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
快速浏览
≌≌《风水择日区》≌≌
≌≌阴宅风水≌≌
≌≌峦头欣赏≌≌
≌≌阳宅家居≌≌
≌≌择日择吉≌≌
≌≌卫星图片≌≌
≌≌问题-讨论-经验-理论-综合研究≌≌
≌≌三元-三合-飞星-辅星-综合讨论≌≌
≌≌《起名预测区》≌≌
≌≌起名改名≌≌
≌≌八字命理≌≌
≌≌奇门遁甲≌≌
≌≌六爻预测≌≌
≌≌测字解签≌≌
≌≌《术数资料区》≌≌
≌≌风水择日资料≌≌
≌≌命理起名资料≌≌
≌≌《信仰文化区》≌≌
≌≌佛学世界≌≌
≌≌道家天地≌≌
≌≌诗词文学≌≌
≌≌中医知识≌≌
≌≌行善捐助平台≌≌
≌≌《休闲生活区》≌≌
≌≌风水故事≌≌
≌≌七嘴八舌≌≌
≌≌易友联络≌≌
≌≌《网站管理区》≌≌
≌≌坛务工作区≌≌
登录
注册
游客
帖子:
今日:
我的主题
我的回复
我的收藏
好友近况
登录IP: 18.227.49.148
首页
搜索
社区服务
广告管理
勋章中心
帮助
道具中心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推荐排行
wind
blue
wind5
≌≌阴宅风水≌≌
≌≌择日择吉≌≌
≌≌佛学世界≌≌
≌≌阳宅家居≌≌
≌≌七嘴八舌≌≌
≌≌行善捐助平台≌≌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周少弘:讀《楞伽大義今釋》的膚淺體會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 帖
主题 : 周少弘:讀《楞伽大義今釋》的膚淺體會
使用道具 |
复制链接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阿难
级别: 护坛版主
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92
威望:
1570 点
金钱:
30101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8 点
在线时间: 3752(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11-0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1 10:23
只看楼主
|
小
中
大
0
周少弘:讀《楞伽大義今釋》的膚淺體會
覺自心現量 安穩快樂
——
讀《楞伽大義今釋》的膚淺體會
一、瞭解《楞伽經》經文的線索之一
「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穩快樂,世事永息。」這是《楞伽經》裏一句很重要的話。這句話反過來講就是:眾生要得安穩快樂,世事永息,要先覺自心現量,后修到妄想不生。個人淺見,這句話的內容貫穿全經,可以用這句話為線索來瞭解整部經文。
《楞伽經》的經文一開始提到以大慧菩薩為上首的諸位菩薩已修證到「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于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而經文最后談到的是素食的問題,說眾生食肉是「妄想不覺知,故生食肉處,如彼貪欲過,障礙聖解脫。」
也就是說,經文是從大慧菩薩已覺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開始,最后以愚癡凡夫因不覺自心現量,妄想重生,不知食肉的害處,障礙聖解脫結束。並且經文中在談到心、識、心的顯用及如何明體等問題時也多處涉及到自心現量和妄想兩個問題。可見整部經從開始到結束,所談的都離不開自心現量和妄想兩個問題。
至于大慧菩薩向佛提出的一百零八個問題,這一百零八個問題的產生,大部分是因眾生的妄想心而產生。而大慧菩薩向彿提出一百零八個問題的目的是,希望佛為眾生說出如來的自覺之境界。佛在經文中也說到這一百零八個問題的提出是為了「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别諸乘,及諸地相。」
二、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的重要性
1
