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
现在要把这和合识相,破除了之后,它的状况是怎样?要详细的解释一下:这个意义是怎样讲呢?因为一切众生心识之相,完全是‘无明’。但是,我们要知道:无明之相,虽然是染污,然而,它的本身是虚妄无体,不能离开觉性,而无明自己也没有独立之体。这里有一个最要紧的关键,我们不可不先知道一下:就是说它可坏也不是,说他不可坏也不是;因为可以破坏的是染污相,而不可以破坏的是本来清净的体;这道理你如果不懂,可以说个譬喻给你听,使你容易明白。譬如大海里面的水,本来是湛然不动的;后来因为有了风,所以生起了波浪,就有动相了!试问:这时水相和风相,有分离开吗?当然没有。然而,水不是动性,设若风止息了之后,当然就没有动相,然而,水的湿性,丝毫是没有坏灭啊!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讲话:
如果明白了上面这个譬喻,这法上的意义,自然会明白了。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众生的自性真心,本来是清净,因为被无明的风鼓动了,所以生起了念念生灭相续的波浪,然而要知道:真心和无明,都是没有形相,而这两样东西,在众生分上是不相舍离的。但是,真心不是动性,设若无明的风灭除了之后,这念念相续的妄心,当然会灭,然而如如不动的智性,是永远的不会坏灭。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讲话:
前面讲的是智净相,现在讲‘不思议业相’,其实就是真心的妙用。不思议的业相,是依甚么东西起的呢?是依托上面的智净相生起的,所以能作一切说法利生殊胜微妙的境界。就是说:真心体上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之相,是恒常永远不断绝的,可以随从众生各各不同的根性,自然相应,种种显现而得利益。故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也。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讲话:
前面所讲的,是随染本觉,明离染功能;现在来讲性净本觉,是显在缠功能。也就是性净本觉未现时,就具足这种功能。
现在再来说本觉性净的体相,分开来有四种大的意义,这四种大义,同虚空一样广博,可说是无所不包;又好像清净的明镜,光明照澈无所不现。
在四种之中,现在先来讲第一种‘如实空镜’。怎样叫做空镜呢?就是说这本觉心中,根本上就没有一切妄心分别的境界相状,本觉心中,既然是空空如也,纤尘不立,一无所有,当然是无法可现,这是本来就是这样,并用不著甚么觉照的功用,然后才有。因此,说不上甚么始觉之智。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讲话:
第二种是‘因熏习镜’,是说如实不空,因为真心中能够如实空,所以才能够如实不空。这是甚么理由呢?例如假使没有虚空,也就不能容纳山河大地;假使没有虚空,也就不能建筑亭台楼阁,房廊屋舍。所以真如之体,虽然一法不立,然而真如之用,确是万法全彰。一方面由真如内熏之力,再加上闻思修外缘之助,所以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如镜现像,一照则现;真心与万法本是一体,既无内外,那里有出入,万法既是真心本有,那里会坏灭?因此,是常住不生不灭,所以才叫做一心。一切法既然都是真如实性,那末,一切染污法,能够染污真心吗?当然是不能!因为真如的智体,本来是不动,圆满具足无漏的功德,来熏习众生。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讲话:
前面两种是讲在缠不染之自性清净功能,以下两种是讲离垢清净的功能。
甚么叫做‘法出离镜’呢?就是依佛陀的等流教法,去闻思修起行,然后才能出离两种障碍,这不空法,就是依法修持,破我执,证我空,破烦恼障;破法执,证法空,破所知障。智碍,就是为劣慧所障,如世智辩聪之人,不能入道。如果把我法二执一破,当下就离开了阿赖耶识,转识成智,那就显现淳净的光明。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讲话:
第四种就是‘缘熏习镜’。这是说:本觉中‘不思议业相’之功能,因为如果能依法出离了两种障碍,得了出世间无漏清净的智慧,就可以作度生之缘,现身说法,令修善根,如云开日现,普照众生,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
讲话:
上面一大段,都是讲的‘觉’义;现在再把不觉义来详细说一说。甚么叫做‘不觉义’呢?不觉,就是对于真如平等无差别之理法,不能如实了知,糊里糊涂在无差别中,妄见差别,这都是因为不觉的原故,而起心动念。然而这不觉的妄念,它本来是虚妄无体,不能自立,所以它完全是依靠本觉,不离本觉,这好像空本无花,因目病所见,目病若除,花于空灭,故狂花不能离开虚空而有,所以不觉也是不离本觉。你如果再不懂,可以说个譬喻。譬如有一个人,把东方当做西方,一把方向弄错了,就叫做迷人,然而这迷人,是因方故迷,设若离开了方,也就没有迷了。‘本觉’譬如‘方’,‘迷’譬如‘不觉’,‘人’譬如‘众生’,这就很容易明白。
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讲话:
