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先排浊气,在排完浊气的当下就安住。安住在哪儿呢?不在外,不在内。有些人说“反过来看”,为什么要反过来看呢?
弟子A:我觉得反过来看就是跟散乱相反。
师:对。我们已经习惯往外看了,反过来看的意思呢,就是现在不再往外看了,要反过来往内看。这也是一种说法。但是按逻辑来说,正确来说,我们往内看也不对,往外看也不对。因为内外都是一种分别的结果,是不是?
弟子A:对。
师:所以符合逻辑的说法,就是在当下的状态中安住,自然地慢慢慢慢安住在一个状态,这个状态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明了——状态自然而然地深入,但心中完全没有越来越深入这个概念。深入的状态就是:一半是深入了,更加清晰明了;一半是不动摇,声音也好,什么感觉也好,都动摇不了。
我们比较一下浅和深。浅的话,就是我处于平静的状态,但是很容易受影响;如果已经深入了,我能听见,也能看见,但是这些都影响不了这个状态。
这个状态描述的话,佛经上是这么描述的:一切法相当于影子一般,我们这个倒影的影子一般,特别清明清晰,无有污染,从来没有污染,完全无有浑浊的这么一个状态。是这么描述的。又清晰又明了,无有污染浑浊。
弟子A:这个状态我知道。但是感觉像影子一样,我没有过这种感受。
师:我们本来就是佛经上描述的这样,但是现在我们习惯性地会给看到的、听到的、碰到的贴个标签,认为它们实有存在。
弟子A:但是在这个状态中已经没有办法分析它是不是实有了。
师:打坐的时候不分析,你可以在下坐方便的时候分析。比如,上下班途中就可以思维。一切法如果是实有的话,就没有生和没有灭了,是不是这样?
弟子A:对。
师:如果是有生灭,原因是什么?生灭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和合,没有生灭的条件是什么?
弟子C:非和合的。
师:对,也可以说非和合,也可以说单一独立。单一独立的话,永恒不变。但是呢,我们感官接触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呢?主要原因就是它们自己是和合的。
弟子A:师,您比喻禅修深入的状态像影子一般,这是形容一切是如梦如幻的一种感觉吗?
师:对,我们说“影子一般”的意思呢,就是完全都是梦幻泡影,不是实实在在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弟子A:我在打坐的时候,有的时候也有这种,就是不能说像影子吧,是比较模糊的状态,但是这种模糊的状态好像导致我的清晰敏锐度有些下降,清明感觉也会有下降。
师:如果清晰度下降,这个模糊多多少少就是昏沉,不是粗大的昏沉,是细微的昏沉。在这个时候虽然有觉知,但觉知不是特别清晰,不是十分清晰,有点模糊,不是完全不知道,这个时候就是细微昏沉了。
弟子A:那这个状态是更趋近于空性呢,还是这个状态不好,应该摒弃?因为这个状态中我没有办法去思维,我就只是去感受。
师:对呀,我们思维需要的最主要条件就是清晰。你稍微模糊了,这个时候清晰不起来,这样的话思维不了。不是不思维,是思维不了。
弟子A:对,思维不了。
师:对呀。就像我们要睡着了,接近睡着,但还没睡着的时候,我们躺在床上,我在干嘛全部都知道,但这个状态中我思维不了,是不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有时候没有睡眠,但是有昏沉,我不是完全彻底不知道,有点知道,就是细微昏沉了。
一定要阻止昏沉,也可以说预防昏沉。昏沉是最可怕的,散乱跟昏沉相比,散乱不可怕。我们妄念纷飞、散乱,这个不可怕吗?可怕是可怕,但没有昏沉可怕。为什么呢?因为散乱、妄念纷飞的时候还可以觉知,昏沉的时候连觉知都没办法有了。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