位菩萨没有菩萨种姓,虽然发菩提心,他的菩提心不牢固,还会失掉的。
二、恶友所摄:虽然有菩萨种性,但是他结交了恶知识,恶知识对他影响非常大,造成他退失了菩提心。
三、於诸众生悲心微薄:菩萨对苦难的众生的悲愍心微薄,也容易退失菩提心。
四、於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其心极生怯畏惊怖:长时间的度化众生,虽然种种猛利的精进,未有间断、也不缺少,受生死苦,很多苦恼的事情,难行苦行,菩萨的内心里面生起极大的怖畏,心性怯弱,所以也就退失了菩提心。
「如是」四种令菩提心退失的原因,和前边的「四因」是相违反的,和前面的文对照一下就会知道了。
了解了发菩提心四种缘、四因、四力,佛教徒应当从今日起,能共同发菩提心,弘扬大乘佛法,使佛法普遍的流行在世间,使令五浊恶世的众生,能听闻佛法,趣向解脱和菩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