、個人修證到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的重要性,可用《楞嚴經》上的一句話作註解:「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彿告訴我們,眾生為什么會生死相續,輪轉不休,原因是眾生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反過來講只要眾生覺自心現量,知常住真心,妄想不生,就能斷生死相續,從而安穩快樂,世事永息。
2
、《楞伽經》講「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3
、《金剛經》最后的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的也是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的問題。
4
、娑婆世界中,大到歷代主政的國家領導者希望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小到個人的修證瞭悟,解脫生死,無非也是想求個安穩快樂,世事永息。
三、瞭解八識及自心現量
1
、要瞭解自心現量先要瞭解識。
關于識的問題,南公論述如下:「佛法所謂的識,相同于一般所說的精神。但依唯識的精義而言,通常所謂精神,還是唯識的變相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依普通知識稱它為精神。佛設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是指宇宙萬有的全體大機大用,只是識的變化。以上答大慧大士的問題,是說明宇宙萬有識變的過程,不外生起、存在和消逝的三大階段。而這識變的三大過程,歸納起來,又只如川流不息地相續與相互依存的力量,卻由它發生現象(相、用)的兩種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能在理論上去推測,去瞭解它,卻不能親身體驗它的究竟。」
2
、現識所顯示的現量境
南公針對現量的論述是「人們面對世間一切事物,最先的接觸——不是第一觀念——還沒有意識分别的生起,這個時候,就是現識的現量境的作用。不過現識和分别意識的交變過程,其間是不容毫髮的。剎那之間,立刻就會生起意識分别的作用,所以不能把握現量境,也就無法認清現識的面目。如果能認清了現識的作用,就可體驗到佛所說的唯心唯識的究竟道理了。有人把直覺當作現識,那是不對的。直覺只是意識的率爾而起的分别心,并不是現識的現量境,因為有了直覺,便非現量境了。」
3
、現識與分别事識的互相因果關係
經文「大慧,現識及分别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識因。」
4
、如何恢復真識
經文:「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南公針對真識的論述
:
「上述佛所講的唯識法相的話,是說明凡夫眾生心識的現狀,都是從如來藏識的業力流註為因。由無始時來的我執和法塵的遍計所執,和現行的業力互相輾轉熏習,生起人我的八種心識現象的作用,所以名為八識。如果能夠滅掉一切諸識的妄緣熏習,不起遍計所執和依他而起的作用,就能頓斷業識妄想之流,轉識成智,得到真如性淨的如來境界。但滅除業識之流,並非如世間的斷滅見解,滅了就是什么都沒有了。滅是滅了一切業識之流的流註相,轉了幻有妄想種子的熏習,而圓成淨智的光明。所謂無生與不生也就是這個道理。」
5
、八識的現象
經文
:
「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註。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餘識生。形相差别,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
6
、八識的產生和互相關係
南公今釋「既然離了意識分别攀緣的妄想作用,其所以引起其餘七種識作用的因就沒有了,七種識又從何而生呢?所謂意識,是由五識—眼、耳、鼻、舌、身——分別對境,因依他而起遍計所執的關係,纔產生意識的作用。意識既已形成了,再受種種境界的熏習,增長如來藏識的種子,便名為第八阿賴耶。藏識又同時受意識的增長熏習,和意識所生我和我所執的思維因緣等等,分别妄想也就同時執著以此身相為我。所謂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因為攀緣自心顯現的各種境界,總匯妄心執著的現狀所生。意識連帶其他七種識,都是互相輾轉,互為因果。譬如海浪,所有的波是水,所有的水是波。如來藏識和意識妄想等,也是如此。因自心現量領受境界之風的吹蕩,心波藏海就迭相生滅,便互為因果。所以說:意識滅了,其餘七種識也同時滅了。」
