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376214]
一一一、要明白菩萨有时也会难过美人关的道理
《贤愚经》提及,“过去劫中,世尊还是凡夫俗子时造恶堕入地狱后,因怜悯地狱受苦众生,才发菩提心救度恶道众生”。通过《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得知,世尊步入大乘是从修持陀罗尼法开始的”。但是,在累世的修行中岂能少障碍也?《六度集经》提及,“过去世菩萨虽是肉体凡胎,但是意志和性格非常开朗豁达。他博览群书,没有经典不系统地学习过。他深刻地思考各种经(包括佛经)论的真理,最后发现唯有佛经最真实,无为之道最安定。是故,发心学习佛法真实之道,志在获得安定。十六岁时父母突然要给他娶妻室,菩萨不安地思道:最大的妖孽祸患没有大于色欲了,如果迷惑于女色,道德可就丧失 了。此时若不逃走,难道将来还等着被豺狼般的淫欲吞食吗?于是刚满十六岁,暂时不愿结婚,志在研究佛学的他,就逃避到别的国家,以出卖劳力维持生活。当时有一位老翁,老年没有后嗣,偶于深山途中拾得一女,于是欣然养育成长。此女华丽绝伦,国色天香,正在求男为偶。他找遍了全国,都没有合适的人。老翁 雇佣菩萨已经有五年了,观察他的品行,以小见大,心中嘉美。尤其是见到菩萨白天干活,晚上研究佛经,常至半夜才休息而倍感欣慰。故对菩萨说:年青人,我的家中很富足,我将女儿嫁给你为妻,你做我的后嗣吧!没想到菩萨拒绝了老翁的要求,只是答应给老翁做干儿子。但是当进屋看到老翁的女儿时,老翁的女儿 就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两只媚眼直摄入菩萨的心肺,香味直喷上菩萨的口鼻。刹那间,定力十足的菩萨像丢了魂似的,涨红了脸,说不出话。自见女子后,菩萨之心便被老翁女儿神奇的美貌所迷惑,后终与她成婚。但结婚没多久,菩萨自觉地想,自己见过诸佛的经典,譬喻以色为火,人为飞蛾,蛾贪火色,投身于火,最终被火烧死。这位老翁是以色火来烧我的身躯呀。他以财产作钓饵钩住我的口,以家庭的垢秽来丧失自己的德行呀。于是悔恨万分的菩萨为追寻正道,在夜里偷偷地逃走了。菩萨在走了百余里劳累时,就在一座空亭子里休息。突然亭子的主人走来问菩萨是什么人,菩萨答道自己想在这里借宿。好客的亭主就将菩萨带回自己家中。一进家就见到亭主家美好的床褥,许多光彩夺目的珍宝。此时突然有一个妇人,容颜好似自己的妻子,只见一双勾魂摄魄的媚眼,在朦胧的灯光下直盯着他。菩萨的心又被这女子所惑,便又昏头昏脑上床去了。又一次迷惑了菩萨的心,一晃就糊里糊涂的过了五年之久。菩萨的智慧心又觉悟了,心想:淫为蚤虱,是能伤残身体危害生命的东西呀,我以前为了逃避女色而隐匿起来,如今怎么丧失了意志又遇上了?于是就又偷偷地逃走。菩萨在路上借宿时,又见到一个佩着宫廷珍宝、相貌酷似妻子的妇人。他又和以前一样被妻子美色迷惑了心窍,接着又糊里糊涂的与妻子同居了十年。后来菩萨他又明智地觉悟到,自己的业障太重了,逃奔到哪里也无法避免。于是菩萨他发重誓,自己从今以后再也不寄宿了。菩萨又逃走了。菩萨连夜赶路,远见一座大宅院,他想绕开宅院,就加快脚步走路。宅院的守门人大声喊道:什么人在此夜行?菩萨无奈答道,我要到前面去,经过这里的。守门人说这里禁止通行。此时宅内有个女子出来,喊他走到面前,他又见到一个相貌和他妻子相同的人。妇人说,你自己无数次地逃走,我发誓要在多劫之中做你的妻子,你能逃到哪里去呢?黑暗中又看到美妻的目光忽闪忽闪,患得患失、矛盾痛苦、难以自拔的菩萨思念道:“贪欲之根难以拔除,竟到如此程度吗?”随即心中兴起四无常的念头,他自言:自己要以无常、苦、空、无我的禅定,灭除三界种种欲秽,难道自己的淫垢还不能随之断绝吗?当菩萨心中兴起四无常之念时,鬼投胎的妻子立刻幻灭。他的心中光明朗照,见到诸佛站立在自己的面前,向他解释空生无愿无想之定。佛赞他不为女色所惑,并且在佛前受沙门戒。以后广行善业,教化民众,最终成为无胜导师。” 试想,胸怀大志,定力甚深,智慧不凡的菩萨,在面对美色时,尚难自拔,致使无心研经,荒废道业。而且只能通过远离美妻方可定其心意,否则不能延续慧命,何况末世中的凡夫俗子呢?可见淫欲(色欲、爱欲)危害之大也。