上面的譬喻如果懂了的话,这法上的道理,自然容易明白。所以说:我们众生,就是这样。依本觉之理体,众生不知,故说有迷,设若离开了觉体,说个甚么不觉?因为有了不觉的妄想心念,能知道名中所含的意义,才说一个真觉,其实这个真觉的名义,也是对待假立的;设若离开了不觉的染污心,也就没有真觉的自相可以说得出来。因为真觉是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的,试问从何说起?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讲话:
前面是讲的‘根本不觉’,现在来讲‘枝末不觉’,不过是从细至粗而已。现在就依不觉方面,先分三种相,这三相是同不觉相应不离的。那三种呢?第一种叫做‘无明业相’。‘无明’就是‘不觉’的异名,心动故造业,不动不造业。甚么叫做‘无明业相’呢?这就是因为不觉故心动,心动所以叫做‘业’。如果能够觉悟了的话,当然心就不会妄动,妄心如果不动,就不会造业;既不造业,就不会受报,那里会有苦呢?设若妄心动了的话,那一定就会造业,造了业就要受报,受报就有恼了。这是甚么原因呢?这就是佛教常说的‘果不离因’啊!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讲话:
第二种叫做‘能见相’。‘能见’,就是众生见、闻、觉、知的妄见。试问:这妄见是从何而有呢?这就是因为动了妄念,才有妄见;如果妄心不动,自然也就没有妄见。为甚么不见,不闻,不知?这就是没有动念的证明啊!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讲话:
第三就是‘境界相’。试问:这千差万别种种的境界,究竟从甚么地方现出来的呢?这就是因为依托上面的妄见,所以才会妄现境界出来的,如有病目,才会现出空花。如果离开了妄见,当然也就没有妄境,例如:病目若除,空花自灭。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佛法所以和其他的宗教与学说不同的地方,也就在此。因为其他的学说,都是说,先有境而后生心,是主张‘心外有法’,而佛教所说的是先有妄心,而后才现出妄境,是主张‘万法唯识现’。你把这两种学说,仔细去比较一下,你自然会知道那一种理论高超和认识正确了。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讲话:
平常有两句话:‘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意思是说:由无明的原故,所以不觉而生出‘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三种细相出来,因为这三种相都还在阿赖耶识中,没有显现出来,所以叫做‘细’。现在是由境界的助缘,生起下面六种粗相,这六种是已经显出来了,容易知道的,所以叫做‘粗’。在这六种粗相中,先来讲第一种‘智相’。甚么叫做‘智相’呢?就是依于顺逆好丑的境界,妄心生起了就去分别;若是遇到了顺的境界,觉得是好,就生起爱来。若是遇到了逆的境界,觉得是不好,就生起不爱的厌恶心,起了惑,就造业,必定会受苦报了。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讲话:
第二种是‘相续相’。甚么叫做‘相续相’呢?因为妄心不动,不起分别则已,如果一起分别,必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对于爱境,就生‘乐想’;对于不爱境,就生‘苦想’。前面的智相,是‘俱生的法执’;现在的相续相,是‘分别的法执’;这相续相,是依于前面的智相,然后生起苦乐的感觉,刹那刹那,起念相应无有间断。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讲话:
第三种叫做‘执取相’。甚么叫做‘执取相’呢?就是不明白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在苦乐等幻境上念念相续,起执著故。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讲话:
第四种叫做‘计名字相’。甚么叫做‘计名字相’呢?就是依托前面颠倒的执取,非实计实,分别一切假名言说,生种种烦恼。前面执取相是‘俱生我执’,现在计名字相,是‘分别我执’。从无明业相至计名字相,虽然有粗细不同,但是总名都叫做‘惑’。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
讲话:
第五种叫做‘起业相’。甚么叫做‘起业相’呢?就是依托前面的名字,不了解名字完全是假立的,而跟著名字去种种取著,造下种种的有‘漏业’,这就叫做‘起业’。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讲话:
第六种叫做‘业系苦相’。甚么叫做‘业系苦相’呢?就是依托前面的‘起惑’‘造业’,而感受的果报,业果之报,苦多乐少,故不得自在:不但是生在欲界六道中固然是苦,就是生到色界和无色界天中去,还是免不了坏苦和行苦,因为没有超出三界,总是‘有漏’,在生死中,不能作主,所以不得自在。我们说了这半天,都是吃了‘无明’的大苦,因为无明能够生出一切染法,这是甚么原因呢?因为一切染法,都是不觉的相故,反过来说一句:假定是觉悟了的话,那里还会起惑造业,去受果报呢?所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只有‘惑、业、苦’三道,无始无终在那儿流转,决定没有一个什么创造者在那里主宰和管理。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