7
、唯識的精義
經文:甚深如來藏
而與七識俱
二種攝受生
智者則遠離
如鏡像現心
無始習所熏
如實觀察者
諸事悉無事
心為工伎兒
意如和伎者
五識為伴侶
妄想觀伎眾
南公今釋:「萬法唯心,一切唯識,八個識便是妄心的分層作用,而妄心也就是八識的總名。所以依心論識,妄心猶如工于演戲的技師,意識猶如戲中的配角,而前五識的作用,猶如一群善于變演戲法的戲劇班子,這些人物的組合以演出身心的種種現象。于是自己的妄想,又來欣賞自己,或悲嘆自己,所以說妄想是演員又是觀眾。其實,演員和觀眾,幕前和幕后,堂上和堂下,那是一群劇中人,曲終人散,依舊是一片虛無。」
四、如何覺知自心現量
1
、萬有現象就是唯心現量的境界
南公今釋:
(
1
)「大慧啊!我不是已經說過,物理世界裏的萬有現象,都如沙漠曠野裏的炎陽反映,產生各種事物和色相的幻象嗎?我已用如夢、如幻、如海市蜃樓等等譬喻來說明,現在不需再費言辭了。如果堅持物理世間的現象是真實的,那就是惑亂顛倒,沒有大智慧,所以不得解脫。但不是說得到智慧解脫,現象界就不存在了。當然囖!物理界,仍然會有種種現象的發生,衹有得到大智慧解脫的人,知道一切現象都是無常,不會再被它所惑亂。為什么呢?因為這些萬有現象,雖然有它的各別性質,卻沒有它們的真實自性,衹是一切凡夫愚癡,自心執著而產生種種境界的緣故。一切聖者,在此惑亂現象界中,再不生起顛倒的妄想,但並非不見顛倒情形。」
(
2
)「凡夫不知現象界的生滅與自性的無生,都是自心現量的事,
所以卻向心外求法,向外尋求有和無,有自性或非自性。其實有無和有性與無性等,也都是自性無生的現象而已。」
2
、一切法無自性但覺自心現量
南公今釋:
(
1
)「物理世界中的堅(地)濕(水)暖(火)動(風)等物質的法則,也都是因緣互變所生。凡夫愚癡,卻在其中發生妄想。不認為有一造物者所主宰,便認為是自然界所自來。其實,離了因緣輾轉互變以外,更無其他的原因,這便是諸法無自性的道理。」
(
2
)「能夠觀察到世間一切事物的法則,都是因緣緣起所生,猶如鉤鎖連環,生生不已。如果在因緣生滅之中,不造因,不著緣,捨離鉤鎖連環的作用,便可在其中安身立命,自入寂滅的三昧之樂了。貪瞋癡愛等諸法,也如鉤鎖連環,彼此互相輾轉而生,這便是內在因緣的連鎖現象。鑽木取火,凸鏡照日引火,以及泥團輪機等物,互相輾轉為用,便成陶器。稻麥種子等,從因緣而得生生不已,這些統統名為外緣的鉤鎖現象。」
3
、三界唯心心外無法
南公今釋:「我只說三界唯心,唯心精微,能造三有,卻不說一切相是有生有滅的。四大緣合,就造成色相的差別,四大和所造的色相,它的能造和所造,都是唯心妄想能取和所取的功能。如果瞭知能所二種,那是妄想,就會捨離物性有無的二種妄見了。衹要覺知自心現量,便知所有妄想,都是由自心所造成的行為所生,離了唯心自性,卻本無妄想的自性。」
五、如何用功修證覺自心現量
1
、經文:「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2
、經文「爾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故,復請如來。白彿言:世尊,雲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佛告大慧:漸淨非頓。」
六、認識妄想
1
、五法三自性
南公今釋:
(
1
)「名、相、和分別這三種妄想,便是依他起和遍計所執兩種自性所起妄想的現象。如果得到自覺正智,便能證入如如的境界,那便是圓成實相了。」
(
2
)「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是出于著相而起的。為什么呢?從緣起自性(依他起性),依內外境的所緣而生起一切事和一切名,便構成行為上所表現的事相和名相;由此就執著以為是確實有事和有名的二種自相,所以便名為妄想自性(遍計所執性)了。證得如來正覺者,便于此中建立法相,說出這些都是自心執著名相。」
2
、詳說名相等法的內義
南公今釋:「愚癡凡夫們,執著世俗的種種數字,以及名詞和現象,便隨妄心流浪,而不知所歸。如此流散不已,便產生種種現象,墮在我和我所有的欲求裏,而執著于微妙的色相。如此執著不休,就被無知無明所蓋覆障礙,于是產生染著。如此染著不已,貪、瞋、癡等所生的業力,便一直累積聚集。」
