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学法,当求多闻,法门无量,发誓求之。及中年后,记忆渐衰,当知返约,固守其一。凡百其余,会归此一,另有所闻,集中此一;于此一中,精益求精,及其久远,自可圆成。一即一切,无量誓学,亦正同的。又当知者,闻思为先,不嫌广博。修证在后,单刀直入。闻思不修,及其时至,必遗懊悔;闻思既定,当即起修,不必候其闻尽思尽三藏十二,方开始修。闻皈依已,思皈依善,当即皈依。见及履及,岂必通达三藏之后,方可皈依?
离此分秒,别无时间。空性亦然,布在万法,舍诸万法,别无空性。当其本定,不显一切,虽有空性,如常寂光;及其显现,亦非离性,而别有法。差别定中,诸法有空;根本定中,空有诸法。
惟其本空,是以缘生;生虽曰缘,法不互乱。明空性者,必了缘起。法无定法,故其性空,缘有定缘,亦不错乱,故曰缘生,而生定法,各有秩序,故知缘起必明因果;因果所生,一切法相各有定缘,不可错乱。虽有定缘,而其性空,尤当切知,方堪修密。
吾人发心,惟恐不早,发心得早,出离必早;出离得早,上道必早;上道得早,证果必早;证果得早,度众必多。
狮子跳处,犬跳自杀。
勿以小恶而可放肆,一角一落,当令心田打扫干净。勿以小德而可出入,勿以小事而可糊涂,杜渐防微,乾乾戒惧,最为切要。
佛力加被,渐自成就。见虽当顿,行必由渐。不可自轻,不可舍佛而不启请,不可自骄而不求佛。当其初学,善求他力,亦不自轻;及其得就,能用自力,益知感恩。
当常启请,则易发觉,佛力加持,甚于友爱。
殷重启请,务必见佛,务必得师。昔者祖师夏哇缕巴,徒请不勤,故藏其身,经久不见。其徒米吉日夜祈祷,涕泪不止,忽一日间,师近身前,大喜欲狂。今日末法,无德之师,不怨徒弟内心行持,但图供养,鲜如祖师;而徒弟对于上师,亦以世俗眼光视之,不能如法殷重启请,故少成证。
吾人修法,当明次第。先证无常,始得出离;既得出离,始能精进,亦可持戒,渐趋定慧。今诸世人,闻有定好,不愿前行,直接习定,每遭魔障。又如小儿,角其石子,从简至繁,动作各异,简易己熟,巧妙乃生。今人学密,先求大法,不肯循序学习加行,故少有人能得成就。
行人用功,不可过急,不可过缓,乘时而晋,绵绵密密,中断之魔,未由入矣。
不经小乘无常出离,难得大乘大悲空性;不经大乘,难到密乘事印大印。
密勒师曰:无常之门,一切行者当先趋入;不念无常,必难出离;既不出离,不能精进。行持之首,当念无常,古德同赞;末世轻视,殊为颠倒。
行人遇有障难,当就明师,治之以法,无择法眼,无到量忍,旧病未除,新病复生。如遇明医,已定奇方,不能如法如量多服,改弦更张,总不中的,反怪医药无有效验,殊可悯也。
道上行者,精进过度,持心太紧,每愁不到,反致中断。徐徐前进,自然到家。
止观双运,止如日出,观如光照,二者同时;止如有间,观如无厚,其得全牛,亦同时也。止如莲花,观如金刚,双运大乐,亦同时也。
长期闭关,精进努力,虽至病魔,亦不中断,方可如量,克期证得。
吾人发心,即身成佛,不希小果,期以长远。
吾人修行,见贤思齐,如不及焉,寸阴是宝,尺璧当竟;宁可徐行,不可暂憩。如彼龟兔,兔虽轻捷,因睡后至,龟虽笨重,无间先登。
唯顾法味,不求人情。偶逢檀越,莫便长依;受彼轻视,亦不计较;一心在法,不因食退。食可中断,一日二日;法不中断,一刻两刻。是为良马,可行千里,可达长安。
吾人觉受,或属安乐,或属明空,初次得之,显然可喜;其后虽然与前不异,然不自觉。切勿以此,即是退失,而致灰心。当自检因,因地不退,一切证量,或显或隐,或陈或新,或明或晦,不必理落。
吾人习定,初以散乱,偶得觉受,便以为奇;觉受常临,渐觉坚固,又觉寻常;继续用功,更形隐藏,蕴酿其中,成新觉受,乃知进步。故修行人,但问耕耘,休贪觉受,因苟能真,果自不虚。
譬如石磨,上下相同,磨心贴切,磨轮互扣,丝毫无差;水米相和,于中成浆。是事印行,脉与脉合,如彼磨心;气与气合,如彼磨轮;点与点合,如米与水,终融成浆。今世行者,大抵杵臼;探脉之道,未遑实践,何暇能使气与明点皆相合耶?既未能合,与凡何异?