讲话:
现在再来谈谈‘觉’同‘不觉’都有两种相。那两种相呢?第一种叫做‘同相’,第二种叫做‘异相’。甚么叫做同相呢?好像各种不同的瓦器,杯盘壶碗,形式上尽管各式各样,而它的原质都是微尘所成的,没有什么不同。这个道理如果明白了,那无漏的种种幻业,和无明的种种幻业,染净的性质,虽然是有两种不同,如果找出它们的本来面目,同是真如的性相,那是一样的。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讲话:
前面说的觉与不觉同一个真如的性相,恐怕大家不相信,所以马鸣菩萨,引佛陀所说的经典来证明,在佛经上有这样的话:依据这真如的道理,说一切众生本来就是常住,已经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要知道菩提这件东西,是人人本有,个个不无,所谓:天真本具,决定不是可以修的,可以作的,如果真是可修可作,那变了有为的生灭法,那还成个甚么佛?所以说修说作,那都是无修而修,修而无修;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叫做幻修幻作,归根究底,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才是正知正见。既然说毕竟无得,当然是无色相可见,这就是法身如来。然而有许多经论上,又说有色相可见,这又是甚么意思?这就是随无漏的幻业所成,就是功德的报身如来,和示现的应化身,并不是智色不空之性,这‘智色不空之性’六个字,要注意!‘智色不空’,那是指‘报身’;‘之性’的‘性’字,那是指‘法身’,所以重在‘性’字。意思就是说:不但是法性身看不到,就是报身佛的自受用身也是看不到的,唯有如来自受用的法乐。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讲话:
前面所讲的是‘同相’,现在再来讲‘异相’。异相好像甚么东西呢?好像种种瓦器,杯盘壶碗,形式当然各各不同。这个道理明白了,那末,这无漏的染幻差别,和无明的染幻差别,当然是不可以一体同观啊!然而为甚么这觉与不觉有同相和异相呢?要知道:设若不知道‘同相’,众生就永无成佛的希望,设若不知道‘异相’,众生就不去修行,睡下来等候成佛吗?当然是不可以。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就是这个意思。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讲话:
这一段我先来打诸位一个招呼:就是研究和阅读的人,切切不要拿唯识法相上的名词来分析!说甚么‘心’是属于集起的第八识。‘意’是属于思量的第七识。‘意识’是属于了别的前六识。起信论的章法,倒不是这种布置。还是老老实实,照本文的解释稳当,请读者先注意一下。
上面讲的染净生灭之相,现在来讲生灭的因缘。意思就是说:为甚么好好的不生不灭,而会变成了生灭呢?这里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就是依托众生心、意、意识,转变生起的原故。这个道理怎样解释呢?因阿赖耶识杂染的意义,才说有一个无明,因无明不觉的原故,所以生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所以这个‘意’,不是单单指的第七识,而是合‘三细’‘二粗’五相而成,试看下面的问答,就显然的明白。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讲话:
现在把这一个意,分开五个名字来解释。那五个名字呢?第一个叫做‘业识’。甚么叫做‘业识’呢?就是由无明的力量,不觉而起心动念。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讲话:
第二个叫做‘转识’。甚么叫做‘转识’呢?就是依托不觉的动心,妄见一切境界的相状。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讲话:
第三个叫做‘现识’。甚么叫做‘现识’呢?就是说,此识能现出一切境界,好像明镜一样,能显现一切色像。这现识的功能,就是这样,能够随顺色、声、香、味、触、五尘的境界一对就现,也没有什么前后的分别。好像照相一样,一照即现,因为一切时都是任运自然而生起的,所以常常现前。以上‘业识’、‘转识’、‘现识’,也就是三细的异名。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讲话:
第四个叫做‘智识’。甚么叫做‘智识’呢?这‘智’倒不要误会是智慧的智,乃是不觉妄生分别的邪智,因为它不能了达一切法本来是自心所现,非实计实,在那儿妄生分别,在没有染净平等法中,而妄生分别种种差别不平等之法。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讲话:
第五个叫做‘相续识’。甚么叫做‘相续识’呢?就是同前面的妄念相应之后,念念不断。对于过去无量世以前所造的‘善’‘恶’等业,能令不失。同时对于现在和未来所受的‘苦’‘乐’等报,又能成熟,一点也不会差错。还有一种功能,对于现在已经之事,忽然间会起念。就是未来之事,他也就能够使令它不知不觉的去思虑。因为这种原故,所以才知道三界所有的一切根身和器界,完全是虚假,都是由众生的妄心所造成的,如果离开了心念,也就没有六尘的境界。这相续识和上面的智识,是属于六相中的前两种粗惑,连上面三细,综合起来都叫做‘意’,这个‘意’的意义和范围,同平常所说的‘意’是大大的不同啦!