3
、身心妄想的產生
南公今釋:
(
1
)「人我身心的現象,都是由五陰——物色、感受、思想、本能活動、心識的業力等,相續流註不斷,因緣和合,互為因果,纔形成一個物理世界和人生。其實都是自心分別的妄想所生,都不是真理。」
(
2
)「佛說:眼識所生觀看的作用,簡說是由四種因緣,纔形成眼識隨境而轉的現象。哪四種因緣呢:①自心現識的本能活動,于不知不覺間,具有吸收外境的性能。②無始以來,就賦有色相習氣所熏習的虛妄作用。③心識自性分別的習慣。④現行心理,隨時隨地要見種種色相的緣故。有此四種因緣,就使平靜無波似的藏識海中,掀起波濤洶湧的洪流。當此全海既已生波,那平靜的如來藏識,也就統統變為洪濤巨浪了。」
4
、言說妄想
經文:「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
經文:「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凡夫愚計著,如象溺深泥。彼言說妄想。建立于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泥沼中。」
5
、色塵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諦
南公今釋:「大慧啊!那么,怎樣會產生四大種,造成三界一切色塵現狀呢?因為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妄想自性功能,具有如津液般潤濕的大種,所以就產生內外界水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又具有熱能的大種,所以就產生內外界火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又具有飄動的大種,所以就產生內外界風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又具有堅定的大種,所以就產生內外界地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同時又具有色相和虛空的現象,所以就產生內外各種不真實的思慮。因此和合而有五陰——色、受、想、行、識的聚集,和四大——地、水、火、風的和合,造成世間色塵的種種狀況。大慧啊!所謂唯識的識,這是由內外界種種境象,依他而起作用,由此遍計所執,樂于執著種種境界的跡象,再由此貪著之心,又構成為一種力量——業力,使它相續流註而及于無窮盡的未來。大慧啊!地等四大種以及造成色塵等狀況,依形器世界來說,當然是由四大種的因緣和合而生。依形而上本體自性來說,能生四大種的,卻不是四大種本身的因緣和合。」
6
、妄想自性分別通相
南公今釋:「什么是妄想自性和它的分別現象,以及共通現象呢?那是指:⑴言語妄想。⑵所說事妄想。⑶相妄想。⑷利妄想。⑸自性妄想。⑹因妄想。⑺見妄想。⑻成妄想。⑼生妄想。⑽不生妄想。⑾相續妄想。⑿縛不縛妄想。這些名為妄想自性的分別現象和共通現象。」
7
、心理意識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別
南公今釋:「佛說:世間種種的道理,和種種不實的妄想,都因為執著妄想而生的。殊不知能取和所取的作用,都是自心和現識境界。因為不識自心現識,所以就墮在有或無的二邊妄見之中,由此更增長了偏差的心理,增長了妄想的習氣,執著心外之法,產生種種的理論。心心念念,隨時隨地衍生了無數的妄想,而加深了我執和法執。」
七、如何離妄想
1
、人無我和法無我
南公今釋:
(
1
)「什么是人無我呢?須知離了無始以來妄想自性所執著的我,和由我所引起的所作所為和所想等等;那些由五陰入聚所構成人我的身心作用,都是由無始以來的愚癡,和愛欲所起的業力所生。其實這些都是由于無始以來的虛妄習氣所形成。人們便于此中輪轉生死,死生生死,而生出各種各類之身。」
(
2
)「什么是法無我呢?那既是說:如果覺知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等等的妄想情狀,了解自性本來如如,而陰、界、入等本來就是遠離我和我所的。其所以有陰、界、入的積聚而為身心,是因為被業愛繩索所縛,輾轉相纏,互為諸緣,所以便生出諸相,實際上,其中就本來沒有流動著生滅來去之相。一切諸法,也是如此,本來就遠離自他諸相,沒有實法可得。其所以形成虛妄不實的妄想之力,衹是凡夫們習慣所生的作用,並非聖賢的境界。為什么呢?因為心意識和五法中的名、相、分別等等,它的自性本來遠離于有無,並非真有實法可得。」
