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下:
我们这里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宫庙,农村的各项信仰活动都以宫庙为中心,供的菩萨各村不同,有玉皇大帝的,有赵公元帅的,有关帝爷爷的,除大菩萨外,还供一些小菩萨,如杨家将中的余太君,九姑娘,张飞等等,各种各样难以列举,这些宫庙的规模都不大,一般只有前后殿,再加上两边的厢房,但都是仿古宫殿式建筑,画梁雕柱,大红门墙,是该村最豪华最漂亮的建筑。每逢所供各种菩萨的忌、诞,都要烧香上供演戏,甚是热闹。演戏有时只演一个日夜场,有时要演三个日夜场,视经济条件而定。除外,华侨在南洋挣了钱,平安顺利,也要向菩萨谢恩,演上几天戏。每年的岁末和正月都有许多这些活动。
元宵节不吃元宵也不搞彩灯,各家各户以近支宗族为单位,在供祖先的厅上摆上种种供品,然后将宫里的菩萨抬出来到各厅上供,每厅约一个时辰,一厅接一厅依次进行,大约要到第二天晚上才上供完毕。第一厅的人家,上供的供品特别丰富,而且要把各种供品装饰出各种典故出来,如千里送京娘、姜太公钓鱼等等。以吸引众多的人来参观,参观的人越多越荣耀,有的还要准备烟酒,豆腐丸子、甘蔗等待客。今年排第一厅的明年就甩到最后一厅,由第二厅晋升为第一。因此,十几年才难得轮到一次首户。轮到了就要好好表现一下。各户都受供完了,再把菩萨抬回宫里。菩萨坐的轿子非常考究,用上等的木料精心雕刻,面上都贴上金箔,比电视剧中古代官僚坐的轿子还要豪华得多。活动的各项经费,除全村按人口摊派外,大都是本村的华侨自动捐献的,尽管过去人们穷困,但这一方面的花费却从不吝啬。
这里的元宵各村的日子不一样,有正月十三的,也有正月十五的(以上都指农历)。菩萨受完供回宫时很热闹,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每四个人抬一副轿子,先在宫前院里走一圈,逐渐加快直至互相追逐。元霄节过后就是“焦影”。有在正月十七的,也有在二月初二的。这一天照样要烧香、上供、拜菩萨、演戏、“走栏”。所谓“走栏”也很有意思,这是由村里十几个受过专门训练的信徒,现在菩萨前面唱些神调,不一会,其中有两三位被菩萨附身,由旁人替他穿上戏装,手拿令旗,边唱神调边由旁人随扶着到宫前院中,其余的人中,有两个手握甩鞭,有几个手指穿着圈铃,还有一些手拿令旗,敲锣击鼓,按训练时的要求,边走圆圈边晃手铃,穿梭而行,逐步加快,持甩鞭者每隔些时侯啪的甩了一下。锣鼓声越来越急,“走栏”的人越走越快,锣声、鼓声、手铃声,甩鞭声铃声响成一片,活动达到高潮。突然间锣鼓声的速度减慢,人们的行动也减慢了,大家搀扶着附身的菩萨列队回到宫里,“呼”的一声呼叫,菩萨离身,活动结束。前面讲到对一些信徒专门训练,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培养接班人,每个宫庙都有一个管理人员叫 “宫官”,“宫官”下面有一些菩萨可以附身的信徒,就是参加“走栏”的那些人,随着年龄增大需要有人接班,就得找人进行培训,迷信的说法叫“关桂”。由宫里选出十几位本村十几岁的孩子进入宫里,食住都在里面,宫门封闭,由老一辈的对他们进行训练,训练内容对外绝对保密,父母也不例外。过了一个半月训练完毕宫门打开,算是“毕业” 了。“毕业”开宫门也是很隆重的,除在宫前演戏外,要爬“桂梯”。那是在旷野之中竖立一架高约十丈的梯子,梯顶挂着彩旗宫花,据说梯级有些是剑做的。受训人员中有两三人经神灵附身,半闭双眼,由人搀扶着来到梯前,逐级上爬,爬到梯顶,左右各拜一拜,然后下梯,据说下梯时必须头朝下一级、一级下来。这个活动大多是在腊月农闲时举行,围观者人山人海。在那寒风凛冽的腊月旷野上中,爬上十来丈的梯顶,凡体肉身,此举却也惊险壮观,至于头朝下下梯却未亲眼见到。当晚菩萨还要“吃花”。那是在竹筒里填满火药装上药线,有菩萨附身的人站在竹筒边,药线点上火,竹筒不断喷着火星,“菩萨”则不断把火星捞进嘴中,这究竟代表什么意思,那就不得而知了。
活动最大的场面要算是“出游”了,大都在腊月举行。那是由几十个村的宫庙联合起来举办的。莆田的各村宫庙有黑旗、白旗之分,联合起来的是同一色旗的。由各村挑选漂亮的童男童女,按戏剧故事穿上戏装,骑上大马,前面由举旗者开路,接着是装扮成“积士”的敲着大锣,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和各种颜色的“凉伞”的人相随,紧接着是土枪队,由近百名年轻男子举着土枪,背着火药袋,走一段路后朝天放一枪。再后就是马队了。队伍浩浩荡荡,列队达几里长由这一村走到那一村,有点像电视剧《红楼梦》元妃省亲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