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讲话:
这一段是解释上面的‘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的注脚。这道理是怎样说呢?因为一切法的幻相,都是从众生分别心而起,妄念所生;同时还要知道:所有一切的分别,并不是外面真有个什么东西给我们分别,其实分别还是分别自己心中所现之影像。然而妄心是不能看见自心,这是甚么原故呢?因为妄心也是没有形相可得,好像指不自触,刀不自割一样,所以妄心是看不见自心。因此,我们就知道:世间上所有的一切境界,都是依托众生的无明虚妄心念,而得住持,因这个原故,就知道一切法,如镜中像,那里有实体可得呢?妄心所现的一切法,完全是虚妄。怎样知道它是虚妄呢?因为妄心生起分别,才生起种种法的差别;如果妄心不起分别,到了一念不生的当儿,那真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了!那里还有甚么千差万别的境界呢?所以知道它是虚妄。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讲话:
这里所说的‘意识’,那实实在在是说的第六意识。不过这意识,可分为两种:一是同时意识,又叫五俱意识,还有叫明了意识;一是独头意识。如果和前五识同时缘境者,那就叫做‘同时意识’。假若不和前五识同起者,那就叫做‘独头意识’。
这里所讲的意识,就是六粗中的相续识。他是依著凡夫的执著,越转越深,或执为我是有主宰,或执是我所有的物;前者是执为根身,后者是执为器界;一切法上生起种种妄执,随一切的事物上,用种种攀缘心,去分别六尘的境界,这就叫做‘意识’。因为它能够分开来帮忙前五识起作用,所以叫做‘分离识’,也就是‘同时意识’。又因为它离开了前五识,也能够有独起的作用,所以又叫做‘独头意识’。这个染污意识,是依托我见和我爱增长许多烦恼,所以叫做‘染污意识’。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讲话:
前面是说明染法生起之因缘,以下是讲净法生起之因缘。现在再把染法生起的意义说一说:设若是依托无明熏习所生起的‘阿赖耶识’这个道理是很深,当然不是凡夫和二乘的智慧所能知道,因为凡夫和二乘只能知道前六识的境界,七、八二识,未梦见在。要依托菩萨根性的人,从最初发起正信去观察赖耶微细的境界,设若证到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方能得少分知,因为他破了一分无明,而显现一分法身。就是到了十地菩萨,还是不能够尽知,因为他还有一分无明没有破尽,要到佛果的地位,把一切无明统统破了,才能究竟啊!