2
、束縛與解脫都自一心
南公今釋:
(
1
)「大乘菩薩們,都親證一切法的本來寂靜。復次,證覺一切外物都無它的自性,都是自心現量的現象,本來也是一無所有的。依此而隨順觀察,一切都是自心現量境,所有的有和無的一切自性,都無相可見。在此無可見相中,寂靜相續,所以對于一切法,就沒有相續不相續的觀念了。復次,此中既無所謂有束縛,也無所謂有解脫。如果沒有得到這種如實證知自覺的究竟,那就生出有所謂束縛和解脫的見解了。為什么呢?因為一切法的有和無,求其體性本來都是不可得的。因此對于眾生來說,本來無縛又向何處去求解脫呢?」
(
2
)「解脫煩惱的方法和途徑,約有三種,所謂:性淨解脫〔證得自性本來潔淨〕、圓淨解脫[證得自性清淨圓滿]、方便淨解脫[了知一切方便法門,是本來清淨],更進而證得法無我,那就沒有煩惱和智慧的差別存在,所謂煩惱即是菩提正覺了。這樣纔是大解脫,纔能遠離煩惱和智慧的對待偏執,而得到究竟的解脫了。」
3
、覺唯心現量得解脫
南公今釋:
(
1
)、「這個真如的現量境界,也就是萬有自性的根源,它是離一切因緣的作用,亦無自性之量可得。它的體性是究竟淨妙,具足圓成,所以我稱它是萬法一心的真心啊!」
(
2
)、「因為有依它而起的意識妄心的作用,纔見到外境種種事物。世間一切凡夫,就在此中執著建立我身和賴以生存的一切物質資糧等等,這就是世俗的心量。」
(
3
)、「遠離一切意識妄心的諸見,甚至於遠離能妄想和所起妄想的作用。這個世俗妄心便了無所得,也就自覺內證而無生了。這就是我所說唯心的現量。」
(
4
)「但離意識妄想,既無所謂自性之性,也非不是性,所謂性和非性等意念,都要遠離,纔能得到自心解脫,這就是我說的唯心的現量。」
八、安穩快樂、世事永息的境界
1
、生死的邊際何在
南公今釋:「大慧又問:“如果眾生的生死本際,是本來不可知的,何以卻說有解脫呢?”佛回答說:“如果能夠將無始以來的虛偽妄想的習氣之因滅了,瞭知自心現量,當下便知一切根塵外物的緣起真諦了。若能轉識成智,就是轉妄成真,變煩惱為菩提,方知解脫的境界,是并無什么可滅的。由此應知所謂無邊無際,並非是絕對的無所有,這裏所謂的無邊無際,是和凡夫們妄想分別的無邊不同啊!如能善于觀察內外,離于妄想分別的作用,便知內外妄想分別,纔是眾生情智的成因。雖然外錶仍然無異于一切眾生,但內證智慧和妄想的光影,瞭知一切諸法,都本自寂靜無為,瞭不可得。如果不識自心,便現妄想,所以妄想就生滅不停。如果識得自心,妄想便滅了。」
2
、四種羅漢的果位境界
南公今釋
:
(
1
)「初果須陀洹,二果一往來,三果是不還,四果阿羅漢等。如果認為是有法可得,有果可證,執著果位和自己所得的禪境界而不知捨離,都是自心惑亂的證見,以大乘彿法看來,不過是比較高明一點的愚癡凡夫罷了。」
(
2
)「真正的禪者,在禪定境界中,既無所謂能禪定的心,也無所謂得禪定的境。既斷除了能知和所知的見,便沒有真和妄的分別執著,依此而證得正覺的自性,自然就得到解脫了。」
3
、兩種智覺的境界
經文:「復次大慧,有二種覺:謂觀察覺,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
大慧,觀察覺者,謂若覺性自性相,選擇離四句不可得,是名觀察覺。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大慧,雲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暖動不實妄想相,四大種。宗因相譬喻計著,不實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攝受計建立覺」
4
、菩薩的境界
經文:「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彆三昧,見百彿及百菩薩,知前后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係心十無盡句,成熟眾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三昧正受。」
5
、佛的知覺境界
南公今釋:
(