故《增一阿含经》提及,“若人在寂静(此指隐秘)处,沉浸淫欲,造作恶行,事后虽生忏悔,犹如乌鸦习性,常吃不净之物,内心常受饥渴之苦。如果有人在寂静处沉浸淫欲,造作恶业,不知羞耻,还对人说享受五欲无比快乐自在。犹如猪睡在肮脏之处,天天蹦蹦跳跳(四处乱拱),吃不净之物,与猪习性无异也”。《出曜经》提及,“贪爱心作祟会导致造作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嫉妒、嗔恨、愚痴等不善行,故贪爱是众病之首”。《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提及,“有爱就会有忧、悲、苦、愁、哭、烦、悔之苦”。《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提及,“爱欲是众生之病,既如肿瘤,又如刺箭,使众生痛苦不安”。《众经撰杂譬喻经》提及,“人生最危险的事,莫过于贪恋财宝与美色”。《撰集百缘经》提及:“因爱则生忧,因爱便有畏。”《大智度论》提及:“五欲之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淫欲为诸结(障碍)之本。”《优填王经》提及:“纵欲为畜生行,淫欲不见道,日夜种罪根。”《月灯三昧经》提及:“贪爱淫欲甚鄙秽,能生苦恼丧天道。纵欲之人离多闻,名为减损智慧者。耽着爱欲为盲人,便能伤害于父母。”《八师经》提及:“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
《菩萨诃色欲法经》提及:“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几夫遭之,无厄不至。”《大乘日子王所问经》提及:“淫欲臭秽根不净,过后常增业苦深。譬如广大不净坑,满盛粪坏多臭秽。亦似冢间胮胀尸,淫欲之人亦如是。复似蝇虫咂疮肿,驴马奔眠粪秽中。猪狗食啖臭鱼等,耽爱女人亦如是。”《受十善戒经》提及,“贪恋好色,就像粪坑里的蛆虫喜欢粪便一样”。《大乘日子王所问经》提及,“贪淫好色,就像狗喜欢大便的味道,爱吃大便一样。贪淫好色,犹如苍蝇喜欢吮吸脓血,把脓血的臭气当成馨香。贪淫好色,犹如想通过喝咸水来解渴一样,只能越喝越渴”。《四十二章经》提及:“贪淫的危害,就像是用舌头去舔刀锋上的蜂蜜,在尝到一丝甜头的同时,也会遭遇割断舌头的惨祸。”《杂宝藏经》提及,“贪淫的危害,就像是狗啃枯骨一样,以为很美味,即使唇腔被坚锐的枯骨刺破流血,也还不因感到疼痛而舍弃枯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提及,“贪淫的危害,就像在大旷野之中,有一只巨蟒因发怒而高昂起张开的扁头,像是一顶可以遮荫的伞盖。有人大热天经过这个旷野,因为热得不行,就误把蟒蛇头当作阴凉处,跑到它的底下乘凉,结果就被这只巨蟒放毒害死。”
《佛说受十善戒经》提及,“
一、贪淫之人,即使生到六欲天上当天帝,享受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望的快乐,他的心也像一只偷食的狗一样,经常处于迷醉状态而不清醒,因为他的心经常沉浸在五欲的河流中。二、贪淫之人,即便在人间当上国王,威势权力得以自在,也仍是恩爱欲望的奴隶,为恩爱的人所左右。虽然他能够获得很多很多的财宝,然而其贪欲却像火遇到了薪草,不能收敛反而愈来愈旺。最后他会因此而亡国丧命,死后就堕落到恶道中。
三、贪淫之人,始终被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贼所驱遣。生死无常的大象又骑在他的背上,像猿猴般的心一点都不知道这一切将带来的灾难。贪淫之人欲火焚烧时会乱伦,就是父母兄弟姊妹也不会顾及,像猪狗一般行淫,不知什么是羞耻。
