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墓位于湖南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村伏龙山,为晚清湘军首领、两江总督--曾国藩之墓。 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归葬于此。墓冢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残高2米。茔地以花岗石墙围护。墓后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宽2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计22字,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约50平方米,东西各立石阙一个。墓葬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曾墓墓冢原系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浇而成,墓围直径约5米,花岗石围,高2米。茔地砌花岗石罗围,并立碑三通,汉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和墓坪,拜台约50平方米,经26级台阶下接一大墓坪约200平方米,墓坪上东西两侧各立石阙一个,分别刻有"曾太傅墓东阙"和"曾太傅墓西阙"。左侧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接墓庐槽门与御碑亭,通道两旁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距曾国藩墓约60米处立有"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系大学士李鸿章撰、翰林黄自元书,大抵叙述曾国藩生平功绩。墓地正前有古银杏、罗汉松各两株,蓊郁茂盛。墓地附近之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该寺掩映于绿树丛中,建筑宏伟,楼阁玲珑,三道大门,宽敞明亮,为唐代名刹。不久,寺毁,至宋复建,名曰伏龙庵。寺周有八景:盘龙松、集贤桥、象王岭、谈经石、狮子峰、桂花井、金盆岭、万寿亭。至明末,寺又毁。清代,经天岩应适禅师募缘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环境幽雅而得名。鼎盛时期,桐溪寺有房100余间,香火缭绕。民国以后,寺庙日渐凋零。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11月26日出生于湘乡(今双峰县)荷叶镇白玉堂。1872年3月12日卒于南京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后其灵柩由南京运回湖南老家,是年选址浅葬于长沙南门外金盆岭。
zjcSn7iu 1874年12月13日,与夫人欧阳氏合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坪塘伏龙山。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11月26日出生于湘乡(今双峰县)荷叶镇白玉堂。
KWD{_h{ R 1872年3月12日卒于南京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后其灵柩由南京运回湖南老家,是年选址浅葬于长沙南门外金盆岭。
KehM.c^ 1874年12月13日,与夫人欧阳氏合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坪塘伏龙山。 曾国藩离世后为何先是浅葬、两年后又迁葬并最终与夫人欧阳氏合葬于善化县坪塘伏龙山呢?
$kHXt]fU 曾国藩年事渐高时,“叶落归根”心愿日渐浓厚,曾委嘱其弟曾国荃在老家湘乡曾家祖坟(曾祖父竞希公墓地)周围为其择卜墓地,惜未得如意之地。后又告诉曾国荃,可安葬于长沙近郊。故1872年7月19日,曾国藩去世后,其弟曾国荃、儿曾纪泽决定曾国藩暂行浅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