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讲话:
这一段是要说明这阿赖耶识甚深的道理,为甚么凡夫和二乘不知,就是菩萨还不能究竟的明了所以然。现在先来征问:为甚么佛能够究竟明了阿赖耶识的道理呢?答:众生这个真心,从无始以来,本来是清净,因为套上了一件无明的外衣以致没有显现。这‘真如’和‘无明’,都是无始以来本有的;好像矿中的‘金’和‘沙’,是没有先后的。真心既被无明所熏染,于是才有染心的阿赖耶识。然而要知道:外面虽有染心盖覆,而内在的真心,还是常恒不变。这个道理,别人都不知道,唯有佛陀才能究竟明了。所谓:‘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由此,就可得到以下两种结论:(1)真心的体性,是恒常没有丝毫的妄念,这就叫做‘其体不变’。(2)因为众生不能了达真心的平等法界,它的相状完全同真心不相应,所以忽然生起了妄念,这就叫做‘无明’。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讲话:
以下是说明转染成净之次第,分为六种:第一种叫做‘执相应染’。甚么叫做‘执相应染’呢?‘执’,就是六粗中的执取相和计名字相。‘染’,就是染污,‘相应’,就是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境相符执著。这个执取相和计名字相,要到甚么时候才断呢?要到阿罗汉,辟支佛的极果,以及十信满心,十住菩萨才断了。因为他们都是破了‘我执’,断了‘烦恼障’的原故。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讲话:
第二种叫做‘不断相应染’。甚么叫做不断呢?‘不断’,就是‘相续相’?它是依著「苦’‘乐’等境,念念不舍,相续执持,是分别起之法执,要到初地菩萨才断了。老实说:从十住以去,要经过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慢慢用种种方便去修学,一到了净心地,破了一分无明,见到了一分真理,才可以叫做究竟离了这个相续染。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讲话:
第三种是‘分别智相应染’。甚么叫做分别智呢?就是六粗头一个‘智相’。它是依托妄境而去分别,所以弄得下面去相续执取。要从二地菩萨起,直到第七地菩萨才断除了。在七地以前,用功观察的时候,有相观多,无相观少,到了第七地,完全是用无相观,所以叫做‘无相方便地’。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讲话:
第四种是‘现色不相应染’。甚么叫做现色呢?就是三细中第三种‘境界相’。这境界完全是无中生有由妄见而生,它也算是染污法,不过它还没有发现出来,还在阿赖耶识中,心境还没有相对,所以叫做‘不相应’。它是由根本无明而熏动净心,所以妄现境界,要到第八地菩萨才能断了。因为他能够变瓦砾而成黄金,所以叫做‘色自在’。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讲话:
第五种是‘能见心不相应染’。甚么是能见心呢?就是三细中第二种‘能见相’。它是由无明熏真心而生妄见,至九地菩萨方断。因为他能变浊世成净土,随心转变,所以叫做‘心自在’。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讲话:
第六种是‘根本业不相应染’。甚么叫做根本业呢?业、是动作的意思。根本、是由根本无明的原故,所以妄心才会妄动,因是根本上妄动,故名为‘根本业’。就是三细中第一种‘无明业相’。要到十地菩萨以后,金刚喻定,进入如来妙觉的时候,才能最后断了这生相无明,名为成佛。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讲话:
甚么叫做‘不了一法界义’?就是众生因为有了无明不觉的原故,所以不明了真如法性,是平等无差别的,所以叫做‘法界’。这里有三个次第:第一是‘相似觉’,从初住至初地,所以说:‘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第二是‘随分觉’,从二地至九地,所以说:‘入净心地随分得离’。第三是‘究竟觉’,那就是如来地了。所以说:‘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讲话:
这里是解释相应和不相应。现在先解释相应,怎样叫做相应呢?就是能念的心,和所念的法,虽然是不同,但是心境是相对的,同时染净差别的境界,是分别得清清楚楚,所以叫做‘相应’。又说‘心’是心王,‘念法’是心所,所以叫做异。王、所、虽异,缘境同时,所以才叫做‘相应’。
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讲话:
上面是解释相应,现在再来解释怎样叫做不相应?不相应的意义,就是这‘三细’的境界,尚在阿赖耶识中,能缘的心,和所缘的境,尚且未分,所以叫做‘不相应’。又说‘王’‘所’既然未分,当然不同时缘境,所以才叫做‘不相应’。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讲话:
这里是说明两种障:一是‘烦恼障’,一是‘所知障’。烦恼障是障甚么?它是能障真如的根本智。真如本来是平等,没有能所,因为有了阿赖耶识的染污心,所以在无差别之中,而分出有差别的能所,所谓:能见之心与所见之境,妄心妄境,如一目有病,妄见空花,所以叫做‘障根本智’。
所知障是障甚么?它是能障后得智。因为宇宙万有事事物物,但有一法皆应可了知。然而所以不知者,因为智慧不够,或者有一点小慧,坐井观天,在佛经上叫做‘劣慧’,或世智辩聪障碍深入大乘的佛法,所以叫做‘智障’,前面叫做‘障真谛’,后面叫做‘障俗谛’。
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