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刘墉之父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 )'1rZb5
mm1fG4
*%
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福、禄二公同迁刘家沟(今三庄镇刘家沟),福公弘治年间(孝宗1488—1505年)又迁诸城逄哥庄(现属高密市)。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厚公迁沂水,族谱备志。惟我禧祖仍住故里。 t| cL!
If*+yr|
民国二十四年重修的朱家庙子刘氏族谱也记载: qH=<8Iu
)0 1,3J>#
我刘氏原籍江南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时值元社将废,红巾乱起,我祖避居东海当芦(路)村,洪武下旨迁民,迁日照西乡喜鹊窝庄。延至天顺元年,村既全烧,谱将安在?东旺庄老茔所葬之列祖,讳字遂以失传,虽欲延续,未由也已。到万历年间,我行原与君质二祖,创修族谱,注明思源祖兄弟五人,承源、根源二公迁莒待考,续源迁安丘,接源迁丘前,思源祖移居草涧庄,生“福、禄、寿、喜、诗、书、忠、厚”兄弟八人,故续谱以知祖为始祖,断以思源为始祖,以福、禄列祖为二世等。虽然二世分支,惟喜祖仍住草涧庄;我忠祖迁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书祖迁居莒州小刘家沟,诗祖迁居洙洲庄,寿祖迁居刘家庄。我福、禄二祖亦迁居大刘家沟。福祖后因避匪,托二子志干、志贞于我禄祖,自率三子祖公迁居诸城逄哥庄,而第三世袒志舜迁居小沂水庄,分支菜园、小河、刘家村也已。至四世,而我江祖未迁,余皆迁莒。河祖迁莒刘家庄,海祖迁朱家庙,泉祖迁道沟庄,分支东上庄。我淇祖迁西头,遂族居焉。嗣后,生齿繁衍,又分支于大石头、段家河、于家庄、口家庄,尹家口、斗山河、兰家官庄,且有迁于诸城杜家河、沂水县水安庄,更有散处于村邑者,不可胜悉。倘不修谱,则年湮代远,音闻更塞,异日相逢,本族视为路人,不为可笑,实足可惜也…… HxAN&g*:
39yp1
与之相应,在《中华刘氏家谱网》的“山东刘姓”中也记载得非常清楚。 &^7^7:Y=?
Lu][0+-
毫无疑问,刘墉的“家族籍贯”,乃日照黄墩草涧村也! RE<s$B$[
r3}Q1b&
也正因根在草涧,清道光年间(一说咸丰年间),刘墉族人出资在草涧建一刘氏祠堂,草涧刘氏族人也筹集建祠银两和征集能工巧匠建祠,逄哥庄北寺刘墉族人派人监工。 \3hj/
rYKGBo8"
刘氏祠堂占地一亩二分,坐落原村南始祖思源墓地东侧,即老槐树东40米处,与刘思源墓地依次排列。祠堂正堂三间,砖木结构,重梁挂柱。壁内朱漆粉刷,祠堂东西两挑檐爬爬狗依次排队(爬爬狗张着口),祠堂东西两山尖,安着钢杈守。院墙是用青砖砌成的花墙,祠堂正门两侧分植两棵黄洋树。院内银杏三棵,两棵大的直径有六十多公分,高两丈有余,还有柏树数株。祠堂内仪仗是由刘墉家族的族长专程护送来的,皇帝御赐恩典的半台銮驾陈列祠中。祠堂正面悬挂长1.8米,宽0.9米横匾一块,上面五个烫金大字“御赐清爱堂”。祠堂正中安放着刘墉神位。写着“吏部天官刘墉之位”。神位前是香案,香案两侧插着旗牌三扇,金瓜、朝天镫、半台銮驾,还有龙凤棍、铜锣等仪仗。祠堂正门檐下悬挂着御赐纱灯一对,光泽照人。祠堂正堂西南侧有偏房两间,供守祠人住。 W'xJh0o
逄哥庄,地处袤阔肥沃的胶莱平原,明属青州府诸城县。刘福迁此后,先是为人做耕种收割的帮工,人勤快,吃苦耐劳,赢得主家喜欢,并被留下,定居下来。 #Fwf]{J
ob_*fP
诸城刘氏本以务农为生,至第二世刘恩治始读书成诸生。第三世刘通好学,家甚穷无钱买书,只好抄书读,后成诸生,因土贼乱害。 1;E^3j$
.7K<9K +P
第四世刘必显(统勋祖)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河南主事、广西司员外郎。 SDbR(oV
o,q47W=7$
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为刘家第一个进士。生于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卒于清康熙卅一年(1692年),享年92岁。他官位不算显赫,仅做到员外郎,且为官前后不到十年,然公正廉明,世人重之。在他晚年,对后人立下家训: yQ03&{#
o0)k5P~<~
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 Lu.C+zgQ
$[6] Ly(F)
刘必显十分崇向教育,认为: J$>9UCk7B
svWQk9d
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 %7wNS
S|Yz5)*
刘必显子四人:桢、果、棨、棐。 vmGGdj5aI
~Qm<w3oy
刘桢,字世卿,号石斋,贡生,考授从六品。 'V`Hp$r
>D5WAQ>b
刘果,字毅卿,号木斋,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举,康熙三年(1664年)中进士,第六年授山西太原府推官。康熙六年改补直隶河间县知县。康熙八年为刑部江南司主事。康熙十二年升四川司员外郎。康熙十八年升江南提学道。 + e3{J _
3;'RF#VL
据《诸城文史集粹》之《诸城五大家族简介》中《刘氏―清代东直阁大学士刘统勋族》记: *dpKo&y
1w$X;q"
桢、棐二人困于举,但善持家孝母,使兄弟在外无牵挂。刘果幼不慧,读书辄忘,后经一黄冠者求见与语,聪明顿开,有膂力,善骑射。崇祯十五年,清兵入袭,土贼乘机抢掠,父必显为贼所追,果大喝一声,箭出人倒,救父出围。后发奋读书,殿试太原推官,改补河间知县。县多盗,果化以仁慈,又力行保甲法,全县太平,群众称颂。闻于皇上,帝南巡过境召见,褒其清廉爱民,后升为刑部江南司主事,预修《大清律条例》,又升四川员外郎、江南提学佥事。因母忧归家。刘棨名显,少有奇才,博通经史,曾为宁羌知州……后升任天津道副使,迎驾五台山,皇上以“清爱”额其堂,并御书赐之,由此刘家世称“清爱堂”。此后,又升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康熙绍选良吏,棨两次选中,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tWhXU
]n
'FD|
据史料记载,刘棨(1657-1718年,刘统勋之父),字弢子,号青岑。康熙十四年(1665年)十八岁中举,十年后中进士。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任湖南长沙县知县。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擢陕西西宁羌州知州。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升宁夏中路同知。后补湖南长沙府同知。康熙四十九年任天津道副使。一次在天津迎驾时,诏许从官恭瞻。因奏其兄刘果在河间县任知县时受到“清廉爱民”褒奖的事,请求皇帝赐书。康熙十分高兴地赐写了“清爱堂”三字。从此,御赐“清爱堂”便成为刘墉家族堂号。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卿应诏举廉能吏员,以知府被举者,唯刘棨与陈鹏年二人。 L5RBe
1
k\~%
美A•W•横幕义编著的《清代名人传略》,称其: isR)^fI|
v?L`aj1ox
是当时以清廉闻名的几位官员之一,声望与陈鹏年同埒。 +?%LX4Y
U{Xx)l/o
史载“棨有十子,唯有统勋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