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锅析庄: 义门陈氏自公元832年因官置产,建庄义门于太平乡常乐里。其子孙辛勤耕读,孝义传家,绵延繁衍。至宋嘉佑七年(1062),历一十五代,3900余口同炊共食,上下敦睦,人无间言。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大家族。封建统治者从维护其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将义门陈分析,将他们迁往全国各地,以其义德教化天下。
圣旨一到,合族上下,嚎啕大哭。对于“永不分离(梨)”的义门人来说,析庄在感情上是不好接受的。然而,圣命难违呀!家长们考虑三件事:一是分多少庄;二是到哪里去,怎么去;三是如何做到公道分析。最后决定把同炊之大锅,吊在义门祠堂的梁顶上,让它自由落下,摔成几片,就分成几庄。结果,铁锅“咣当”一声落下,摔成了大小291片。这是天意呀!于是,就分成了291庄,并按锅片跌落之远近,抓阄确定迁徙之路途。监护分析的朝中官员送来了全国通用的“地经”,各地的行政手本,还有部份车马行杖。从此,这个义居15代的家族便分赴全国各地,开烟发户了。
文天祥表义门 :文天祥(1236—1283),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状元,民族英雄。
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因抗元退到广东揭阳,当时揭阳义门陈后裔较多,正在修谱。当地名人陈景坤在揭阳楼拜访文天祥,敬请做序。文天祥早知义门陈事迹,欣然应允。
在这篇谱序中,文天祥对义门陈一门忠孝,家国在怀的义风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天下虽乱,而仁义不绝故也。”并第一次向世人公开了当年义门陈“奉诏铸义钱”的崇义之举。“……则昔日为江州之义族,今日为庐陵之忠臣,忠义两全,将见宗族恩爱,可以仪型于天下矣,岂唯庐陵,隆兴,江州而己哉!”此序文天祥一气呵成,他把对国家存亡的忧虑和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融入文中,凛凛正气,耿耿丹心透溢于字里行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次年,文天祥不幸被俘。被俘之前,他千方百计的将谱序转交别人,终于使这篇文章得以流传了下来。今香港、台湾、泰国、新加坡等地的陈氏家谱都载有此序。
立碑示歉 :北宋时期,义门陈“楼宇连云,耸延四方,旌旗映日,亭亭华表”.恢宏的建筑和人文景观,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忠孝样板。南宋建炎三年(1128),曾遭贼匪李成焚毁。后经过数年修复翻新,至元末,已有一定规模。“颇有古风,近昔辉煌”。时天下大乱,特别是朱元璋、陈友谅争夺天下,民不聊生。朱元璋做了明朝皇帝后,出于对陈友谅的憎恨,疯狂的报复义门陈。二次兵燹,见陈姓人就杀,见义门陈的东西就烧,把义门陈旧址搞的“狼籍一片”,成为一片废墟。大多数义门陈人逃的逃,改姓的改姓,使一个全国闻名的旺族七零八散,以至今天的义门村,陈姓人口已不足半百。
朱元璋的八世孙明世宗嘉靖皇帝,对先祖对义门陈的“不义之举”进行了反省。于三十二年(1554)下诏派江西监察御史肖钧到义门实地察看,了解义门遗址状况,意欲拨资修复。并责成九江府、德安县对遗址采取了保护、收管措施,还在义门祠堂前立碑,对先祖的不义向义门陈示以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