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性灵,源自鸿蒙正?孕育而来的,是以,人本天性,与身具有,天性者,即是指人之良心、良知是也。所以人之血肉身躯虽由父母所生,然性灵却是由天所赋予之,故谓之【天性】。
元灵天性本清净无染,此即人本具之性灵是自性清净的,亦称如来藏心(是光明性)、又名真如心(即人人本来具足的真实心)。性灵亦称心灵、心性,其实性即心,心即性,心性本来不二,不过有【真妄、动静、昏明】的不同差别。【性】即本性,也就是未动心前的心,把性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印象、思惟、认识等思想现象,把心譬如波。水与波同是液体,本来无异,但波(心)是动相,水(性)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则月现,这样水与波又是不一,故心与性是【不一不异】的。
人居尘寰欲界,属六道众生之一环。然灵体降尘附于人身后,因身处五浊欲界,自不免受浸淫而积习染与习气;因身乃六根感官所结构,自不免着于五蕴之执、之取舍。可谓身染即是心灵之染,把原与天理佛心佛性同一体、同具智慧德相的如来藏心,已逐日月、逐年年而受尘染所污浊,浊而积垢,让原本灵灵明明、光光芒芒之元灵体受尘垢所掩盖住。此好比阳光受乌云遮蔽,而无法放出光芒一斑,得待乌云飘离,方可光照大地。同理,得藉修以洗净受尘染蒙蔽之灵体,才能使灵体灵明而放出光芒。
当一个人之心灵深受尘染蒙蔽时,则其心性显出无明矣、愚痴矣、迷昧矣、有如受蛊惑而无主宰,亦易受妄心熏习,则所思、所念、所想、所缘、所见、所听、所言、所动、所执等而造妄业不止。盖心妄难休、心执难解,恐颇易着贪、嗔、痴、慢、疑、恶,或执着不化,或常起分别心态。上述皆易引生诸烦恼万般,待心起烦恼,烦恼即是苦矣。修须常深深内省,才能找到心病的根源。
众生造作了诸种种的业愆——规类为善业、恶业、引业、满业、生报业、后报业等;随着这样的【业力】,而感到来生的【果报】。善业,其报是在【善】趣的【人间与天上】;恶业,就报在【恶】趣的地狱、畜生、饿鬼。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称名为【五趣】。众生从无始以来,就随着业力的善恶,而常在这五趣中流转,生生世世,延续不已(一生一生的延续下去)。【趣】,是趣向,即是随业而往生的所在。
另加上【阿修罗】(为数较少),合称六道,道是趣的别译。众生在生死中,是不得自在的,任由【业力】摆布,由业感报,死生相续,就如此这般的生而死、死而又生,前生与后世之间,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延续,此股无形潜在的业报循环力,确是甚深莫测,而让人们不容易明见的,以致永远承受业力所流转,但决不可因不能明见而漠视之、而不知去觉醒。大凡众生自无始至今,都是滞碍在六趣轮回之循环阵内在打转,流转不已,可谓轮回六趣唯心造。
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即生为人,若再不知藉修行以回天,就得生生世世受轮回劫数之苦难。今逢末法,蒙诸天圣佛仙神慈悲,诲人不倦,我辈众生根器迟钝,愚迷不觉,非得一再蒙受指点、加持、护佑,始能有所领悟。故人人都应及早觉醒,奋力修学,绝对要涤尽【阿赖耶识】所含藏之一切不净业识,所以须时常在圣佛座前发虔心忏悔前愆、前业。如果汝心中还有什么贪境、或所喜爱的、所挂碍的,那么在临终之际就会现出那种景象,若汝一见欢喜就跟着去了,其结果还是堕落于轮回。故务必在世时扫尽六尘、五蕴三毒之惑,以及一切贪境、欲境,不使有一念着心,使心几近净纯无染,使心几乎完全净化,才能出离六道生死轮回,回归西方净土或踏入无极仙乡。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别。列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此妄心。积集无量业结。覆盖佛性。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执著。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上求一切智。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共勉之!