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的特质 | 教内真传,他力救度(一)原创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讲净土
信愿行
教内真传,他力救度_1
“教内真传”这个名词概念的施设是从特质上将净土一法与通途八万四千法门,特别是与禅宗加以界别。
大家知道,禅宗被称为“教外别传”,释迦如来拈花微笑、维摩居士毗耶杜口,种种公案都传达出禅宗心法向上一著、离言说相的特点。这里的“教” 指语言文字,而“教外别传”是指超越语言文字相之本地风光,侧重于“第一义谛”(空)之理法。
而作为中国大乘佛法修行的另一个重要法门——净土法门,却具有“教内真传之事法”的特点。称性宣说,指示西方,建立净土与名号之相状,侧重于“妙境界相”(有)。这里也就显示出净土法门与通途八万四千法门的不共之处,常表达为“胜异方便”“特别法门”或“正门”。例如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就把净土一法称之为“正门”,而把通途法门称为“门余八万四千”——正门之余。
蕅益大师则说,《华严》奥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秘髓(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十方一切诸佛所宣诸法之心要,一切菩萨修行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念佛法门之外。
故知净土法门胜妙法义无量无边。于中,我们可拈出“他力救度”这一法义来与大家略作探究。
自力与他力是在评判修行方法及心态时常常用到的概念。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站在大乘圆教的立场,论述一个菩萨可以通过两条修行道路获得阿鞞跋致果位(阿鞞跋致译为“不退转”)。一种是难行道,就是靠自力勤修戒定慧,断惑证真,龙树菩萨将此比喻为在陆地上通过步行到达目的地;另一种是易行道,就是以信心作方便,仰靠佛力,或者说是靠他力,此易行道如水上行舟,凭借船的力量到达彼岸。相对步行的辛苦,乘船显然更为轻松快乐。在这里,龙树菩萨对易行道内涵的界定相对广义,即通过称念包括“阿弥陀佛”名号在内的十方诸佛名号,感通佛力加持,都能获得阿鞞跋致果位。
昙鸾大师继承了这一思想,在他著的《往生论注》中,开篇即以龙树菩萨的难行道和易行道立论,提出无佛时代得阿鞞跋致有五种障难。随后,昙鸾大师进一步创造性地谈到,易行道不是指在这个世间得阿鞞跋致,而是乘佛愿力往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入大乘正定聚。这样就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槃愿”联系起来:“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这里的“正定聚”,就是指阿鞞跋致。可见,昙鸾大师将易行道直接与凭借佛力求生极乐净土联通起来了。
对于自力和他力的差异之相,历代祖师大德多有详细描述。昙鸾大师就曾经谈到,如果有人畏惧三恶道之苦,希望走向解脱之道,那么首先要受持戒律,由戒律修习禅定,再由禅定开发智慧,得到神通,这样就能靠自己的力量遍游四天下。这就是自力之相。
还有一种,若有陋劣之人,没有修习戒定慧的能力,力量怯弱或连毛驴都跨不上,但是,他仰靠转轮圣王之力,乘上转轮圣王的轮宝,同样也能遍游四天下,而无有障碍。这就是他力之相。
又比如有两个人,都想渡过前方浩瀚的大海。其中一人着手选种、育苗、种树、浇灌,准备等树木成材后,再砍伐树木,造船,航行过海,这是自力之相。这种方法耗时久远,甚或等不到树木长大、大船造成,寿命就已经终尽了。
而另一人知道自力造船艰难困苦,于是他就借一条船越过大海,快速到达彼岸。这种方法就好比是依靠佛力救度。
我等众生在这五浊恶世中,欲求快速出离生死大海,亟须仰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之船,借托佛力越过娑婆生死苦海,唯有此法才能快速抵达解脱的彼岸。
因此,修行净土法门,首先要对自力修行之难以及仰靠他力修行之易,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