1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佛說:如何纔是彿的知覺境界?佛回答說:證覺了人無我和法無我(二無我),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遠離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二生死)。斷滅了貪、瞋、癡的根本煩惱,和忿、恨、覆等的隨煩惱(二煩惱),這就名為彿的知覺境界。如果那些修聲聞、緣覺的人們,得到這種境界,他也就是佛了。所以我說佛法只有一乘之道。」
(
2
)「如來正覺,是遠離一切根塵境界,此中既無事亦無因,遠離能覺和所覺,遠離能見和所見。以及一切緣起和五陰等作用,在如來正覺中,既不是一,也不是多。」
(
3
)「大慧啊!如來所得智,是般若成就,不是心、意、識和身心五陰、根塵、界處等妄想熏習所成。三界一切諸法,都是不實妄想所生。」
6
、究竟涅槃的境界
南公今釋:「大慧啊!而我所說的涅槃,就是說善于覺知自心現量,不執著于心外之性,離于四句,見到本來如實之處。不墮于自心所現的相對的二邊見解裏,捨棄能攝和所攝,及一切妄心的推度,把愚癡和真實一起拋卻,能這樣拋棄,就得到自覺的聖法。同時還要瞭知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離二煩惱(貪瞋癡等根本煩惱和忿恨覆等隨煩惱),淨除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永離二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證入菩提次第的上上地,乃至於如來地,證得一切如夢似幻般的各種甚深三昧,離心、意、識,便是涅槃的境界。」
7
、大乘菩薩道十地境界的真義
南公今釋:
(
1
)「至於八地菩薩(不動地)的境界,更非是聲聞、緣覺們的心意識等妄想所能瞭知的,因為他已經轉了心、意、識的作用,滅盡妄想了。大乘的初地菩薩(歡喜地),乃至於七地菩薩,他們已觀察到三界唯心。三界一切諸法,無非是心、意、識的現量,從本以來,就是離我和我所的。如果不瞭解自心,而依妄想起修,便執著心外的種種相。愚夫無知,大都不執于有,即著于空的兩種妄見,卻從來不知這些謬見,部是無始以來的過患,被虛妄習氣所熏習懞蔽。」
(
2
)「再次,聲聞、緣覺們,進入八地菩薩境界,但被三昧正受的法樂所醉,不善于瞭知自心現量,卻被自他習氣所障,墮于人無我與法無我的見取之中,住于微細妄想境界自以為涅槃境界,這不是真正的寂滅智慧正覺。」
(
3
)「自心現量,是包藏了菩薩七地(遠行地)的境界。了無所得,是菩薩第八不動地。此二地便是修行者的住地。彿地便是修行者最高而最殊勝的成就。」
結語
南公懷瑾先生年輕時就
立誌重續中國文化斷層,
推動東西方精華文化融合。而唯識學在統合東西方精華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今世界,隨著中華盛世的來臨,唯識學必將在全球興盛起來。
而印心的
《楞伽经》是
唯識學的重要寶典。南公
慈悲,為解今人與後人讀《楞伽经》難讀難懂之憂,在菜市場的五濁陋室里今釋《楞伽经》。而
張公尚德先生為實現以唯識學統合東西精華文化的大愿,在外界的吵鬧聲中,抱病安穩快樂地講授《唯識新引》。
個人認為
《楞伽大義今釋》和《唯識新引》是留給世人的兩大法寶。其今後在個人的生命自我修證及統合東西精華文化中的作用將會逐漸顯現出來。
假設世人通過印心《楞伽經》及其它唯識方面的經典,修證認知自己的身心狀況及物理世界裏萬有現象的真相,修證到像大慧菩薩一樣「于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于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就能: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穩快樂、世事永息。而人人安穩快樂則國家安穩,國家安穩、亂事永息則太平盛世來臨。
尚德讀後:
吉人自有天相
信必得救
二零一三年十月三十一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来自:
顶端
回复
引用
分享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周少弘:讀《楞伽大義今釋》的膚淺體會
http://47.242.138.139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