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安乐的源泉(一) | 信之内涵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信愿行
信心是安乐的源泉(一)
净土三资粮的第一个重要部分是信门。《华严经》中的一句经文可以用来表达信门的内涵——“信乐最胜甚难得”。意谓信心之中蕴含着安乐,而安乐当中又带有一种希求。可知,在世出世间法中,信心与快乐悉是紧密相联的。
信乐是生命深层的动力机制,其作用最为殊胜。信乐的获得又与智慧密不可分。尤其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在凡夫层面极为难得。《大乘起信论》中谈菩萨从初信位起修,到十信位信心成就,那得要经过一万劫。所以大乘佛法非常强调信心,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就谈到,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净土法门的特点是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具有仰靠佛力救度的殊胜内涵,因此对“信”尤为强调, 我们必须对此加以深入考量,以下从三个层次展开:一、信之内涵;二、信之功用;三、净土信心之法义。兹分述如下:
一、信之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信”字主要涉及的是人际关系,如信任、信誉等。古人以“诚”来诠释“信”,也就是“不欺”。但在精神信仰层面,“信”的含义就非常深广了,《华严经》中谈菩萨有十种藏,其中第一藏就是“信藏”,意为信心中蕴藏着无量的功德。而且,与通途佛法相比,净土法门对信心的内涵还有着特别的理解。
通途佛法比如法相宗对“信”的内涵有一种界定: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实”指实相之理。正如《楞严经》中谈到,“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等一切事相,其本质就是如来藏性,妙真如性,因此要相信有这个实相。“德”指佛法僧三宝的清净的德。“能”指一切世出世间种种善法具有其功能作用。对实、德、能三者以深心去“忍”(忍,即慧心忍可),就能产生安乐、希求的信果。
净土宗的信除了包含这些内容之外,还有以佛的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特点。因地心,就是一切业力凡夫因地当中所起的心,叫信因。在这信心的因地当中,有佛果觉的德能渗透过来。接受了佛果德的加持力,在内心深处感通了这种力量,从而产生不共的信心,这就构成了净土法门的正信。由此,对佛的果德没有丝毫的怀疑,然后信愿称名,便能感应道交 ,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得阿鞞跋致,进而圆修自利利他之菩萨行,速疾圆成佛果。所以对阿弥陀佛的威神果德的信心是贯穿一个净业行人修因证果全过程的。
一般信众常常会问:既然信心如此重要,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具备信心呢?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因为信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很难量化。虽然信心不能量化,但是具信者心性是有其特定法义的。其间消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略述三五:
首先,信心有澄净之义。如人具足信心,其当下的念头、心性就会逐步清净。因此信心如清水珠,体性清净,能令怀疑的浊水澄清。与信心相对立的,就是不信、怀疑。如果信心以清净为体相,那么不信、怀疑就是浑浊之相。清净之相不仅能使自己清净,同时也能令周围的人清净,产生信心。而怀疑之人不仅自身疑惑不断,也会把怀疑传染给其他人,令他人不信,是故怀疑的心如同极秽之物,自秽秽他。具信者如莲华香洁,澄净自他。
其次,信心有决定之义。《华严经》是以文殊菩萨代表信门,文殊是表大乘根本智的菩萨。而莲宗祖师判释信心亦属于智慧的范畴,因为没有甚深般若智慧就不可能对净土产生净信。《阿弥陀经》之所以要以舍利弗为当机者,是因为舍利弗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而在与会的菩萨当中,是以文殊师利菩萨为首。这就代表大小乘为首的弟子,都是把智慧第一放在首位。有了智慧,才有决定之义,才能令信心如金刚般坚固,不会被其他观点所动摇。
其三,信心还有欢喜之义。在真正对一种超越的、不可思议的他力救度法门产生信心之后,一定会心生欢喜 。法华会上,与会的声闻弟子总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家了(增上慢者),想不到佛陀在会中还和盘托出摩诃衍一乘法。这些弟子才发现,自己原来是流浪的穷子,而佛陀这位大富长者父亲是要将所有的财宝都给自己,因而“自知当作佛,心生大欢喜 ”。这种欢喜就能断除心性中的忧虑、苦恼。
阿弥陀佛名号当中也有一束光,就叫“欢喜光 ”。所以,如果念佛越念越欢喜,那是已经有一定信心的样子了;如果越念越忧愁,觉得很吃亏,那说明还是有怀疑。念佛人的欢喜,根本上来说,是有一光明的愿景,往生成佛度众生。这是一种圆满的终极关怀。
其四,信心还有尊重之义。尊重己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下能念佛的心是如此的高贵、尊严,绽放佛德芬香。念佛人尊重自己稀有难得的生命,而且对其他贤德之人也会心存尊重,乃至于对一切众生,不敢生轻慢之心,因为一切众生悉是未来佛故。
其五,信心还有随顺之义,就是信顺。如果具有能信之心,那对于佛陀的教敕、诲令这一所信之境就会随顺。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能够做到依教奉行,如孝子随顺父母、忠臣随顺君王一样。
综上所述,信心当中包含着诸多的内涵,充满无量智慧光明的法义。《华严经》誉称为信藏,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