今以大法,用彼五毒,化成五智。苟不能化,切勿轻尝。
欲行事印,当存戒惧。如发爆竹,当知其时。先行惊惧,火不及引,无补于事。才燃引端,倏然便灭,亦不济事。必令燃彻,将达火药,然后离爆,彼自可发,我亦不触。如服草乌,当知其量,多则中毒,顷刻丧命,少则无力,不能补身。当和以墨,并参童便,先佐青果,次用纯乌;以次加多,常持其咒。又如实枪,其弹既实,而敌未至,当守停机,待敌方发;敌未至时,勿动停机,停机偶启,自戕其身。三喻所比:初喻其因,先审自量,是否可行?起分成否?气功精否?对方之机已成熟否?苟不及时,徒以自伤。次喻其道,或抽或添,或空或乐,或降或持,当审自力,并观对方,乐已足否?点已降否?气脉二者,皆相合否?其道次第,各有定量;不先不后,方为得之。学色不空,学声更难,学香学味乃至学触,以次更难。触学之中,何时当深?何时当浅?何时当动?而配以空;何时当住,而配以乐;皆当密深,乾乾戒惧,孜孜留心,方不失道。三喻其果,乐如彼敌,空如我枪;必令大乐,完全显现,方以大空,直中要害。令枪所发,适中其命,则得胜利。空乐不二,杀活同时,克证佛果。乐未充足,空则不圆,先行入空,终不大乐;如发虚枪,不能得敌。乐大充足,枪不及发,则必缴械,枪归敌人。要当留意,小乐小空,大空大乐,同时配合,大小相当,是以此事,大非易易,念彼小儿,持刀自戕,谆谆诫之,幸自审察。
是故密法,善者因之,不与心争。顺其贪行,而修事印,顺其痴行,而修睡光,顺其瞋行,而修怒母,顺其慢行,而修起止,顺其疑行,而修观心,如彼禅家之参话头,各配果位,无上方便。亦非如凡,随眠堕落。必与空契,必与悲契,必与智契,必与法契。
为人之师,偶得善根,骤然契机,必有退时;当其退时,矫之毋激。生起反感,根本不信,永难恢复,是师害之。
授剑于童,适以自杀;及时不授,亦为吝法;过量而与,则为滥法。因材施教,庶几近焉。
应病与药,必如其分,则可相应。勿以补药,多亦无妨;勿以毒药,少不及量。浅薄根机,授以深法,则犯密戒;机熟不授,亦犯蒙母。已经出离,不必强其授比丘戒;已了无常,不必资授小乘教法。已解用毒,不必再防出生流弊;已解禅宗,不必再授大印灌顶。
罗汉拂袖,畏闻《法华》。世间行者,人天乘善,乃至礼教、一方习俗,障闻正法,自取蹉跎。
是故劝人,亦当审定。时然后言,如分而谏。
以上教诲中,包含着见地、修法,特别是密宗双运道之核心密法,亦在其中。得与不得,皆是因缘。诚恳录出,有心人自能契入,自能得之,自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