四、贪淫之人,经常吸饮女人身上不净的脓血。在无量劫中投胎时一般都处在女人的子宫中,作为胎儿都以女人身体内器官的各种虫子作为衣服,吸吮女根作为饮食。
五、贪淫之人,贪欲之心像一把利刀,贪爱之眼如熊熊燃火的车,将自己过去修行得到的功德、果报统统毁掉、烧光。六、贪淫之人,在跟王族大臣们相处时,会燃烧起贪欲之火,像罗刹般想剥夺这些豪门巨富。跟世间修行人相处时,会像个幻化之人装神弄鬼说各种男女之事,丝毫不知羞耻。跟佛教沙门相处时,不知道去皈依,反而情欲妄动,像胶水黏着草一般。贪淫之人,其心念全都是染污不净的欲念,
六情的欲火时常燃起,焚烧着过去种下的清净善根,并将前世清净修行而积累的善业统统予以破除和毁灭。贪淫之人,其一举一动都像利刀一般在割截着善业。眼睛放射着好色淫欲的烈火,口像罗刹的贪婪大嘴要吃人一般,整个身体的毛孔全都在燃烧着淫欲之火。
七、贪淫之人,会造出八种恶业:他会为满足口腹之欲去杀生,并制作刀、剑、杖等杀生工具。他热衷于给人做媒,撮合男女苟合,并为此而编造各种虚伪不实的大谎言。他能纵情喝酒,吟诗颂词,高唱情歌,打造出一种激发人之情欲的淫爱氛围。他还会偷盗各种奇珍异宝、高级玉器,来装饰他那淫虫聚集的身体。其身为淫欲之心所驱使,犹如有贪婪之眼的恶狗,专门偷吃恶臭污秽之物。
八、贪淫之人,因受淫欲所驱使,全身就如同被大火所焚烧,也像吸铁的磁石一般不能自主,在六道轮回中直接向下堕落。由于不修清净梵行,他必定要堕落到地狱中。
九、贪淫之人,到了肉身毁坏、生命终结之时,就像投掷贝壳珍珠一刹那就落下去一般,必定会堕入到赤铜地狱。赤铜地狱横纵有七千由旬,在铜花林下有大铁床,床上有百千由旬大的热铜八楞柱,柱子的上端有镜子,镜子里自然会呈现女人或男人的形象。贪淫之人一见到女人或男人的形象,立刻产生爱欲之心,同时引动身体诸根出火,而铜花就变成大热铁钉,铜柱就变成沸腾的铜汤锅,铁床就起火燃烧。镜中的女人就变成狗,男人就变成刀子,狗和刀子就驱逐着罪人,要他们吃铁丸、饮铜汁。罪人求死不得,这种痛苦要经受无量年岁,寿命可长达一劫。
十、贪淫之人,如被重云遮障,见不到佛,这都是由于破了其清净梵行的缘故。因贪图淫乐将来必然会堕落到阿鼻地狱中,他的身体大得把整个地狱都占满了,寿命有一劫,而受苦也要经一劫。罪人在地狱命终之后,就会投胎到斑鸠、鸽子之中,或者转生为龙、蛇之身,这都是由于染污了清净梵行的缘故。于是百生千生都见不到佛,也听闻不到佛法,因而也成不了道果。”
《佛说法受尘经》提及:“丈夫欲见女子色。是以好色之士。为染为醉为贪为污为惑为着为住为受。丈夫若常欲闻淫女(女人)之声。鼻欲闻其香。舌欲得其味。身欲更其细滑。是以长久趋走往来受苦。如淫女(包括女人)欲见男子色。是以好色之女。为染为醉为贪为污为惑为着为住为受。为士色故。长久趋走往来受苦耳。常欲闻男子之声。鼻欲闻其香。舌欲得其味。身欲更其细滑。是以长久趋走往来受苦。”《文殊菩萨献佛陀罗尼名乌苏吒》提及:“若人心得醒悟极自厌污。此是凡夫愚下鬼神畜生之所行处。非梵行所宜。非圣人所愿。”
《付法藏因缘经》提及,“昔日有一出家比丘。因控制不住性欲而与嫂子行淫”。《释迦谱卷第三·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记》提及,“阿育王的弟弟,经不起美色诱惑而与嫂子同淫”。《摩诃僧只律》提及,“有一位出家人,因晚上意想白天所见之女,故晚上手淫流出不净。还有一位出家人,被一天女勾起欲望,而与死马行淫。另外亦有一位出家人与猿猴行淫”。《增一阿含经》提及,“有一出家比丘常常与一群比丘尼私通乱伦”。《百喻经》提及,“有一妇女为了嫁给情夫,竟然装死,险些被火葬”。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提及,“有一有夫妇女爱上一位比丘,最后殉情而死”。《佛说净业障经》提及,“有一妇女与比丘通奸后,联手用毒害死丈夫”。《佛说狮子月佛本生经》提及,“过去劫曾有八万四千位比丘尼,她们的许多行为不但与佛法不相合,又与许多世间男人私通,导致堕落”。宋朝的儒家大师朱熹不也是一边讲“灭人欲,存天理”,一边诬陷奇女严蕊,诱淫、抛弃寡妇胡丽娘,最后诱娶两个尼姑生儿育女吗?《经律异相》开示:“情爱的贪着是很微细的,如同栗子般大小的火苗,能燃烧万里的原野。指头般细小的水流,能穿透坚固的石头,都是由少变多、由小变大。所以有智慧的人懂得远离讥嫌,躲避怀疑,防患未然。”
