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九色离罗撰写,转载注明出处。
先将两部“新旧唐书”进行比较,《新唐书》在“洛州总管独孤信”前加上“周”字,说明独孤信见到孙思邈时已为北周。故独孤信见到孙思邈只能是公元557年,按照此时间推断,孙思邈真人已达十多岁,因古时超过年岁再论“圣童”颇为不当,而未及十岁,称之聪颖过人,也不可能被感叹“器大难为用”。故孙思邈约出生于公元540年到545年之间,其他说法均不妥。
许多学者依据孙思邈真人的学生卢照邻写的《病梨树赋序》为引,原文载:“开皇辛酉岁生,今年九十二矣”;但就此时间推断生年应为公元581年,即隋开皇元年,此年乃辛丑年。
可是如果孙思邈真人确为隋代生人,他又怎么见得到北周初年就已然自尽的独孤信呢?倘若按照公元540年到545年之间推断,那么此时的孙思邈真人已然一百三十多岁,而在《病梨树赋序》中孙真人却称自己九十二。实际上是因为古人的观念里,“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见晋嵇康《养生论》)也就是说过了一百二十岁按照古人的观点,就成了不祥之兆。因此孙思邈真人故意把自己年龄说小,免于麻烦,但年龄可以说小,干支却不会。所以笔者由此断定孙思邈真人的生年为540年到545年,孙真人约生于公元541年,卒于682年可谓长寿。
由此我们再谈到《千金要方》中有孙思邈真人在开皇六年治疗蛟龙病的记载,如果孙思邈真人生在开皇元年,6岁孩童怎会治病?无异于滑稽之谈。经查《千金要方》,原文为“治蛟龙病开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食饧过多,便吐出蛟龙,有头有尾,从兹有人患此病。令服食寒食饧三斗,大验。”并且唐宋之际文风,趋向于故事性趣味性,著作都有神仙鬼怪、先知先觉等,很多离奇的故事都加在历史人物身上,是为诡笔,作为正史的《旧唐书》也不例外。诚如孙思邈真人在《千金要方·后序》中所说,“世俗妄人……以附致为奇”。因此我认为书中部分记载并不可盲信,需要剔除作者的个人宗教观色彩进行辨析。
同时笔者根据孙思邈之子孙行的墓志篆书《大周孙府君墓志铭》得出一个孙真人生平的可考信息——孙真人从未致仕过(孙行为史书中有载的孙思邈唯一之子)。《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载:孙思邈立身于世,然志归苍茫大道,业从于医。医在古时归为杂家,“一儒二道三阴阳四法五名六墨七纵横八杂九农”,故明《医学入门》谓“思邈为名进士,因知医见贬为技流,惜哉!”
那么继续看孙真人的生平,从《孙思邈传》的记载中可知,孙思邈第一次见到唐太宗是在贞观初年,这次他并未接受太宗所授的爵位,而在此后的多年中孙思邈真人究竟在做什么,史籍缺载,但是从唐人一直称其为处士中可以明确知道,孙思邈真人并没有在朝中为官过。直到李泰被封为魏王,孙真人也不在朝中,因此也无从谈起他在魏王府共职,显庆四年(659)高宗要拜其为谏议大夫,这次依然被孙真人谢绝,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孙真人终其一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
不过据李宗闵《马公家庙碑》载:公之五代祖曰士儒,为隋江、毫二州刺史,亳州生伯达,入唐举进士,为淮河内尉,乐黄老长生之说,弃官从孙思邈真人游隐于茅山。由此我们可知孙思邈家学渊源,对黄老之术颇有了解,且与茅山渊源博深,唐朝以李耳为祖尊奉太上老君,黄老之道的社会低位相当崇高,并且从前文提到独孤信在于少年孙思邈真人交谈才说:“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意思是说,孙思邈真人天资聪明,长大以后可成大器,但其思想则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即他崇尚的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而是带有隐士之风的老庄道家学说,也因如此“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据《旧唐书》与《新唐书》记载:孙真人曾言,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这正是道家修士的预言口吻,并且崇信道家的唐太宗见到孙真人时说: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亦是以道家所崇仰的古代仙人羡门高与广成子用来形容孙真人。同样在《旧唐书》及《耀州志》中,也都记载了孙真人著有《老子注》、《庄子注》等道家经典注解。
又于《病梨树赋》卢照龄称孙真人:君道洽今古,学有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则甘公、洛下闳、安期先生、扁鹊之俦。此处也称出孙思邈与道家仙人洛下闳、安期生并齐的道家形象。
而在后期的记载中,从《舆地纪胜》卷146与《蜀中名胜记》卷11《千金翼方》卷13可知,孙思邈在贞观七年(633)二进蜀地魏家炼丹,前后十年,并且至今的蜀地还有孙真人活动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