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无所得之乐”——《心经》解读(二)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393
威望: 1547 点
金钱: 31605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791(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09-07 12:08

0 “无所得之乐”——《心经》解读(二)

“无所得之乐”——《心经》解读(二)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无所得之乐”——《心经》解读(二)





我们来看这部《心经》,先看它的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是梵音,它是“五种不翻”里面的其中一种,就是“尊重不翻”。它,你勉强翻译成智慧吧,也有那个意思,但不是世间法所理解的智慧。这个“般若”是对诸法空性的现量把握。



“般若”,又分三种般若。实相般若,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由实相般若能够流现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生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契证本有的实相般若。“般若”这个词从异质文明来说,有它特殊的内涵。





再看“波罗蜜”,这也是一个梵文,音译,梵音。“波罗蜜”勉强翻译成中文叫“到彼岸”,那倒装就是“彼岸到”,中文顺着来就是“到彼岸”。“到彼岸”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所以由观照般若能够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



再看“心经”。先看这个“心”是指什么。佛经当中同样的一个字,可能有不同的内涵,叫名同体异。有的“心”可以理解为肉团的心,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生理性的四大的心脏——“心”。但精神性的叫缘虑心,就是我们现前的念头攀缘、系缘境界所生起的分别的心。还有一种是真如心,那就是坚实、纯真的实相般若的真心,有时候称为如来藏心,有的称为涅槃妙心,有时称为离念灵知——离开妄念的灵妙的知。那在这里,这个心是指真如心而言。



同时,《心经》的这个“心”也有第二个理解,第二个理解就是心要的意思。大乘佛法最先是以般若系经典作为代表的,佛一代时教五时说法,讲般若系经典时间最长,有二十二年。那这么长的时间讲缘起性空的般若经典,是由于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太没有般若的空慧了,对虚幻的东西太执著了,所以破这种执著故,不断地讲。






佛教传到中国,开始翻译般若系经典就是很早了。支娄迦谶,这是后汉时期,他翻译的《无量寿经》叫《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同时他也翻译了最早的般若经典——《道行般若波罗蜜多经》(《道行般若经》)。支娄迦谶是从大月氏国过来的。大月氏国是什么国呢?是北印度的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就是推崇大乘佛法的。



所以在公元一世纪到二世纪,从月氏国过来的这些翻译师都是倾向于翻译大乘经典,而般若系经典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接触佛法,大部分是从般若系经典开始的。比如道安大师,他在太行山讲《般若经》的时候,慧远大师和慧持大师就是听了般若系经典,才发心出家的。



在洛阳早期有个朱士行,这是中国最早出家的一个比丘。他在洛阳就讲《道行般若经》,觉得翻译得很晦涩,义理不清晰,所以他就发心要到西域于阗国去求取大乘般若经。于阗就是现在的新疆的和田,出和田玉的地方。那个时候从印度过来的大乘经典大部分都在于阗国。朱士行到那里,求取到了这部般若经典,就准备带回国。






但于阗国也有些修小乘的比丘,就跟国王告状,说他带去的是婆罗门的外道典籍,如果带到震旦国这不是把不正确的知见带去了吗?告了一状。国王一听,就禁止这部经典出国。朱士行在这种情况下就恳请国王来验证这部经典是正的还是邪的。那怎么验证呢?焚经,烧。那大火一点起来,把这部经典一放上去,火就熄灭了。那说明是真经,正知见。



所以朱士行就让弟子把这部经带到了汉地,他自己并没有回来,他自己在于阗国,八十岁那一年圆寂了。圆寂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生命现象:荼毗薪尽火灭,他竟然全尸还存在,那可能就是全身舍利了,身体没有烧坏。



那还是当地比丘祈祷:哎呀,如果你真得道了,你就全身碎败吧。祈祷之后才散开,捡他的舍利子,建塔供养。这说明朱士行他一辈子弘扬般若系经典,到于阗国求取般若系经典,这个功德之大,可能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瑞相。朱士行请来的梵本就是著名的《放光般若经》。






般若系经典在我们汉地的翻译数量在《大藏经》里面是最多的,有七百四十七卷,相当于七分之一的分量。尤其是唐代的玄奘大师翻译《大般若经》,是所有经典当中分量最多的,六百卷。那玄奘大师翻译这么大分量的经典,当时有弟子恳请是不是可以把它删繁就简地翻译,分量太多了。



玄奘大师自己也想接受这个建议,结果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就有人警告他,不能删。所以玄奘大师对《大般若经》梵本是一字不减的全都翻译出来了,直到六十四岁的时候翻译完成。翻译完成的第二年,玄奘大师就圆寂了。那这么大分量的《大般若经》给它翻译完成,这就说明我们震旦国人跟般若系经典有甚深的法缘。连玄奘大师都感慨,竟能翻译圆满了,说明震旦国人跟这部经有缘分。



那这部《心经》呢,它很多重要的句子在《大般若经》里面常常出现。但这部《心经》又不是从《大般若经》里面摘录出来的,它是独立的一部经典。据说是玄奘大师在西域求经,在印度取经长达十七年的时间,备尝艰辛,甚至常常有生命的危险。是一个梵僧给他授这部《心经》,他遇到急难恐怖的时候,常常诵这部《心经》,就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所以玄奘大师对这部《心经》也是情有独钟。






那这《心经》传到中土,也是深受震旦国人的好乐。好乐的甚深的法缘,从它翻译的次数都能够表达出来。《心经》有十一次翻译,现有九本,九存二缺。我们讲《无量寿经》是十二次翻译,那是净土的经典。那般若的《心经》,却是紧追其后,十一次翻译,而且鸠摩罗什大师也翻译了《心经》。



一般来说,当鸠摩罗什大师跟玄奘大师同时翻译一部经的时候,常常是鸠摩罗什大师的经典广为流传。比如《阿弥陀经》,玄奘大师也翻译了:《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但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就流通了。《法华经》,也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还有《金刚经》,也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流通。《金刚经》玄奘大师也翻译了。恰恰就这部《心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本子没有流通,玄奘大师翻译的本子流通了。



我们来回溯般若系经典在中国的流通过程,这部《心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于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一个心要,一种精髓的结晶的表达。所以《心经》的文句非常的概略,但是它不仅把《大般若经》的六百卷的甚深奥妙宗旨能够摄受,乃至于一大藏教的要义,十法界的事理因果都能够在这里含摄。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无所得之乐”——《心经》解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