《毗耶娑问经》提及,“无论是投胎到三十三天、四大天王天,还是投胎到世间,都是神识看到父母行淫时而入其母胎的”。故《圆觉经》提及,“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大宝积经》提及,“因为神识在投胎前有淫欲心,在见到父母交合的时候产生了淫念,这一念颠倒就入胎了,最后从产门出来。虽然这很无耻,但是生生世世就干这种事”。可见,淫欲是众生累劫所积习气所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提及,“摩登伽女先前五百世为阿难妻子。因后五百世中摩登伽女在与阿难为夫妻时,彼此相敬重、贪爱,故在世尊降世时,摩登伽女受佛陀教化后,才把贪恋阿难之情转为兄弟之情”。可见,恩爱习气何等难消也。由此可知,仅凭戒律、慧观、禅定乃至念佛,何能降低或除去淫欲、爱欲之毒也?甚多道场淫气弥漫,甚多道人生活糜烂不堪,足以说明一切。
如《百喻经》提及,“有人修不净观欲除去五阴身疮,非但没有消除色欲等五欲,反而受了女色的惑乱,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堕于地狱”。故《禅秘要法经》提及:“佛灭度后,释迦牟尼佛虽有弟子。所著袈裟。如木头幡。自然变白。诸比丘尼犹如淫女炫卖色以用自活。诸优婆塞。如旃陀罗。杀生无度。诸优婆夷。邪淫无道。欺诳百端。此相现时。释迦牟尼。无上正法。永没无余。” 当然,唯有修持陀罗尼方可药到病除。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提及:“恶生浊乱法灭时,淫欲火盛心迷倒。弃背妻婿外贪染,昼夜邪思无暂停。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提及:“修持文殊菩萨所授乌苏吒陀罗尼(灭淫陀罗尼,翻译不同而已)。能令失心者还得正念,灭淫欲火心得清凉。除其我慢灭结使火。三毒垢障悉得清净。尤其是对于那些沉迷于淫欲、色欲、爱欲难以自拔,却又想除淫欲、色欲、爱欲之害之人,应当勤修乌苏吒陀罗尼,淫欲之火会逐渐消灭。淫欲火灭,接着慢心自灭。慢心灭已其心则自然能定。其心定已结使(色欲、淫欲、爱欲等障碍)都会净灭。结使灭已心得解脱。心得解脱已即得道果。是则名为火神咒。”
在本缘部、阿含部等经典中,不乏魔王遣派美色魔女去诱惑世尊的记载。当然,已成佛的世尊自然不为魔女美色所动,进而还能击退魔女。但是末世众生不是世尊,更不具有退其魔女之力。因此末世百分之九十九的佛弟子以及众生难敌淫欲、色欲、爱欲之害,甚至会堕入万劫不复之地。但是对于魔王来说,众生堕入淫欲、色欲、爱欲是可庆可贺之乐事。然文殊菩萨有对治淫欲、色欲、爱欲的方法。因此《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提及,“在文殊菩萨传由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世尊所说的能破魔道之乌苏吒陀罗尼时,一切魔宫皆悉震动,大地动摇。一切诸魔各各从彼本坐,颠倒堕落不能语言。令诸波旬等魔军皆生恐怖。”
《一髻文殊师利童子陀罗尼念诵仪轨》提及:“文殊师利菩萨导师于过去日月灯明如来传法圣者,八王子之化导之师、释迦如来九世祖师。是东方金色世界龙种上智尊王如来胎藏海会四波罗蜜之中第二尊四方四佛如来智母大日如来同体别身也。身在法界一照三世众圣之母、一切慈母发菩提心者,为证果之依处源本者也。”
《理趣释秘要抄》提及:“文殊师利深居妙德、妙善,能做胜福利事,饶益有情,故名妙吉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